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间烟火 抚慰凡人心灵——“坡子街”文学现象的破圈密码

时事   2025-01-02 14:28   江苏  
坡子街,原本是泰州一条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因其串联起本地众多百年老字号,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成为一代代泰州百姓心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标。而今泰州人心中的坡子街,更多了一重含义,那就是《泰州晚报》的副刊“坡子街”。坡子街现在不仅是商业街,更是一条文化街。

自2019年9月创刊起,“坡子街”就确立了“大众阅读、大众写作、大众推广”的独特办刊理念,以“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写当下”为选稿用稿标准,积极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舞台。至今,“坡子街”已发表3000多位作者的6000余篇原创佳作,其微信公众号“坡子街笔会”粉丝数量已突破10万,辐射全国300余个城市,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高达4.5万次,新推出的“坡子街文学”公众号,单篇平均阅读量稳定在1万以上。“坡子街”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文学天空中熠熠生辉。
一个地级市晚报的副刊,何以走出本地,成为江苏文学新品牌?在传统纸媒亟须寻求转型破圈的当下,“坡子街”副刊的成功,或能为我们提供些许启示。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关注现实生活。“坡子街”的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书写。“坡子街”像是永不落幕的故事会或是24小时不打烊的茶馆,所有人聚集在这里,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坡子街”的文章往往以小切口讲述普通百姓日常的柴米油盐、生活的喜怒哀乐、过往的人生遭际,在简单的日常中,让读者体会社会的复杂、世事的无常、人性的光辉。除此之外,“坡子街”还勾勒出以本地风情为主题的多样画卷,文章中有水乡美景,有舌尖上的本土美食,还有本地的民俗风情。可以说,“坡子街”是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也能为回答“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提供些许线索。

谱写百姓群像。不同于宏大的文学叙事常为伟人英雄立传,“坡子街”文学聚焦的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往往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甚至身上还有许多不完美,但是正因如此,才拉近了“坡子街”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这些普通人中有农村种养专业户、开馄饨店的老板娘、外来务工人员等。通过为普通人画像,“坡子街”不仅展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个体如何适应时代变化、见证时代变迁、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展现出了人民的力量和人民的光辉——在“坡子街”里出现的普通人,大多展现出了宁折不弯的风骨、海纳百川的胸襟、勤劳敬业的原则、匹夫有责的精神、天下大同的情怀……这些普通人的群像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集体画像的缩影,从中折射出中国百姓所独有的意志品质,从而彰显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推动并书写的,是无数凡人谱就伟大时代的精彩,进一步提升集体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递真情实感。在“坡子街”中,通过最细致入微的描写,传递出的是流淌在普通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在这些故事中,既有相濡以沫的爱情、默默守护的亲情、同甘共苦的友情、对家乡的眷恋深情等传统文学叙事中常见的情感类型的表达,也在与时代同行的主题中,表达出共同抗疫的众志成城、创新创业的自立自强、对政通人和的美好向往。人们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感受到无比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息,触摸到火热滚烫的生活肌体,也通过其间的悲欢离合找到了对应自身的一面镜子……人们感动于文字对现实的强大还原能力,对工作生活焕发出更大的勇气和热情。这一切,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让百姓完成自我书写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端之时起,就有思想先驱不断呼吁“平民写作”“写作大众化”,但是囿于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以及缺乏“平民文学”的发表渠道,这一愿景始终没有实现。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更多业余作者有了自我书写的可能,而“坡子街”顺应了这样的时代潮流,为业余作者搭建了一个书写自我的主流媒体平台。

发掘广泛的素人作者群体。为了呼应“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写当下”的办刊要求,“坡子街”欢迎各行各业的作者来稿——“坡子街文学不认人,只认好文章”。在这样的导向下,“坡子街”发掘了一大批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作者。他们跨越各行各业,覆盖各个年龄阶层。作者的地理分布虽以里下河地区为多,但是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远至美国、新西兰、挪威都有“坡子街”的作者。这些作者大部分未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是“素人作者”,但是他们最靠近真实的生活,其作品中包含着几乎与生活同步的当下性与真诚感。他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刻画,对幸福与苦难的讲述,从不删繁就简,反而赤诚相见。

