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4个智慧的境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乐活   心灵鸡汤   2024-11-05 21:38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与君渡


孔子说,人的智慧分为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


第一等,“生而知之者”,是指生来就悟性好、具有超高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等,“学而知之者”,是指善于学习的人,通过不断学习与领悟来提高智慧;


第三等,“困而学之者”,是指平时不学,遇到困难时才临时抱佛脚去学习;


第四等,“困而不学者”,是指即便已经身处困境,都不愿意学习反省,只有认命。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光学习文化还不够。


文化、知识只能提升我们某一方面的技能,却不能指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世。


一个不可能独自在深山老林里茕茕孑立地活着,无论是谁,都时刻在与这个世界连结,在与人群连结,那么势必就会不断经历世事、不断产生困惑。


有时候,当你面对一些问题时,可能具备再高的文化程度都无法解决,这时就需要运用到智慧


生来就有一肚子智慧的人,世上少有,就连博学的孔子都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觉得自己只能算是通过学习而得到二等智慧的人。


反过来想,通过学习、开悟,就能修得一定的境界,成为孔子那样的高人,那么我们普通人为何不去学习呢?


哪怕成不了“孔子”,至少也不能让自己成为第四等人——遇到问题只能听之任之,也不愿醒悟提高。


一个人随着年岁增长,在这个世间积累的生命经验越来越丰厚,但如果不懂得思考成长,只能徒有一把年纪,他的智慧并不与年龄成正比例。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中,总会冒出在公共场合做出愚蠢之事的老人,他们想当然地倚老卖老、欺负年轻人甚至小孩,他们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们就只有四等的智慧。


所谓的“坏人”变老了,这里的坏,其实就是蠢。


学习智慧,不像学习文化知识那般,通过死记硬背就能习得,它需要靠心。


《论语》中提到四个开悟的境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是指不要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妄加猜测,遇到任何事,不经思考就乱下定论;


毋必,是指不对任何事抱有必须要怎样的想法,也就是说,凡事顺其自然。

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随着我的想法而运转的;


毋固,是指遇到任何事都不能过于执念,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要尊重以及看透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


毋我,是指忘记自我的最高境界,完全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待与处理客观事物。这与人性的自私相对立,做起来很难。


其实不管做到什么程度,真正的大智慧,一定是有颗淡然的心。太执着于目标与结果,你的心就会被那些东西裹挟。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只是在遇到事情时,他总能跳出事情去看它的两个极端,从而看出事情的真相,找到解决办法。


是啊,世事纷繁,如若事事纠结,人生便耗费其中,不得美好。


凡事不在细节中纠缠,不花费过多的心思,而去提升自己的觉悟,看透世界的真相,想必这才是生命应有的意义


与君共勉!



往期推荐

1、《论语》:真正的智慧,是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能摆对位置。


2、“高段位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永远聚焦自己的目标和提升,不把过多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别人身上。”


3、《人民日报》:“慢慢地,你会意识到,生命中的遗憾,都不是为了刁难你,或许是为了委婉地提醒你,你可以重新出发。”


作者:卓妍,高级会计师,江苏省作协会员,心理学爱好者。在文字中修行成长。

与君渡
读书、思考、觉知、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