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总结 | 刑事法小组暑期审稿交流会

学术   2024-08-19 18:01   福建  





2024年8月11日,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实践论丛》编辑部在线上顺利开展刑事法小组部门法沙龙活动暨暑期审稿写作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23级刑事法小组负责人孙天奕同学主持,通过全体编辑“共审一篇稿”的方式开展,旨在进一步帮助23级编辑提升审稿质量与写作水平,增强23级编辑对一审工作的深入理解。为便于整理,本次回顾将分为“经验分享”与“问题讨论”两大板块具体展开。



经验分享





1

王沛

大家好!我将对审稿中人工查重部分进行经验分享。首先,我将人工查重方面分为了参考文献说明与参考文献观点总结。在参考文献说明方面,文献的数目、时效性、丰富性、相关性、权威性以及引用规范性都是评价文章文献引用的重要维度。除此以外,在文献权威以及引用规范性方面还涉及到是否引用黑刊、脚注格式是否规范、是否区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等特殊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全面、细致、求实地审查,除了总结来稿中的参考文献观点以外,也要自己主动关注这个主题中“作者没有说哪些”以及进一步验证“事实究竟是不是作者说的那么回事”。在是否洗稿的判断上,我认为判断标准即内容上是否存在大范围改写他人的文段;形式上是否全篇套用他人的结构框架。具体判断方法有:(1)在对参考文献进行一一检索的过程中,看看是否出现有文献与来稿文章结构观点大篇幅极其相似的;(2)结合文章题目、主题以及关键词在知网、北大法宝、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等上进行检索比对。

其次,在参考文献观点总结方面,在罗列文献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总结,也可以按照作者的梳理对参考文献分类总结或者按照自己的检索情况归纳梳理;在观点总结方面,可以看引用部分是否参考了原文献的整体观点,然后根据摘要概括文献整体观点,通读参考文献并考察与原文的异同点、关联点。如果没有参考原文献的整体观点,可以检索引用部分所在段落去概括相应的观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

最后,我认为人工查重没有绝对的步骤,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谢谢!

2

赵佳胤

我认为对一篇稿件的初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是“抓主干”,即快速浏览文章,了解其架构和作者的思路,并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参考导航窗格对文章架构进行初步阅览,同时检索相关文献,了解作者所写的领域内权威学者的观点,并且对于作者引用文献的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并在浏览过程中大致对于文章格式进行简单修改,便于后续审稿工作的开展。

第二阶段是“添枝”,也就是精读阶段,需要深入分析文章的逻辑和论证,解决文章逻辑是否清晰、逻辑链条是否衔接等问题。如果说作者观点是一个个“小岛”,那么严谨的逻辑就是连接小岛之间的桥梁,把桥梁搭好了,才能够从一个小岛走到另外一个小岛,一步一步得到作者最终想要论证的观点。在论证方面,要考量作者论证是否周延,论证方法是否得当,选用论据是否足以支撑其观点,以及其论证语言是否足够清晰等问题。完成这一步之后,根据文章的主要观点以及写作目的,来判断文章篇幅是否得当。

第三个阶段是“补叶”,也就是查漏补缺,主要考量一些细节问题,可以参考用稿标准以及优秀审稿意见书来判断是否存在自己遗漏或是没有关注到的问题。

以上,谢谢!


3

顾羽婷

大家好,我想就我的审稿经验来和大家交流一些审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无论在审稿还是写作过程中,标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首先要从标题开始看一篇文章。除此之外,在审稿时也有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其一,对于核心概念进行定义。我们应当注意,如果写作对象是较为新颖的概念,应谨慎界定它的定义。对于法学界争议较大的概念。不应当预设读者已经对概念达成了共识,也不能因为对这个概念作者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先入为主,从而缺少了对概念的阐释与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新颖的概念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给出明确的定义尤为重要。在此类概念上的深入分析或许能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给文章增加创新性和深度。

其二,如果文章要以一定数量的案例切入,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的一些特点,而应更注重结合自己的论证内容,有选择地深入分析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文章,不能让案例与后文割裂。比如说,在案例中发现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疑难点,下文在解决问题部分也应当有所呼应。

