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族厨师煮中餐:更道地,还是更天马行空?

文摘   2025-01-06 18:02   新加坡  

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印族占总人口约9%,是新加坡第三大种族,列华族和马来族之后。印族来到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到1819年英国人登陆新加坡。最初是英军带来从事劳工和兵士的年轻壮丁,20世纪中叶印度人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各行各业和各年龄层人士纷至本地发展。


本地的印度族群,过半来自印度德干半岛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所以淡米尔文在本地印族中比较通行。也有的来自西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和北部的旁遮普邦(Punjab)等。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的小印度,是认识印族同胞的理想入门。


饮食方面,印族对中餐的接纳度相当高,会提取个别元素融入印度菜肴,形成独特的印中风味。


▲摆在桌上的小料有腌青辣椒、辣椒酱和酱清


★Tangra Chinese—客家风味印式中菜★

在跑马场路一整排的印度餐馆之间,出现一家写着“Chinese”字眼的餐馆,不免让人感到好奇。餐馆内坐着几桌华人,有的像是游客,也有本地人。


先来说说“Tangra”,这是印度东北部加尔各答(Kolkata)的一个地方,称为“塔霸”。在中国史上的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期间,一批中国人逃到塔霸,主要是梅县客家人、广东人和湖北人,造就了曾经繁华的唐人街。当地食物也受到中餐影响,从辛辣延伸至酸和甜。随着西藏人移居到东加尔各答,原本的印中料理,还迎来藏族的饺子“Momo”。


2006年开设的这家餐馆,主打客家风味印式中菜。菜单上有很多熟悉的字眼,如酸辣、酸甜、四川和黑胡椒,摆在桌上的小料,有腌青辣椒、辣椒酱和酱清。


厨师是西藏人,以辣椒、洋葱、葱头、姜、蒜和醋等入菜,不用印式辛香料。所烹调出来的菜肴完全没有“印度味”,倒像在海外唐人街尝到的中餐。


菜单上出现“Hakka”字眼的菜肴不多,客家面条($13.90)有原味和辣味两种。面条上桌时夹子是直插在面条内,应该是不同文化交融所呈现的风貌吧!面条炒得不错,有镬气,加上包菜和红萝卜等配料,是常见的中式面条做法,不归属客家风味。


“Manchurian”这个字眼取自“满州”,是一种不辣的做法。将肉或菜切成小块油炸,然后用姜蒜翻炒,再加酱清和酱油调味,最后以薯粉勾芡。“Gobi Manchurian”($14.90)最经典,“Gobi”指椰菜花,基本上就是炸椰菜花加黑酱汁翻炒。“Paneer Manchurian Gravy”($14.90),“Paneer”是一种南亚家庭式凝乳干酪,吃起来像带乳酪味的豆腐。


招牌辣鱼($15.90)是鱼片炒洋葱和青椒,不会特别辣,但特色不强烈。餐馆的西藏饺子曾得过奖,如果肚子还有空间,可试试。


地点:
28 Race Course Rd


▲餐馆以中式配菜和调味,烹制出印度唐人街的中餐风味


★Seni SattiSorru—印式肉类海鲜砂煲饭★

“Satti Sorru”在淡米尔文是“砂煲”的意思,Seni Satti Sorru在马来西亚有20多家门店。新加坡小印度的这一家,是去年以特许经营方式引进本地,业者今年准备在义顺开多一家。


传统中式砂煲饭是将“生米煮成熟饭”,所以火候控制很重要。米饭将熟时才开盖,加入腊肠和已腌过的鸡肉块;上桌前会加一小块咸鱼和撒上葱花,搅拌均匀后热腾腾享用。


这家印度餐馆的做法比较“速成”,接到订单后,在砂煲内爆香洋葱、番茄、咖喱叶和辛香料,接着将另外煮熟的咖喱肉或海鲜,以及米饭一起倒入砂煲内,混合加热几分钟即可。所以,它像放在砂煲内的印度香料饭,比较湿粘,没有中式砂煲饭的锅巴。


有趣的是,中式砂煲饭一般用鸡肉,印式的非常天马行空。从鸡肉、牛肉、羊肉,到虾和鱿鱼皆有,还可混合两种肉类或海鲜,从一份$13.90(小)或$26.90(大)起。建议先点小份的试试,足够两人享用,而且口味相当重,不一定能吃完。如果怕辣,可要求做不辣的。


另有更具印度风味的砂煲饭,加入酥油(Ghee)并采用印度香米(Basmati)。


菜单上的一道参峇豆腐(Tauhu Sambal,$8.90),是结合马来和中式元素的小菜。辣中带甜的参峇酱是马来族常用的,中式豆腐切成三角形油炸后,混合参峇酱。


店家从招牌到店内都是红彤彤的,非常好找。菜单上还有砂煲鸡肉和羊肉药材肉骨茶,让人跃跃欲试,可惜暂不供应。


地点:
53 Chander Rd


▲Seni SattiSorru的印式砂煲饭将所有食材个别煮熟后,在砂煲内混合加热



★丽娜鱼圆面—中式面食情意结★

Jeevan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妈妈买了一碗鱼丸面给他,从此这名印族帅哥爱上这款面食。中学时,朋友介绍他尝试肉脞面,同样欲罢不能,不介意三餐都吃肉脞面。


2019年Jeevan和华印混血未婚妻梅丽娜(现为妻子)放弃高薪白领工作,在大巴窑开档卖鱼丸面和肉脞面。他向多名摊主拜师屡遭拒绝,有四五名不介意他在旁观察。有一名摊主要求他洗碗三周,边洗边学习。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名摊主愿意赐教,学习一个月后他逐步研发自己的口味。


2020年起,小俩口开始制作鱼丸,先去骨起肉,以机器捣成鱼浆,再用手挤出一颗颗的鱼丸,不添加防腐剂。


随着名气渐渐打开,他们在阿裕尼和淡尼滨开设另两家分店。食物种类也有所增加,如叻沙、虾面、小锅面、炸鸡翅和红油抄手。农历新年期间他们还推出包装鱼丸、鱼饼、鱼饺和肉丸供预订,很有生意头脑。


招牌干面($5.50起)有手工鱼丸、鱼饼、鱼饺、炸虾饺、焖香菇、肉片、肉碎、豆芽和生菜,相当丰富。鱼丸大颗有弹性,不过略咸。从印族烹煮华族美食的角度来看,这碗肉脞面算是相当道地。


地点:

Aljunied Industrial Canteen Blk 625 #08-01 / Blk 125 Toa Payoh Lor1 #01-523 / Blk 610 Tampines #01-01


▲丽娜鱼圆面的招牌干面,包括手作鱼丸、鱼饼和鱼饺等,材料丰富


通知

感谢每一位读者一直以来对宗乡总会的支持。从1月13日起,我们将把推送时间调整为每周三发布一次。敬请留意,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本文首发于《华汇》48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华汇》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华汇》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华汇》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免费阅读一年宗乡总会的两本杂志。)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融入真正新加坡的第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