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目: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
发表期刊:地理学报
第一作者:叶超等
第一单位:复旦大学
DOI:10.11821/dlxb202412011
精选理由: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强调了城乡、东西及中外三大关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通过历史与地理的结合,文章分析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起伏变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经历了差异、对立、平衡与协调的演变,特别强调了三大关系的互相交织和影响。文章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将趋向融合与均衡,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突出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如何通过合理调整三大关系走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特别是在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内外部协调与创新发展战略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经济地理的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持续互动互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城乡、东西、中外三大关系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起来,多尺度分析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1840—1949年间中外关系改变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城乡、东西区域不平衡和差距凸显。1949年后,中外关系和城乡、东西关系在趋于平衡中出现转折。1978年以来,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推动中国现代化转型,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从加剧转向缓和,中国也迅速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发展且充满变数,处理好三大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外关系具有“U”型周期变化特征,区域和城乡关系也随之具有时空分异特征,未来将形成“H”型经济地理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需要强化经济地理格局的研究,统筹城乡、区域和中外三大关系,整合新时代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赋能,重塑开放引领、由内而外的新发展格局。
研究背景🌍
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格局问题是影响乃至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
研究亮点🔍
本文从经济地理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变过程,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是由城乡关系、东西差异与中外关系三个主要维度构成的。自1840年以来,特别是1949年后的改革开放,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断变化,伴随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逐渐由不平衡转向缓和,最终朝着均衡和融合发展迈进。文章认为,三大关系的变化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的关键。
中外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进出口额比的变化,揭示了中外关系呈现出**“U”型周期波动**的特征。通过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不同阶段中国“主动/被迫”开放的节点,以及国内改革发展的影响,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的波浪式演化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变革—开放”的动态特征。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转型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出更加均衡化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三大关系(城乡、东西、中外)逐渐趋于协调,尤其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正迈向更加协调和平衡的方向。这种变化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路径和经济空间布局。
研究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
本文从历史和地理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地理格局经历了明显的波动,从1840年后的城乡、东西、中外差距逐渐走向均衡。特别是1949年后,随着国内改革与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逐步走向了一个更为协调的现代化道路。
三大关系的交织与相互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是由城乡、东西和中外三大关系相互交织形成的。每个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在近现代中国,城乡差距、东西部不平衡和中外关系的波动共同塑造了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通过分析三大关系的演变过程,本文突出了它们在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影响。
从历史经验到新时代的战略转型
文章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的一百多年经验,认为融入全球、打破区域僵局是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空间布局和政策走向也不断调整,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格局逐步向平衡和融合发展转型,体现了从国内大循环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空间战略。
图1. 1820—2022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总量演变。
图2.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演变。
图3. 2018年世界形势与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
图4.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地理格局的要点。
图5. 中国“H”型经济地理格局构思。
表1. 1840年以来世界格局与中国道路演变。
E N D
获取方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地学韦丰吉司长”。后台回复关键字“40中文”,即可直接获取原文PDF。
(提示:关键字要完整)
声明:本推送文章来源于公开渠道,我们已注明相关信息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或出处所有。本推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信息分享,无商业用途。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