其三,文章的前后观点应建立体系,这需要大家在看论文的时候更加仔细。比如文章某一部分借鉴了其他学者的观点,但若不能与前后自己的观点形成有体系的衔接,甚至出现观点相互矛盾的情况,这样只是将他人的观点生硬地加入到自己的文章里面,会显得整体缺乏协调性。所以我们应当首先建立好自己的逻辑体系,否则当我们自己在写作中借鉴他人观点时,这种机械的复制粘贴可能会使文章前后的逻辑出现一些谬误;其次,在借鉴他人观点时,我们要注意如何化为己用地嵌入自己的逻辑体系中而不突兀。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4

雷皓翔

大家好,感谢大家的交流与分享。以下我主要针对大家在一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是机器查重,我们编辑部虽然有机器查重上的严格要求,但是在审稿过程中如果遇到查重率在本刊要求边缘,或者说略微超出本刊查重率的情况,要结合查重报告进行具体判断。如果重合部分多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法条,不建议大家单纯以机器查重率过高为由作退稿处理。

其次是人工查重部分,这部分包括多方面的审查,比如数目和分布情况、时效性、权威性等。在审查数目的时候,并非只看数目,而更要看文献数目和总字数的一个比值。例如,一篇一万字左右的文章,大概包括40-50个引用文献是基本要求。关于参考文献时效性判断,不应该机械地通过引用文献的发表时间来判断时效性,而是应该结合作者本身的选题来加以判断。至于权威性,首要的是不可以引用黑刊上的文章,其次是需要关注作者研究领域的权威观点。如果遇到作者引用了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是需要大家重点考察的几个方面,还有一些方面是在审查过程中非必要的,或者是不作为重点考察的,包括引用文献的多样性、重复度等,因为这些方面并不会真正地影响文章的学术价值,真正影响学术价值的是要去判断这篇文章的观点本身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实质性的突破。

在撰写参考文献观点梳理总结时,建议大家将参考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和本文直接相关的文献,另一类是和本文没有直接相关的文献。前者是其讨论主题和所审稿件一致的,后者是其讨论问题与所审稿件有重合部分的,可以理解为间接相关。通过梳理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助于判断一篇文章的创新性。对于创新性比较突出的文章来说,其引用的间接相关的文献数量大概率不会低于与本主题完全一致的同类文献。原因在于,如果作者想要提出新的观点,就需要借鉴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论证思维或者是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在这里判断参考文献观点的相关性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看文章间接相关的数量来保证文章观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接着是人工查重的文献观点总结部分,如何做到全面把握文章主题在学界的讨论状况?首先,这一部分需要大家建立起独立于稿件本身的意识,即在看作者文章之前,先检索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其次,在具体方法上,我认为一个便捷的方法是“顺藤摸瓜”,即从参考文献的引注里收集,这样可以提高查找的效率,同时也能找得更加充分和全面。

在撰写人工查重的文献观点总结过程中,对于一些仅仅引注了事实、引注概念这类的引注文献可以不进行人工查重。如果能够认定为转引未标明,也不需要再对原引注文献进行人工查重。这部分能够解决许多同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查证英文文献与书籍的问题。此外,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原因在于,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篇幅通常比较长,若不多加注意可能无法审查出作者是否存在洗稿等学术不端的问题。提到洗稿的判断,建议大家可以从把握作者的心态入手。对于学界的权威文献,在文章提及了的情况下,作者只能在引用的基础上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这种情况下只要作者进行了评述,就不宜认定为洗稿。但如果把对方的观点直接照搬过来,似乎想要充当原作者的角色,这种情况应当认定为学术不端。另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单纯通过文章结构认定抄袭欠缺说服力,因为结构本身是一个形式问题,在判定是否抄袭时,还是应该着重根据文章内容和论证思路来判断。

关于对文章的切入点判断的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切入点并不是文章从哪里写起,而是要看文章在分析问题之前的提出问题部分有没有真正提出一个合适的理论命题,一个适当的理论命题往往是比较深入的,而非浅显的。

关于选题价值判断的问题,首先需要厘清,文章的选题价值和文章本身价值是两回事,所以选题价值的判断不能决定文章内容本身的好坏。其次,作为学生刊物,我们并不着重追求选题足够新颖,所以这一点可以不作为大家审查的重点。最后,在选题部分,大家需要着重注意的是选题本身是否能够成立以及对于选题大小的判断,要注重实质性的审查,避免不必要的空话、套话。

