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罗敏敏从江西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打开录取通知书时,他发现上面的专业不是自己首选的物理学,而是被调剂到了心理学。“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想学理论物理,想要成为下一个杨振宁、下一个李政道。”从物理学到心理学,他懊恼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真正进入心理学领域学习,他感觉自己走进了新世界。心理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北大心理系的课程涉猎广泛。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他又选修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和物理学等。“如今,回头再看,正是高考时的专业调剂,让我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喜爱的领域。”北大本科毕业后,罗敏敏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神经学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在生物学实验室里第一次看到了细胞活动产生的电信号。“选择导师的阶段,其他同学轮转两三次就基本能确定研究方向,但我轮转了5个实验室后,还没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说起往事,罗敏敏笑得畅快,“老师们看到我都头疼,建议我要定下心来去做一件事。”看到神经细胞电子脉冲的那一瞬间,他感觉仿佛偷听到了神经系统的秘密,“太酷了!就选它了!”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回国工作,加入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入职后,他发表了几篇论文,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嗅觉研究。虽然产出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罗敏敏还是希望找到更好的课题,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神经系统。几经思考,罗敏敏决定将接下来的研究锁定奖赏机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本来说的是有的人为了追求金钱,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会有人渴望金钱?其实这是大脑做出的决定,幕后推手就是神经环路中的奖赏机制。奖赏机制会影响情绪,与精神疾病、物质依赖等都有很大关联,这个领域值得探索。奖赏机制的运行,离不开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这是一种在大脑中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可以调节痛觉、睡眠以及体温等一般生理功能,还可用作抗抑郁的药物。常见的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就是通过提高脑内的5-羟色胺水平,起到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当时,关于5-羟色胺的作用机制,科学界莫衷一是,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多巴胺关联着大脑的奖励系统,而5-羟色胺是负责编码惩罚的。罗敏敏通过反复实验,发现5-羟色胺与多巴胺都属于奖励系统,前者与奖励的评估相关,后者则与动机相关。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结论,挑战了霸占神经科学领域近30年的主流理论。罗敏敏团队完成这篇论文后,投稿过程一波三折。“当一个年轻学者挑战传统理论后,很难有人立刻为他鼓掌,因为挑战者相当于提醒这个领域的同行,你们做错了。”不过,罗敏敏坚信,实验数据不会骗人。“教科书是用来改变的,认清现有知识的局限,才有可能去突破它们。”罗敏敏常常这样提醒学生。在他的实验室里,学生都有很高的科研自由度,即使实验结论不符合预期,他也会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数据,“如果学生为了迎合我,刻意做出一些特定的结果,反而违背了科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