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安静辞职?是生活的平衡,还是偷懒的借口?

文摘   2024-12-24 18:00   新加坡  



“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这个新鲜词因为Tiktok上的短视频而成为一时的流行语,也反映了时下打工一族的心态。


安静辞职并非真的辞去工作,而是在事业上不再追求超越。和“摆烂”不同的是,他们仍然会完成份内的工作,只是不再把工作当成是生活的重心。


有人认为,这是偷懒;也有人认为工作本该如此,该做多少就多少!你又怎么看?


李莲

高级心理咨询师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其实不可避免的茫然飘摇。灾难、战争、意外,都毫无征兆地频繁突发,大家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时时刻刻感受到未知。这种未知让人焦虑和无力,有时会让人失去持续努力,持续积累的意愿,变成得过且过。


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个性特点、做事习惯、思维方式、家庭环境、教育影响等等。比如说,从事的工作也许不是出于内心向往,而是需要这份薪水养家糊口,或是需要对家人有个交代,又或是需要有一个“正常的社会角色”等等。这一类员工在工作中不挖掘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更多的时候是抱着“每日打卡,完成就好”的心态。


也有一类员工尝试过努力在工作中展示自我,寻求发展,但碍于种种原因,暂时没能获得赏识,没有找到成就感。这类人转而把态度改为不温不火,出工不出力,避免自己投入太多时间精力,换来的却是回报不等值的失望,这也可视为一种受挫后的自我保护心态。


探索原因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和调整。假如你发现自己或同事或下属有这类情况,首先要看看这个人“出工不出力”的背后,蕴藏怎样的需求,是期待周围的人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吗?期待公司老板更多的看见与赏识吗?还是他本身需要一次向内探索,了解自己心中真实的愿望。

网友@米其林Michelle:

没有家庭压力,房贷压力,生活压力,就可以随心所欲,像我们人到中年,只求安稳,目前就在这种状态下,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既可以照顾家庭,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不知如果有一天没有这份工作,会怎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请输入文字

江婉妮

自媒体人


安静辞职,也有些人认为是躺平,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个不好的词,而是一个中立词。


打一份工,拿一份薪水,他可能已经很满足了,为什么还要加班?如果他对事业没有野心,只是想安分守己做好目前一份工作,老板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强加于他的身上。


很多人将这种现象与千禧一代挂钩,并认为年轻人的这一种工作态度很消极,但我不认为。


随着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工作不只限于一种形式。现在的人不一定非得在公司里工作,他们在职场上躺平,不一定在生活中躺平,他们到公司上班,可能想确保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然后利用剩余时间来经营他感兴趣的事业。


上一辈的人认为工作是人生的全部,将所有精力投入在一份工作里,现在的人或许会觉得人生有很多维度,他们要追求更多的东西,满足自己的人生需求,而不是只有工作。从这一点来看,是积极的。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工作态度也许不一样。刚踏入职场的新鲜人可能会很积极,但是三五年过后,可能开始厌倦,就开始躺平。或许,他可能来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比如说组织家庭,觉得自由相对重要一些,需要留一份精力来照顾家庭,可等到孩子长大了,他可能又会积极发展事业。


我自己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工作,可能在别人眼里也是“不务正业“,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我觉得不管正式辞职也好,安静辞职也好,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蔡腾凯

业务拓展经理


职场新力军应该是2000年出世的千禧一代,他们一般上不喜欢被约束,他们不会去想给孩子存钱,或是买房子等太遥远的计划,更没有意愿投入时间长的传统工作,他们已经没有上一辈对公司的忠诚度,出现“安静辞职”这样的情形也是预想得到。


这个话题可以分两个角度来看:个人角度与工作角度,可实际上又很难分得清楚。


从个人的角度,若他拿一份薪水,只要他完成了合约拟定的责任就完事,就说不上错。到了下班时间,完成了该完成的工作,如果有的人不愿意为公司付出更多,或者在事业上走得更远,我觉得这是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可能他更想把时间投放在家庭与子女,或自己的爱好兴趣上,这是在维持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但很多时候说得简单,在执行上可能就不容易。比如说在办公时间内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后,你还有时间,但拒绝多做,我觉得这就不对了,这肯定会造成同事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工作氛围只会越来越紧张。


我想说的是,工作责任是很难细分清楚的,算得这么清楚,特别是大部分工作是互相协作的,你的“坚持”可能会造成同事不和、生产力下降等。这么一来,原本属于个人的事情也就变成公司的严重问题。

网友@memo:

我以前完全没想过“安静辞职”,不过现在已经在过这种状态啦。以前的我也是壮志满满,后来慢慢被现实打回原形,你做得再好,老板也觉得是理所应当,天天加班熬夜,并不会给我带来升职加薪,反而会让身体越来越差,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健康才是生活的本钱。

请输入文字

张琳

人事与移民顾问


我觉得这种情形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名词,加上网络推波助澜,又流行起来。

相对于中国的996加班常态,新加坡人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所以不加班。下班后不回信息反而是常态,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我的时间,你不要来打扰我”。


对于这样的一种工作态度,比如我们做专业服务和咨询行业的,并不建议也不鼓励,但我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将工作和生活划分清楚,从而提升幸福感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雄心万丈”想闯一番事业,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当主管或者想要当老板。有的可能只想要一份合理的薪水,做一份体面的工作,下班后要照顾家庭,陪孩子,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不过,也有部分的人因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出现的“职业倦怠”,所以变成一种消极的对抗,拒绝全心地投入工作。


一年多前《联合早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八名受访者中大多有过安静辞职的表现。这又是另一种类型。他们不是长期的躺平,而是正式辞职的前奏,把心放在寻觅另一份工作上。


如果出现“安静辞职”,作为管理层应该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我觉得老板也要去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不能够只要员工为公司去拼去做,而是要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是生活的平衡、灵活的时间,还是事业发展契机?从而可以制定一些公司与员工都接受的双赢政策。

网友@闵闵:

显然,安静辞职的人不会是把兴趣转为工作的一群,工作不是自己的兴趣,他们甚至不是为了金钱,只是为了赚钱来养活自己的兴趣。这样的人不是成功型人物,因为不够积极,即便是“不满”,也都是静悄悄的。

请输入文字

郑超

执行人员


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导致他们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


有人积极拼搏,也有人安静辞职。原因可能不只一个,例如有人可能因为身兼两三份差事,所以时间与工作量都要算得清清楚楚;也有的可能是家里有钱,工作只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更有的人想把时间留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有的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过着没有目标的人生,工作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赚钱的渠道,对未来没有展望。


心不在职场,即便只是想做自己应该做的那一部分,还不一定会做好,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连累同事为他们收拾残局。真实情况并不是如他们心里所想的,“只把自己那份做好”这样地壁垒分明。一般公司的基本要求也不只是工作那一部分,还有其他如负责任、能担当、主动性等。


另外,安静辞职也不怎么安静,他周边的同事会感觉到,虽然不会点破,但同事之间的感情也不会融洽。而当事人自己也不会很积极的去沟通,没有要改进的动力,整体而言,会影响到职场的积极性。


归根究底他们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动力不足,说一下才动一下,他不累,我们都累。

网友@I am who i am:

我觉得是一种态度,以自己的方式告诉老板,你拥有的是我的时间,不是我的人生。

请输入文字


感谢舌尖上的狮城及其粉丝参与话题讨论。期待更多人参与这个跨平台的讨论。


(本文首发于《华汇》48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华汇》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华汇》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华汇》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免费阅读一年宗乡总会的两本杂志。)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融入真正新加坡的第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