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帮扶商洛市丹凤县联络组对接下,丹凤葡萄酒品鉴推介洽谈暨“清凉丹凤”避暑康养推介会在雨花台区成功举办,现场签订合作项目12个、葡萄酒代销协议9个,总投资超过6000万元。活动结束,坐在回丹凤的高铁上,我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回了三年前的那个夏天。2021年6月,根据组织安排,我作为雨丹联络组组长来到丹凤县。丹凤是商鞅封地、四皓隐居处,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感受这里深厚文化的同时,我走进乡村,在田间地头和群众闲话家常,在一次次会议和不断走访中,工作思路逐渐明晰。在鼓楼区丁家桥有一家名为“西北桥头清真牛肉拉面大王”的面馆,来丹之前,我到这里吃过牛肉面和锅贴,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店生意很火爆,要排长队才能吃上。一次在丹凤县武关镇,镇上干部说,有不少群众在南京从事餐饮行业,有的还当了老板,个别身家过千万。经过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南京有些网红拉面馆就是丹凤人开的,仅武关人在南京就经营着200多家店面。丹凤是传统劳务大县,常住人口24万,有农村劳动力8.3万人,转移就业6.3万人,其中转移到餐饮业、建筑业和采掘业较多,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0%以上。但是,不少外出务工群众面临不知道去哪里、干什么以及收入低等问题。如何让这些背井离乡的群众能有一技之长,真正挣到钱?我决定从丹凤在外已经成规模的餐饮业入手。为此,我协调苏陕协作资金50万元,支持成立“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建设指导中心,确定品牌运营公司,设置品牌专用标识,全面支持劳务品牌打造工作。同时积极对接雨花台区人社部门,联合劳务企业、驻外劳务输出工作站,建立了涵盖就业调查、就业服务、创业支持、社保服务、共享用工等多方面“丹凤厨工”劳动力资源系统,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建设驻外劳务工作站11家。在南京对接工作期间,我有时会到丹凤人开的拉面店去吃碗面,听听他们的就业情况。有些群众苦于没有技能认证,缺乏创业引导支持。针对这些情况,我牵头对接建立了“丹凤厨工”创业孵化基地、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实训基地等,此外,我们每年积极联络雨丹两地人社部门,防止出现欠薪、欠保等问题。近期,丹凤人社局局长高兴地告诉我:“随着‘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建设的不断推进,带动丹凤籍劳动力在江苏创业310人、从事餐饮服务4200余人、从事餐饮配套产业链工作580人,通过‘丹凤厨工’劳务品牌输送务工人员达1.2万余人。”这一刻,我紧紧握住了他的手,难掩激动之情。下乡走访中,我发现不少群众都在院子里晾晒着中药材。我身边一名工作人员的老丈人家在寺坪镇,每年仅山茱萸就能卖6万余元。此外,还有不少群众种植天麻、黄芩、桔梗,养殖鼯鼠,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为此,我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对全县12个镇进行了详细调研。丹凤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区,是中药材的天然适生地。境内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有500余种,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的364个重点品种中,丹凤县就有277种,其中248种被列为国家药典正品药材。来丹之前,雨丹联络组对接引进了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丹凤中药材产业链龙头企业。甫一到任,我便将支持该企业和中药材产业链上企业发展作为重点。企业建设中,派员全程对接保障项目手续办理,为企业用地用工提供便利,科学制定苏陕协作资金使用方案等。艰辛付出终于转化成为企业效益,陕西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十个月建成近4万平米的中药饮片生产车间,建设期内实现中药材销售4916万元,盈利851万元。企业建成后,我带领企业主到各镇办去考察调研,走进种植大户家里,了解他们的难题瓶颈。有些群众关心种养殖技术,有些操心怎么销售,有些关注中药材销售价格。为此,我联络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12个乡镇签订中药材种植抚育示范基地协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订单式发展种植基地。组织农技专家进行指导,提高药材质量产量,同种植大户签订兜底收购协议,真正让农户利益最大化。为了提高丹凤中药材产业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我还联系了科技特派团,到中药材产业链企业开展人才技术帮扶;带领企业人员,多次对接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科研团队,建成的新雨丹中药研究院承担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药新药的中试研究任务,目前,正积极推进药品研发。2023年底,针对丹凤发展食用菌农户多,但缺乏现代种植技术和深加工企业这一现状,我们引进了陕西金时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带有第6代智能温控系统的食用菌大棚在丹凤县花瓶子镇已经建了50多个,计划建设100个。公司与当地合作,建立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企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鲜香菇,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在房前屋后规模种植香菇640万袋,1.2万余人通过香菇产业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为进一步提升丹凤食用菌加工水平,我们引导企业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三产融合示范园,苏陕资金给予支持1500万元。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内,深蓝色的玻璃幕墙,办公区里开放的办公桌。工作之余,一名员工正在惬意地喝着咖啡,这种感觉让我仿佛回到了雨花台区软件谷,创新创造的氛围格外浓厚。特种无人机生产线、特种无人机复合材料生产线正在有序建设,遥感大数据处理、机载人工智能和蜂群无人机等产业前景可期。这一幕幕,让我感觉当初外出招商的一切艰辛都是值得的。丹凤县医疗水平相对落后,我集中资源,全力支持丹凤县医院组建了十个新科室和五大中心,开展新技术新业务61项。薛春玲主任成功抢救窒息、心跳呼吸骤停的新生儿,陈梦星主任为一名急性肾衰竭危重患者首次成功开展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事迹背后是拯救了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这也是我工作的最大价值吧。教育,是丹凤家长格外关注的事情。上大学,是这些山区孩子的渴盼,也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最大机会。早些年,家长陪读非常普遍,还有不少家庭把孩子送到隔壁县区就读。看到这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推动丹凤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我组织教育组团式帮扶团队与丹凤中学共建教学团队10个、名师工作室2个,建立联合教研平台9个,开发课程56个。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问题,我协调投入“苏陕协作”项目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建设和教师培训。2024年7月,丹凤中学高考成绩600分以上比去年翻了三倍,不少家长自发到学校门口放起了烟花。一串串雷鸣般的响声和美丽绽放既是欢呼孩子终于跨进了大学、开启多彩人生,也是我这些年付出的成果与回报。从江苏到陕西,从雨花到丹凤,有无数像我一样的援陕干部,正在三秦大地上增砖添瓦、助力加油。前方很远,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苏陕携手同行的步履必将更加坚定有力。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4期,原题: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一位援陕干部的工作手记,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薛 伟(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委副书记、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帮扶丹凤县联络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