中文题目:“点—轴系统”理论与“T”字型结构的回顾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
发表期刊:地理学报
第一作者:陆大道
第一单位:中科院地理所
DOI:10.11821/dlxb202412001
精选理由:本文深入回顾了“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国“T”字型国土开发结构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发展,强调了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布局中的实践意义。基于该理论的“T”字型结构,成功引领了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北、东西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为40年来国际资本与新技术进入中国提供了科学路径。文章不仅为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贡献了新的视角,还为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章展望了未来产业多元化与空间结构变化的趋势,强调了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对空间布局分析的新要求。该研究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以及学科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回顾了“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国“T”字型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构架提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不能再次实施国家发展重点“战略转移”的客观条件,强调了经济地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学术贡献,以及为此所作的若干理念、思路、知识与方法准备。根据这一理论与模式在国家实践中的意义及学者们的评述,叙述了作为一名经济地理学者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担当,以启迪学界秉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研究背景🌍
1984年9月“全国经济地理与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召开,笔者作了题为 “二〇〇〇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大会报告,提出了“点—轴系统” 理论及中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T”字型结构,即以沿海地带与长江沿岸地带为中 国一级发展轴线的战略,至今已经40年。
“T”字型结构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国家重大规模实施和重点建设模式,在政府 部门及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亮点🔍
本文回顾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应用,特别是对“T”字型结构的提出。该理论强调了通过“点—轴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地理的空间组织,揭示了集聚、扩散及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国的宏观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推动了空间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T”字型结构(以沿海及长江沿岸为一级发展轴线)被证明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外开放区域扩展的重要基础。从1980年代起,“T”字型结构成为了区域经济布局和外资流入的核心模式,尤其在国际资本和新技术的引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结构不仅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定位和前瞻性布局。
本文还展望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空间结构的可能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推进,传统的“点—轴系统”模式可能逐渐淡化,新的基于虚拟网络和信息流的空间组织模式将出现。尽管如此,空间结构的分析仍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尤其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动下,新的空间格局将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
研究总结🌐
“点—轴系统”理论促进中国经济空间发展
“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解答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推动国土开发和经济增长。该理论强调了集聚效应和空间扩散的重要性,支撑了中国经济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在沿海与沿江地区的经济带发展上。
“T”字型结构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T”字型结构不仅是中国国土开发的战略性框架,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它明确了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的区域经济扩展路径,促进了南北、东西两大地带的经济互联互通,并为外资和技术的流入提供了有力保障。该结构成为了中国40年对外开放历程中的重要空间指引。
新时代发展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传统的“点—轴系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空间布局的变革。未来,中国的空间结构将更加依赖数字化平台和虚拟网络的推动,而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物理空间轴线。因此,未来的空间结构研究将需要更加关注新兴技术带来的变化。
图1. 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逐步扩展示意图。
E N D
获取方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地学韦丰吉司长”。后台回复关键字“39中文”,即可直接获取原文PDF。
(提示:关键字要完整)
声明:本推送文章来源于公开渠道,我们已注明相关信息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或出处所有。本推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信息分享,无商业用途。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