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韧性社区

时事   2025-01-06 09:39   江苏  
社区,是一个囊括空间环境、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组织制度等要素的生活共同体,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居住体验和生活质量。作为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它也是体现人民城市根本属性、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基本空间单元。近年来,国家层面,相关部委推动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完整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建设,表明了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地方层面,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在提升社区规划建设和服务水平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实践中,社区承担着日常状态下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及紧急状态下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双重使命。夯实社区抵抗灾害风险前沿阵地功能,要从统筹发展与安全出发,建设多面向多维度的韧性社区。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提升社区的空间韧性
一是持续完善从社区体检到社区更新的工作路径。以住房、设施、交通等为重点,开展社区体检,查找社区空间面临的风险挑战与短板问题,并在城市更新中着力解决查找出的问题。重点提升社区脆弱承灾体的防灾能力,尤其要关注社区内既有房屋安全隐患风险、基础设施陈旧、标准偏低、超期服役或超负荷运转等问题。推进现有不达标房屋设施抗震加固改造、高层建筑防火灭火设施建设与电梯安全运行、城市生命线工程(水、电、热、气)的维修与改造。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避难安置等场所的布局。二是针对社区的不同特征与类型,针对性提升空间韧性水平。以老旧小区、保障性社区为重点,注重空间安全韧性能力的提升。老旧小区与保障性社区具有人员密集、弱势群体集中、流动人口多、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特征。要通过完善避难场所布局、更新基础设施、挖掘闲置低效资源、拓展公共空间等,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点。三是加强城市、街镇、社区之间各类设施的协同共享。通过联动合作来弥补单个韧性组团设施应对能力不足的缺陷。积极统筹与协调区域内各类资源,共同抗击灾害风险。

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升社区的功能韧性
社区不仅是居民栖居的场所,也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场景和基础载体,同时也是促进群体融合的天然容器,因此要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两方面的功能出发,塑造更有活力的韧性社区。一方面,积极盘活社区内闲置低效场地,为产业引入提供空间保障,提升社区经济活力。积极引入新型生活服务、健康养老、教育体育、综合治理、绿色智慧等社区服务业态。同时鼓励社区在详细摸清区内用地、建筑、产权等底图底数的基础上,通过划转、转型、补建、配建等多种方式,解决产业发展缺地缺房的制约。允许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在保持所有权不变前提下,统筹调剂国有房产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开展惠民服务。支持社区利用闲置低效房屋转型成为居民服务的空间。鼓励通过拆除、腾退社区现有低效空间,补建一批群众急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于新建小区,以“一老一小”和社区食堂为重点,配建生活服务设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存量商品房转变为保障性住房,解决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提升社区社会活力。支持交通区位条件好、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老年人口比例高的老旧小区居民通过“以旧换新”等改善住房条件。结合地方实际,将政府平台收购的存量商品房,转变为配售型、租赁型的保障性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等租房“远、贵、难”问题。同时通过青年人口入住社区,促进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合,提升社区社会活力。

以多元共治为导向,提升社区的组织韧性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多元主体活力。进一步强化街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以及基层党员为核心的社区动员体系,以地缘、业缘、趣缘、学缘等为基础,进一步重塑、织密社区的社会网络。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化、在地化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挖掘共同利益关切点,推动风险共治实践。引导居民积极了解熟知、发现识别、共同应对社区安全风险点与隐患点,提升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二是以社区规划和社区更新为纽带,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平台。鼓励社区居民全过程积极参与到社区规划编制与社区更新项目实践中,搭建由社区居民、政府职能部门(规划资源部门、住建部门、房产部门等)、街镇、社区基层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城市更新实施运作主体以及社区规划师(规划师、建筑师、产业经济师、估价师、律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多主体参与的协商平台。通过平台开展各项社区共同事务的共商共议,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三是挖掘传承创造在地文化,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充分挖掘社区历史文化,延续地方文脉,积极创造属于当代人的共同记忆和在地文化。推动社区空间更新与文化传承创新相融合,打造家门口“小而精”“特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地域认同感。组织多样化、覆盖全年龄段的各类主题性、互动性社群活动,尤其通过居民风险自救与互助演练活动、“一老一小”健康教育活动、各类体育活动等,加强居民之间的日常联系和情感联结,提升社区整体凝聚力。

以智慧赋能为手段,提升社区的信息韧性
在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嵌入社区基层治理过程。社区信息韧性不仅有利于拓展多元主体的参与渠道、广泛链接内外部资源,同时可以提升社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恢复能力。一要以区县为单位,加快推进“风险调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处置调度—现场决策”的一体化城市安全风险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在灾害风险调查环节,以多种灾害影响范围、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调查等为基础,实现各类风险点与隐患点落地上图、平台集成。在评估预警环节,探索建立“城市风险多变量预警分析模型”,提升监测预警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同时通过各类风险基础数据与空间、人口、建筑、设施、产业等数据的叠加,形成细化到社区单元层级的属地潜在风险地图,为风险预防、救治和恢复奠定基础。二要加快建设居民会用、愿用、想用、常用的综合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从“城市大脑”到“社区微脑”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信息数据向社区层级开放共享,建立集社区设施、产业载体、政策发布、文化活动、应急演练、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业务办理、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既有各类APP与信息平台,避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三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邻里共商、资源共享、信息共建、文化共创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居民利用信息平台充分表达自身诉求,积极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决策过程。重视居民在风险识别、隐患排查、信息反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居民进行信息共享共建。同时要注重弱势群体的信息传达和精准帮扶,避免产生“数字鸿沟”。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4期,原题:建设韧性社区 筑牢人民城市根基

作者:汪 毅 袁亚琦(作者分别系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南京市雨花台区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何乐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