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孩子认知的教育之门
雕琢终生难忘的教育画卷
描绘幸福完整的教育版图
1月11日,新教育实验研学开放活动在姜堰举行。本次活动由新教育研究院、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主办,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泰州市溱湖湾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孙靓靓,泰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万永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新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许新海,姜堰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溱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卫平,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强,姜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春燕,姜堰区政府副区长陆锋,姜堰区教育局局长申海峰、姜堰区文体广旅局局长黄海晏等出席开幕式。来自新教育研究院以及全国21个省、102个新教育实验区代表200余人,姜堰区相关学校书记、校长代表,各级各类媒体参加活动。
申海峰现场发布《泰州市姜堰区研学导师标准(试行)》并作解读。他认为,研学导师是教旅融合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姜堰区首创制定了第一部县域《研学导师标准》,旨在用规范标准衡量人才、吸引人才,用高端队伍引领研学、发展研学。
01
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视野看,《标准》是创新实践与现实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是主动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研学旅行是时代赋予的新的教育命题,截至2024年6月,教育部共批准581家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0家营地,但是还没有出台研学旅行导师的行业标准,在选拔、培训、任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参照,研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潜力和红利难以充分释放。二是积极策应教育改革需求。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研学,在教育改革、研学发展的浪潮中,亟需注入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能够开发课程、组织策划、带领实践,能够熟练运用前沿技术、敏锐洞察学生潜力、精准对接家校需求的导师团队。三是迅速回应市场规范诉求。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市场规模达1791亿元,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研学基地营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过度逐利、缺研少学,“研学游”与“打卡逛”界定不清,亟需通过规范标准的出台,规范市场、净化环境,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本质。
02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看,《标准》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培育的有力保障
《标准》提出了“品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服务为要”四大理念,一是品德为先,重在引领导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润泽学生心灵、点亮智慧之灯,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和坚毅品格。二是学生为本,重在激励导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个性差异,能够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定制课程、因生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研学舞台站到“C位”、当上“主角”。三是能力为重,重在要求导师融合多元学科知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高效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师生能力进阶、素养跃升。四是服务为要,重在要求导师坚守安全底线、关注学生身心、加强家校沟通,用优质服务赢得信任,用良好口碑塑造形象。
03
从教师发展的多维角度看,《标准》是理念升华与实践探寻的深度融合
《标准》从品德、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对研学导师提出了具体的素养要求,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一专多能。比如,在专业素养中,要求导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研学旅行的组织和管理,了解各种安全法规和操作规程”。“一专多能”型老师,如同一把“万能钥匙”,能够解锁丰富多样的知识宝库和教育场景,成为学生探索多元奥秘的专业向导和引领明师。二是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比如,在能力素养中,要求导师“熟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研发能力”,拥有跨界思维的导师,能够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融合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推动理论课堂向实践场域高效延伸,实现研学价值最大化。三是更加注重智慧赋能。比如,在能力素养中,要求导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借助AR、VR等教学技术,开展项目化、主题式学习”,拥抱“智慧大脑”,导师既能优化教学体验,把晦涩难懂的知识以模拟实验、互动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让研学可感可及、学生乐学乐思;又能精准评估成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追踪知识掌握的程度、兴趣偏好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优化课程内容,让每一次研学都能精准对接成长需求。
04
从研学发展的未来前景看,《标准》是规范秩序与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
一是明晰准入门槛。既严格申报条件,比如“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及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专业证书(心理咨询师证、足球教练证、无人机操控证等)”,确保筛选出专业过硬、品德兼优的人才;更规范认定流程,比如“先是个人申请,再由多部门联合认定”,确保流程公平透明、资质公正权威。二是定期审核激励。《标准》明确,导师“受聘参与组织活动,经考评可获得相应劳动报酬”,考评与报酬挂钩模式,既能激发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还能吸引更多高素质、富有教育热情的人才加入,促进研学旅行从“旅游主导”向“双师融合”转型升级。三是拓宽用人路径。《标准》明确“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可直接认定为研学导师”,这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踊跃投身研学领域,催生更多创新课程与服务模式,既传承文化瑰宝、又拓展行业边界。
活动现场,我区首批参照《标准》取得从业资格的研学导师正式持证上岗。
■姜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春燕,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庆明为研学导师颁发证书
■姜堰区政府副区长陆锋,姜堰区文体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海晏为研学导师颁发证书
相信岁月,岁月凝辉,可证成长之路
相信种子,种子蓄力,深藏希望之光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作为第一个全域加入新教育的实验区,一直在探索最适合的研学实践路径。一是研学机制课程化,实现从“观光旅游”向“教旅融合”转型升级;二是基地建设特色化,实现从“到此一游”向“沉浸体验”转型升级;三是导师队伍专业化,实现从“景点介绍”向“学习指导”转型升级;四是教旅融合品牌化,实现从“自给自足”向“资源共享”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