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语
时不时还会听人说:“新加坡是文化沙漠。”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地区,如果能呈现“人文景观”,这个说法是不是就不攻自破了?
何谓“人文景观”?虽然学界定义不一,但笔者倾向于这个观点:“人文景观”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及人为因素为主的文化景观。
新加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我们这个位居海上咽喉要道的岛国,在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诸多层面,是有底蕴、有故事的。这些赋有人文元素的故事,经过岁月的酝酿而暗香浮动,从而构成了一些饶有趣味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去挖掘和整理,可能这些故事就无法流传,进而呈现出所谓的“人文景观”。
正因为“人文景观”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主动疏理,故《源》杂志试图从老一辈的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教育等从业者中,去发掘和记录这样的故事。因此,我们推出了“当今人文”版块,力求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来说好新加坡的人文故事。
当然,“当今人文”也会关注年轻一代,因为,只有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个城市化国家才会紫气氤氲,鲜活而灵动。
本期,我们也特别推出了“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专题。这位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南洋星洲的风云人物,其人其事,就是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新华文化”专题,作者将本土戏剧舞台作为切入点,如数家珍般揭示了新加坡华族舞台艺术的文化生态。文章用“隐喻”(Metaphor)的视角,从戏剧舞台“映射”出了人文舞台乃至人生舞台,疏理出本土华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
“当今人文”版块,则采写了用文字追踪溯源,以行动寻根问祖的王振春;在台下敢于筑梦,于台上勤于圆梦的林美琴;用理性思考社会、用感性表达观念的画家巫思远;靠嗓音走红狮城,以歌声传递温情的李荣德……
以上种种人文元素,是否会让您眼里的“沙漠”,增添了些许的“绿意”?
(本文首发于《源》171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源》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源》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源》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费电子版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