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让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根植于家庭,病象呈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学校与家庭都有责任。各自有优势,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能长期、系统、科学地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难以精准地进行个体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但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有着更加精准的把握,能更有效且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学校与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方面的作用,无法相互替代,但可优势互补。所以学校应协同构建更加牢固有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屏障。家长学校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为家长保护孩子心理健康赋能的责任。根据家长实际,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如心理健康孩子应有的表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有什么反应,从家庭教育方面看,诱发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应该如何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等。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心理健康指什么。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是指智力正常,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和谐、安宁,情绪稳定,有自信心,能恰当评价自己,思维与行动协调统一,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个体能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己,适应发展中的环境,理智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与协调,根据这些内容,可以归纳为心理健康有6项标准: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5.行为符合年龄和环境,实现个人满足。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总体良好。但是,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大学相关研究与调研数据看,我国大中小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习倦怠、网络成瘾等方面比例呈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低龄化的态势未根本扭转。但从家庭方面看,家庭教育行为缺失,非理性家庭养育观念直接导致学生社会适应不良。在小学阶段,家庭养育行为缺失多见于“四老为主”的养育家庭。这些家庭因呵护过度,而缺失必要的“管”和“教”,导致小学生入校时及入校后的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表现为严重的低幼化,与同龄同伴的社会适应难以完成。非理性家庭养育观念与养育行为还较普遍存在,即使是学历高,亲自养育孩子的父母,也存在非理性执念,这些都会为孩子日后心理问题爆发埋下隐患。
家长中存在哪些不良的家教心理
攀比心理
把孩子学习看作生命中唯一,习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动辄批评、指责,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妒忌心理,渐失自信心。
补偿心理
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由孩子实现,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不听取孩子意见让孩子量力而为,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
放纵心理
在“树大自然直”思想支配下,对孩子品行、爱好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不良行为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从严心理
家长将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批评和训斥,用各种方式迫孩子把正常休息、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会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状态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会下降。
敌对压抑心理
家庭成员间不和睦,或父母离异,感情上的纠葛使夫妻双方变得焦虑、敌对、压抑。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家庭教育中如何保护孩子心理健康
家长需要以正确的心态、方式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减压,让青少年身心压力能放缓。为达到这一要求,应在父母中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培训,组织专题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和指导能力。
家庭教育中如何保护孩子心理健康?
1
首先,父母应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1.保持乐观情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如在做家务中享受欢乐,工作中不断创新,进取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学会心理调适。消极情绪是人正常情绪中的一部分,但过多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要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别闷在心里,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也可以写日记,发微信等,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必要时可找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帮助。
3.有坏情绪时可尝试放下手中的一切,休息片刻,深呼吸,慢呼气。
4.运动与休闲。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旅游、听音乐、逛街等方式舒缓情绪。
5.学会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行为,以适应社会规范,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力,减少因此带来困惑与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6.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完美,要理解、接纳,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不因孩子出错带来太多焦虑。
2
当好父母。
1.不做否定型家长。很多父母,经常习惯纠正孩子做得不好之处,好像改掉了这些,孩子就能完美。可是,这样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好,无能,丧失自信。有些孩子会拿自己与更差的孩子比,向父母证明自己不是最差的。父母不理解,认为孩子为自己找理由,或认为孩子无药可救。相反,如不论孩子多细微的成绩都给予鼓励,孩子会自信,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2.做不包办代替型家长。家庭作为孩子最早、且最长久的生活环境,正式提供学习经验的重要场所,要为孩子提供学会负责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负责照顾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自信,学习互助,同时,父母也为孩子提供行为学习的榜样。现在有不少家庭只让孩子学习课本的知识,其他不让孩子做,在某种程度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及认识自我的能力。
3.父母要创造和谐欢乐、稳定的家庭氛围。没有和谐的家庭氛围,任何教育都无从谈起。品学兼优的孩子,家庭氛围都比较好。相反,孩子违规,脾气暴躁,成绩差,很有可能其家庭会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
3
做好10件事,保护孩子心理健康。
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通过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保持家庭整洁、温馨,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4.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倾听能力和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5.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6.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抗压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7.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应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乐趣。
8.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中,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9.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通过沟通,家长可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帮助。
10.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是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END
文章来源:
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执行副主任
吴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