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次“片子”,身体会吃进去多少辐射?

政务   2024-12-11 17:01   湖北  

上班的时候:电脑辐射好大

玩手机的时候:没关系,可以玩一天

体检拍片的时候:不去,有辐射


总有些朋友一听到“拍个片子”

恨不得光速逃走

但看病就像打妖怪

总不能人妖不分、喊打喊杀

影像仪器就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能识别出身体的疾病和异常

赶走健康路上的"妖魔鬼怪"

再说不是所有要“拍片子”的检查都有辐射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这个0辐射的神器

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简称MRI,它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身体内部的骨骼、肌肉、关节、血管、内脏等结构,对于诊断各种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医生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查,发现脑部的肿瘤,或是脊椎的损伤。


但有些小伙伴一看到这项检查就害怕,磁共振,听名字就像有辐射的。


不用担心!磁共振检查是没有辐射的!


磁共振检查,通俗的讲就是在身体上施加一个强磁场,将身体里的原子核(我们的身体大约有70%都是水分,这些水分中就有很多的氢原子核)都朝向磁场方向有序排列,然后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进行激发,通过捕捉原子核返回原来状态所释放出的能量,形成MRI信号。



可以把磁共振检查想象成“3D眼”,让医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清身体内部组织的清晰三维视图



CT和磁共振检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有时候即使已经做了CT检查,医生可能还需要通过磁共振检查,来进一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尤其是在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时,比如脑梗死、脑肿瘤、颅内感染、动脉瘤、多发性硬化等;以及软组织肌肉疾病时,比如肌肉损伤、韧带断裂、肌腱炎等。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病变,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既然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分辨能力强,对于脑、脊髓、盆腔脏器、心脏大血管病变及心肌梗塞的诊断尤为准确……


那么直接选择做磁共振检查不是更好吗?


NO NO NO!磁共振检查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比如,下面这些人就不能做磁共振检查


1、体内装有人工耳蜗、心脏起博器(兼容性起搏器除外)、胰岛素泵等电子装置的人。


2、体内有铁磁性血管夹、钢钉钢板,或者其他不明材质金属异物的人。


3、眼球内有磁性金属植入物者。


4、有对比剂中重度过敏反应史、肾功能不全的人。


此外,还有些患者做磁共振检查,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需要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后,来确定是否需要做磁共振检查


1、患者体内或检查区域内有铁磁性物品。


2、在进行鼻咽或口腔检查时,金属假牙可能导致图像产生伪影。


左:头部失状扫描图;右:假牙干扰后的伪影


3、在进行盆腔检查中,金属节育器可能会引起图像失真。


4、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需要家属陪同。


5、神志不清、严重缺氧或烦躁不安的患者,其病情需要稳定后才能安全接受磁共振检查。  


6、怀孕患者需要3个月后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总之一句话——做啥检查听医生的话



 1 

 检查前


磁共振检查前,需要去除全身所有的金属物品,比如手机、手表、银行卡、身份证、钥匙、打火机、项链、耳环、硬币等。


并且心脏起搏器(兼容性起搏器除外),不明材料的支架,钢针钢板一类都不能进入检查室


 2 

 检查中

磁共振平扫一个部位大概十分钟左右,由于设备的运行,会存在较大的噪音,并且对患者的检查配合度要求很高,扫描开始时,不可以乱动



 3 

 检查后


如果你做的增强MRI检查(注射了造影剂),可能需要在观察室内观察约15-20分钟,以确保没有不适反应。


参考文献

[1]Smits M .  MRI biomarkers in neuro-oncology[J].  Nat Rev Neurol, 2021, 17(8):486-500.  DOI: 10.1038/s41582-021-00510-y . 

[2]Stabile A , Giganti F , Rosenkrantz AB , et al.  Multiparametric MRI for prostate cancer diagnosi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Nat Rev Urol, 2020, 17(1):41-61.  DOI: 10.1038/s41585-019-0212-4 . 

[3]Garg P , Swift AJ , Zhong L , et al. Assessment of 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 by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Nat Rev Cardiol, 2020, 17(5):298-312.  DOI: 10.1038/s41569-019-0305-z .


*健康科普*

来源:华西医生

湖北疾控
湖北疾控健康科普平台(订阅号),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我们是专业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