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即将来临,伴随着假期的欢愉,人们纷纷踏上探亲访友与旅行探索的旅程,人员流动显著加剧。在沉浸于假期乐趣的同时,守护个人健康同样不容忽视!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此为您送上温馨关怀:
国庆佳节期间,请您密切关注以下几类传染病的潜在传播风险:包括登革热、疟疾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播的疾病;还有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等经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此外,还需警惕由不当饮食引发的霍乱、诺如病毒感染等食源性疾病风险。
对于计划出行的朋友,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在乘坐密闭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时,呼吸道及接触性传染病的风险会相应上升。
节日期间外出就餐,应特别注意食品安全,不洁饮食可能增加食物中毒、霍乱、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参与户外活动时,尤其是深入森林、草地或农田,请穿着长袖长裤,防范蜱虫叮咬,避免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若您计划前往有登革热疫情的地区或国家旅行,请务必采取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对于前往东南亚、南美洲等境外的旅行者,建议事先了解目的地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尤其要关注疟疾、猴痘等传染病的潜在威胁。
No.1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皮疹、全身疼痛等。今年以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庆假日期间,旅游活动增多,外出旅行要注意防范蚊虫叮咬。
主要预防措施
No.2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经按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寒战、周期性高热、出汗,伴头痛、乏力、呕吐、食欲不振及四肢关节酸痛等。疟疾疫情主要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报告。我市输入性疟疾病例均有非洲国家旅居史。
主要预防措施
No.3
霍乱、诺如病毒等感染性腹泻
每年自10月起,直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尤为流行的季节,此期间病毒极易引发大规模的聚集性疫情,特别是在旅行团、游轮以及度假村等人群密集且流动性大的场所,诺如病毒的传播风险显著上升。由于人员交往频繁,且共用餐饮、住宿设施,一旦有感染者存在,病毒便可能迅速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以及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或呕吐物等途径,在人群中扩散开来。诺如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以及腹泻,这些症状往往来势汹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值得注意的是,成年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症状更为显著,而儿童患者则更多地出现呕吐现象。
国庆假期期间避免生食水产品;甲鱼、大虾、贻贝等海水产品有携带霍乱弧菌的风险,食品加工处理不规范,易造成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发的感染性腹泻。
鉴于诺如病毒的高感染风险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防范诺如病毒的感染,我们应当:
若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No.4
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通过人体的鼻腔、口腔、气管及支气管等呼吸道途径侵入体内而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这一系列疾病中,较为常见的有:由病毒引发的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等;由细菌导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百日咳、白喉等;以及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肺炎等。国庆假期期间,由于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聚集,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也随之显著上升。
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 强化个人防护:出行前,务必准备好手消毒液、消毒纸巾、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在进入密闭空间或人员密集的场所时,应科学合理地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定期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清新。
2. 加强健康管理:我们应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立即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并尽快就医,以免病情恶化或传染给他人。
3. 提升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确保营养均衡,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与营养;适量进行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
4. 预防接种:针对疫苗可有效防控的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应积极接种疫苗,特别是儿童、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更应及早接种适合的疫苗,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水平,降低感染风险。
No.5
猴痘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人体的黏膜侵入并引发感染。其传染源广泛,包括已感染猴痘的病例患者,以及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该病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发热、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为了有效预防猴痘病毒的感染,我们应采取以下关键措施:
1. 避免与不明健康状况人员的性行为:在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之前,务必了解其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性伴侣出现皮疹、疮疹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在皮肤、黏膜、生殖器、肛周等任何部位),应立即停止与其发生性行为等密切接触,并劝其尽快就医检查。
2. 关注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猴痘疫情信息:对于计划出境旅游的人员,应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猴痘疫情动态。如需前往疫情流行地区,务必避免与啮齿类、灵长类等野生动物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发生接触,以降低感染风险。
3. 可疑接触史后的主动报告与健康监测:若存在与猴痘病毒可疑接触的历史,应主动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为期21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在此期间,应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如实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可疑接触史,以便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No.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其典型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并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以及腹泻等临床表现。此病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尤为多发,因此在国庆假期进行户外活动时,应格外注意防范。
为了有效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们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 减少暴露,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农田、乡间小路、森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若需进入此类区域,应穿长袖衣物,扎紧裤腿,避免穿凉鞋,同时不在草地或树木上晾晒衣物,以减少与蜱虫的接触机会。
2. 及时检查,防止蜱虫入侵:蜱虫可能附着在衣物和宠物。因此,在进入室内前,应仔细检查外套和宠物身体表面,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此外,进入室内前后应对体表蜱虫常附着的部位,如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等进行仔细检查。
3. 科学处理蜱虫叮咬:若被蜱虫叮咬,切勿用手直接接触蜱虫,以免将蜱虫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应使用镊子将蜱虫夹走,并用流动的清水清洗创口表面,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4. 尽早就医,告知暴露史:被蜱虫叮咬后,若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