设置生活化的写作主题。“坡子街”的栏目设置都很“实在”,让人一眼明了,而且话题也大多能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且可以说上很多。如有可供回忆过往的“岁月如歌”“青葱年代”“怀人集”“那年那月”“咱爸咱妈”等栏目,作者可以追忆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和值得珍惜的人。同时,抗击疫情、反腐倡廉、自立自强、艰苦创业、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等与时代同行的主题,也出现在“坡子街”栏目的设置中。这些话题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质感、有温度,更容易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素人作者通过文字还原出未经过滤和加工的生活样态和生活现场,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根基所在。
提升素人作者的专业写作水平。“坡子街”的破圈离不开热爱文学的编辑团队。他们不但挖掘鼓励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帮助他们不断打磨修改文章,在公众号推送文章时还配发推荐语、作者照片和简介。正是因为他们充满热忱的扶植和陪伴,许多草根作者走上了专业化的写作道路。“坡子街”目前建了6个“坡子街”作者微信群,编辑十分重视与作者的沟通和微信群的活跃度,将线上的作者群变成了“作者之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吴周文教授还进入作者群,手把手传授心得体会。南京大学创意写作研修营·泰州“坡子街”作家班(第1期),面向“坡子街”作家群招收学员,将于2025年1月中旬开班。这些做法都极大地保证了作者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作者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坡子街”的文章质量。
飞入寻常百姓家
“坡子街”在让大众书写的同时,致力在大众推广、大众阅读上出新招,立足当前、紧跟时代,尊重传播规律,让“坡子街”的精品内容在新时代突破了传统纸媒的辐射半径,扩大了覆盖范围,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通融媒体传播路径。首先,开通微信公众号“坡子街笔会”和“坡子街文学”,即时推送精品佳作,并通过组建矩阵化公众号联盟联动转发推广,几乎每天都有阅读量过万的文章。其次,推出“坡子街文学”视频号,把作者的美文转化成制作精美的视频作品,打造“文学短视频”。再次,组建线上互动小组:“坡子街”评论群,对每天的美文进行点评和留言;坡子街1号茶室群,则跟经常在线的作者进行互动。除此之外,还致力于打造听得见的“坡子街”。遴选优秀文章提供给泰州文艺广播《品读时光》节目组。泰州文艺广播安排国家一级播音员进行朗读,制作成音频,同步在“坡子街”和“泰州播报”公众号上推发。与中国残联携手推出“盲人朗读”栏目,每天精选一篇美文,已吸纳全国30个省市100多位优秀的盲人朗读者加盟。
让文学写作触手可及。一是创建“坡子街”文学社区。“坡子街”文学社旨在为学生搭建文学创作舞台,“坡子街”社区文学站则是为了吸引社区居民写作社区故事。二是举办各类线下推广活动。“坡子街”组织作者团先后赴兴化、姜堰、高新区等地采风,陆续开展“泰美港航”“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等主题征文活动,同时举办首届“坡子街”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等,持续提升“坡子街”品牌影响力、扩大读者覆盖面。


培育平民书写的新生力量。“坡子街”敏锐地将文学触角延伸向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大学生群体,通过与泰州本地大学开展线上线下紧密联动,精心培育出一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写作队伍,为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开辟“坡子街·新锐”专辑专版,每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专门推介泰州及里下河地区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的优秀作品,并配发专家评论。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培养里下河文学的新生力量。

打造知名文学品牌。“坡子街”邀请著名书法家书写刊头,并同时进行LOGO设计、宣传海报设计等,塑造更加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坡子街”的衍生品《坡子街文萃》已经出版,《坡子街文学》也出版在即。2024年1月《泰州日报》副刊改版,冠名“坡子街”,与《泰州晚报》的“坡子街”副刊错位互补,形成集团“坡子街”文化副刊品牌系列,拓宽产品矩阵。近年来,有关“坡子街”现象的研究论文时常见诸国家级报刊,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在《文艺报》发表《“坡子街”散文的时代意义》,新华社发表专题报道《〈坡子街〉和它的作者们》,香港《大公报》连续用两个整版报道“坡子街”文化现象……这些文章吸引了更多作家学者关注“坡子街”,为“坡子街”打造“文学苏军”新品牌提供了更多动力。


让“平民书写”生生不息
“平民书写”是对于基层生活的真实呈现、对于微观生命的照亮和对普通人文学梦想的鼓励,具有表达的活力、广阔的人民性,不仅给普通读者带来情感满足、精神互动的可能性,还能把个人经验汇聚成为时代立传的宏大文本,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的呼应。

遴选优质内容。不应刻意给素人作者贴上底层标签让读者对他们进行苦难想象、忽视其作品的文学性。优质的内容和同频的共情是读者选择阅读的真正理由。因此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媒体人需要高度重视“平民书写”,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带着对文化的敬畏和对百姓的敬重,从素人作者的作品里遴选出表达真实生命感悟、传达真善美、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质作品,坚持正向宣传,引领社会风尚,致力以文化人。
实现持续创作。对于个人来讲,值得记录且读者关注的故事总是有限的,如何持续记录和输出,是“平民书写”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像“坡子街”这样建立一个良好的“平民书写”生态就十分必要,把大量素人作者通过社群网络集结在一起,编辑为“平民书写”提供专业建议,素人作者之间互相点评、应和并启发写作灵感,在这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氛围下,更容易让素人作者发自内心热爱写作,让写作成为丰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也让写作有了持续生长的沃土。

提倡“百花齐放”。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偏好,有些“平民书写”的作品容易呈现出以“我在哪里做什么”(如“我在深圳当育儿嫂”等)为标题以及写成人生逆袭“爽剧”的套路化趋势,这种倾向并不可取。因此,不论是报刊编辑还是图书编辑,都应深入基层一线,把握百姓的关切点和社会的热点,引导创作者各展所长、各美其美,为“平民书写”生态圈带来新的文学气息,为新时代文艺园地百花齐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4期,文中图片均由《泰州晚报》提供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责任编辑:孙秋香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