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三文【悠悠天汉】我的启蒙老师

文摘   2024-11-20 07:01   陕西  

  

我的启蒙老师

作者    杜三文


              

今年初秋,突闻小学启蒙老师去逝噩耗,甚是震惊。“灿若夏花,美如秋叶。”往事历历在目。


80年代,我在村里民办小学上了四年学,先后有两位老师教过我。那时代班代课实行的是包干制,一人承包一个班。代一年级的是杨老师,印象中他是个中年男人,现在推算其实很年轻,也就是二十几岁。杨老师留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会唱歌,声音浑厚,字正腔圆,他教的《太阳当空照》我至今还会唱。一年级第二学期杨老师被辞退,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了二胎(男孩,头胎是女儿)。


接替杨老师的是杜老师,女,未婚,后来知道当时高中毕业不久。

杜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漂亮。脸若银盆,眼如葡萄,唇不点自红,眉不描自细,双眸炯炯双眼皮,长发滑滑长辫子。四肢匀称,五官精致,文静少言,身量窈窕,走路总是右手葱指轻捏袖口在身侧匀速小幅震摆,纤纤作细步,娇花照秋水:只觉此人只应天上有,何家仙女下凡尘;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校园多暖春。


杜老师上课气氛活跃,有不少同学借此玩耍。我从不分心,喜欢怔怔地注视老师那张脸。课间十分钟,其他同学活动嬉戏,我喜欢追随老师的举投蹙颦。因为爱老师所以爱上她的课。虽然在常态化的“看谁算得又快又对”中夺不了魁,书写拙劣,但每次测验或考试我的双科成绩比较好,慢慢地也得到了老师的喜欢。记忆中老师从未打骂过我,倒是几次在我遭遇“顽童”欺负时为我撑过腰。


同学们最爱上的是体育课,或许是杜老师文静不好动的缘故吧,她似乎不喜欢上体育课。只有在同学们众志成城铆足了劲爆发排山倒海般的“体育!体育!”呐喊声中,她才会“屈服”准许上一节。那时学校没有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皮筋等设施,木板篮球架、篮球有且仅有一副(个),所以体育课仅限于同学们自主玩耍,都是传统游戏,如“抓子儿”“拍皮球”“跳房子”“斗鸡儿”“骑马打仗”“打豆腐干子”等;老师从不参与活动,也不干预活动,就在旁边欣赏。


同学们也喜欢音乐课,但上得少。有没有教过乐理知识、歌唱技能、哪些歌曲至今记不起一点一滴,唯一记忆深刻的是老师的神韵:朱唇未启彩云飞,榴齿未开眼迷离。一首歌教下来,娇喘微微,头汗涔涔。一不留神我又“入魔”了——这么美的老师应该不擤鼻涕不吐痰吧。


同学们还喜欢老师讲故事。我仅仅记住了一个故事情节,多年来每当回忆起它依然惊心动魄,但一直不知道故事的题目,直到今年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无意中才知道它叫《六只天鹅》。重温故事,当年的情节和疑问历历在目:妹妹为救哥哥忍辱负重采割“水马齿苋草(荨麻)”、通宵达旦哑口无言编织六件外套、千钧一发的临刑时刻依然不放弃希望等等。尤其故事的一点不完美让我怅惘了数十年:由于时间异常紧迫,妹妹没来得及织完最后一件外套的一只袖子,导致一个哥哥的右手依然是天鹅翅膀,没有变回人的手臂。现在想想,这正是其成为经典的幽微奥妙所在:世上不完美不可避免,遗憾才让人们铭记故事、追光不止。


语文课上,往往同学们认字读词读得震耳欲聋、口干舌燥,如把“海棠”读得波涛汹涌,把“梨花”读成了生死离别;我不喜欢那样读,尤其是头脑里没有意象的词。我喜欢学战争题材的课文,如《王二小》《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并喜欢听课文之外更丰富的情节、细节——但无一例外满足不了,总为课文的简单粗糙感到缺憾。《刘胡兰》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怪诞,源于不理解课文的主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老师也没有讲解。当时以为这两句不是在赞颂小烈士伟大的牺牲。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同样的心境。现在想来,“不求甚解”对于幼小的心灵甚是煎熬啊!


后来杜老师嫁给了邻村一位村小老师,但依然住在娘家,继续教我们。四年级第二学期,老师请产假。有一段时间,班上没老师上课,同学们整天疯玩,男生甚至到田坝里用土块、石头打仗,所幸没出大事故。现在想想心有余悸。当时村小属于民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应该在学校或村上,不能由老师承担。


从五年级开始,我们需到更远的公办的乡中心小学上学,从此离开了杜老师,再也没有遇上能与她“媲美”的老师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离开杜老师不多几年,听说老师的父亲出车祸去世,遗体运回来那天,看到老师悲痛、凄美的样子,心里甚是难受。


90年代初,我考上中师。入校不久,我特意给杜老师寄了一张风景画,并在上面题写了“寸草心语”。老师很是感动,后来经常在外面前提起。


八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的待遇低。杜老师夫妻均为民办教师,家庭经济不宽裕。我中师毕业前一年,她辞去工作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农民工中,后来到浙江进厂织布,据说收入还不错。我参加工作后,利用春节休假时节,经常去看望老师,她虽到中年但娴静从容,精气神尚好;端着老师家的碗,更觉亲切、怡然。


后来,杜老师身患重病,到处求医问药,曾走到人生的边缘。据说病灶在心脏上,不知是她打工的工作所致,还是她几十年的人生遭遇使然。期间我去看过几次,老师总是热情接待,看不出明显的不适。


“月儿将她的光芒洒满天空,却把黑斑留给了自己。”直到现在,在我的记忆中,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年轻、漂亮、静美。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杜三文,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赤土岭文协驻站作家。有多篇论文、散文、诗词等作品发表、获奖。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牛庆友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尤全生 何长生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罗茹 胡丽岚 陈照国

审核:田也,责编:国文,序号:3454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赤土岭文协
传播汉文化精髓,弘扬三线文化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汉中经济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发展;肩负汉中地方资源的宣传、推介和文化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