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尚庆飞:抓实抓牢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时事   2024-12-31 10:33   江苏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马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把这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抓实抓牢。

强基固本,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本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加强“马工程”建设必须把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摆在首要位置。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也体现了经典作家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阅读这些经典著作能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使之系统性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重要性,并且率先垂范带领大家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延安整风时期,他要求高级干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六本书。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提出干部必读十二本马列著作。他说:“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他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读马列主义著作。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是刻苦钻研原著。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原原本本读原文,在反反复复研读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内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思想根基。

守正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历史证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此,新时代“马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使党的理论创新更加深入人心。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基础,是前提。对于“马工程”来说,守“正”就是要守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守好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追根溯源式研究,对贯穿其间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创新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推进“马工程”建设,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取得丰硕理论成果。其中,最重要的集大成者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新时代加强“马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刻揭示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重大贡献、历史地位和鲜明特质,深入研究蕴含其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让《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案头卷”,并通过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每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和具体国情各不相同,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地深入人心、为人们所认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回顾历史,10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坚持“两个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科学理论都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结晶,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生动体现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理论自觉和深邃理论洞见。
加强“马工程”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成功经验,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深入推进“马工程”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得出符合客观规律、能指导实践的科学认识。
加强“马工程”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内涵特性、价值取向、精神气质等方面高度契合。推动“马工程”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

铸魂育人,提高理论武装工作实效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将其作为强党之基、兴国之要。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妄图攻击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制造思想混乱甚至企图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我们更要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推动“马工程”的应有之义。正是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加强理论研究是理论武装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具有生机活力的政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运用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加强工程建设、做好理论武装,必须把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依托“马工程”项目、各级基金项目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理研究,深入研究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理论武装的支撑。理论与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历史经验表明,加强理论武装,离不开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必须掌握理论和舆论的辩证法,促进两者深度融合。因此,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推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听节目,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理论宣传普及,占领理论传播的制高点。同时,要把准人民群众关切点和思想感情共鸣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使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让主流思想理论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内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厚植根基,探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实践证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既是加强“马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改革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机制,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话语,科学应对变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江苏是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必须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创新工程的全过程,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要以制度创新为源动力、支撑点、传导力,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实现管理体制、人才机制、经费管理等领域的创新突破,构筑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征的理论研究阐释宣传的坚强阵地,壮大体现江苏特色的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理论阐释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江苏社科理论界的影响力美誉度,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必须把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宣传的思想文化高地作为重要任务。聚集、整合各方面的重要科研力量,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阐释与宣传,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重大理论成果。因此,要创新探索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体系、智库建设体系、科研平台体系、财政支撑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成果转化体系、人才队伍体系。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4期
作者:尚庆飞(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冷超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