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保护的策略

时事   2024-12-28 18:27   江苏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鲸类保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成果之一。江苏科技大学江豚保护团队致力于长江江豚种群恢复和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对推动长江镇江段江豚保护给出了有益借鉴。



长江江豚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仅是长江的“原住民”,也是长江生态改善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苏之行时指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要靠长江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江苏科技大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成立江豚保护团队,致力于长江江豚种群恢复和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在总结江豚保护的主要做法和现阶段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关于推动长江镇江段江豚保护的对策建议。


发现问题:识得庐山真面目
--


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开展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目前长江流域江豚种群数量仅存1249头。通过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但长江江豚目前还面临很多生存风险,江豚保护工程除了面临航运干扰、气候变化、垂钓伤害、生境萎缩等,还面临经费投入不足、迁地保护不够、多方联动不强等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江苏省各级对长江江豚保护比较重视,但因江豚保护工程需要的经费开支巨大,江豚保护经费总体投入不足,以及各地经费投入不均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豚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以2022年下发的《关于下达长江江豚保护基金的通知》为例,下达的长江江豚保护基金较难完全覆盖长江江豚重要热点分布区全年的保护工作支出。


迁地保护不够。迁地保护是当前挽救长江江豚物种直接而有效的措施。镇江目前已经建立了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为长江豚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保护区以长江江豚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但由于保护区面积有限,保护的长江江豚数量不多,抵御极端环境威胁的能力较弱,从已有的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结构显示,还不能实现挽救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的目标。


多方联动不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少数地区以及部门之间关注点和业务方向不同,导致联动和协同不够,影响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推进。有的流域意识不强,局部利益不能很好服从于江豚保护的总体要求。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以及经济组织三方之间在江豚保护上的联动不强,难以发挥多元主体合力。


现实举措:十年磨得绣花针
--


位于长江干流最下游的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最早建立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被相关专家誉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风港”。据2023年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镇江段是长江干流江豚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对江豚保护机制的不断健全,力量不断增加,一系列举措持续守护“微笑天使”。


建立协同保护机制。2022年,镇江与南京、马鞍山三个长江沿线毗邻城市协同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还建立全流域、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制度,践行物种保护和生境保护相结合的保护理念,坚持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保护原则,建立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凸显长江江豚的文化价值等,推动协同保护机制的建立。


完善江豚保护网络。2023年,镇江市在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全覆盖声学监测网络,包括14个水下高频声音事件记录仪、11个水下生态声音记录仪。前者主要记录江豚的声音,可以大致了解保护区长江江豚的分布情况;后者对环境的噪声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噪声是否对长江江豚产生影响。构建保护区水陆空立体监测网络,配套巡护艇、无人机、巡护车等设施装备。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科学引导社会放生行为的具体行动。长江镇江段坚持开展渔业资源修复活动,连续23年举办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放流各类苗种2.2亿尾,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有效补充了长江江豚的食物资源。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江苏科技大学成立的江豚保护实践团,形成了1+3+4+N的江豚保护公益模式,即以镇江市京口区江豚保护协会为主体,联合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科研院所三方资源,开展科学普及、科学研究、政策推动和生态补偿四项工作,覆盖长江江豚保护N个区域。团队通过开发“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联盟”微信小程序、组建江豚科普宣讲团、创办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等活动,让江豚保护亮相2022世界湿地大会,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


优化策略:而今迈步从头越
--


随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断演进,江豚保护的要求也从“拯救保种”提升到“种群恢复”。基于当前长江江豚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团队立足江苏实际,借鉴特色经验,对当前长江江豚保护面临问题进行分析,对江豚保护工作提出优化建议。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水生生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广泛筹集保护资金,完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设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整合非政府组织、国内外保护团体、爱心人士捐助以及各类生态补偿资金。逐步建立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生生物多样性损害赔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迁地保护。通过调查镇江段自然水域的环境现状、生物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状况,评估在相关水域设立江豚迁地保护区的可行性。建立新的迁地保护区,将更多遗传基因和种质资源保存下来,确保物种的延续。将迁地保护与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使迁地保护区成为当地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普于一体的城市名片。


完善支撑体系。加大对长江江豚物种保护技术与生境修复技术的投入,推动长江江豚人工饲养、栖息地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和支持高等院校联合地方豚类保护区共同开展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重点水生生物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和栖息地状况。加强大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健全水生生物资源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和信息共享水平。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动员各地社会力量参与,成立省级长江江豚保护联盟,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网络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和分享各保护区的地理信息和运行状况,加强各保护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鼓励开展长江江豚保护和救助,激发全社会保护江豚的积极性。


丰富宣传方式。通过媒体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长江江豚及相关的水生生物、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借助剪纸、泥塑、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研究挖掘长江江豚的文化内涵,讲好“微笑天使”故事,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长江江豚保护的良好氛围。建设具有代表性的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科普场馆,向公众展示长江生态生物多样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公众保护热情。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2期,原题为《共护“长江生态” 留住“微笑天使”

——推动长江江豚保护的策略

作者:薛泉祥 喻永光 管慧香(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贾潇潇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