总而言之,大家目前审稿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关注细节。对于这些细节而言,包括格式、错别字、局部逻辑等,其本身的修改成本较小,作为审稿人应该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稿件、对待作者。在判断文章质量时,要根据文章本身在讨论什么来进行实质性的判断。关于这类问题,大家可以多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实际上,一审工作的核心是发现文章有无致命问题来作出是否退稿的决定,这是需要慎重的,不能够依据一些细节问题就予以退稿,像文章存在洗稿就是致命性的问题,此时再去关注文章逻辑或是结构方面的问题意义不大。

以上是一审的工作建议大家注意的问题。整体上而言,如果一审做出了退稿决定,在综述部分,对于一些形式类的细节问题就不需要再列明,关键是需要把文章的致命问题指出来。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

5

张馨月

我主要从选题、文献和正文这三个方面来分享有关法学论文写作的内容。

毫无疑问,选题是法学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选题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学,什么是法学论文。从法律讨论的视角来看,它包括了三个视角,分别是立法者视角,例如法律的立改废修;决策者视角,比如探讨政策会对法学产生哪些影响;以及观察者视角,主要是针对法律史学以及法律社会学,站在一种比较客观中立的视角去分析一些法律现象跟法律问题。其次,法律社会学是近年较为新兴的化学科的法学研究方法。例如朱苏丽老师的《送法下乡》就是用了社会学的视角去探讨一些乡村的法律现象跟法律问题,因此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在法学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可以去借鉴的。此外,法学论文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即“应当怎么样”和“事实怎么样”,第二种分为理论研究跟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即探讨一些法律现象中存在的内在规律,应用研究就是解决法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大家可以拓宽视野,敢于尝试多类型的法学论文写作。

问题意识是选题当中最核心的一环,它可以是法律认知当中的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法律实践当中的操作问题。问题意识的最关键一点是要找到真问题,而判断是否是真问题的标准即看它的研究价值与实践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选题要通过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进行,就像何海波老师说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一个宏大的问题背景之下去选择一个小而具体的选题进行探讨分析,这样能让我们的文章言之有物而不泛泛而谈。刘南平老师的《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与“皮囊”》一文中讲到,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就在于有核心命题,因此一篇文章一定要有核心命题,而判断文章有没有核心命题就看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在论文写作的创新性方面,可以通过切入点、研究方法以及视角等方面去追求新颖性。

接下来是文献部分。在文献检索方面,第一,要注重考量文献权威性、时效性、关联性。在确认选题之后,要大胆检索文献来帮助构建思路,在海量的论文中筛选到真正有帮助的文章。具体可以查询核心期刊中下载量和被引量较高的文章,从而帮助大家在短时间内获取这个主题的相关基础信息。时效性维度上则一般要求关注近五年的论文。当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用法律史学的视角来分析制度前后改革的变化,那么引用一些比较陈旧的论文,也是适当的。关联性纬度主要是要求大家在检索文献时,检索与论文主题联系度比较高的文章。第二,文献检索的类型有书籍、论文、法规、案例、媒体报道、统计数据等,书籍、论文可以通过知网查询,法规可以通过北大法宝来检索,案例则可以通过北大法宝以及中国裁判文书网查找。当然,也可以在写作开始之前检索一些媒体报道跟统计数据,这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文章主题。第三点,当大家检索的文章与写作的主题密切相关的时候,还可以去看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通过学术文献的文献去进行一个比较快的检索。

其次是文献综述方面。文献综述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文献梳理,要求大家对既有观点进行整理;第二是文献批评,需要大家发现既有观点是否存在局限性或不足之处,这些局限性跟不足,正是可以去研究的新思路。文献综述是法学论文写作当中体现学术规范性的重要环节。在正文部分当中,应该用200到300字左右的篇幅系统性地回应既有学者的观点,这也为后文自己观点的阐释做了铺垫。

最后是正文部分。

在文章标题上,我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是名副其实,文章的标题应当与正文的内容范围是一致的,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回扣标题。第二点是合理使用副标题,通过副标题限定主标题的讨论对象、视角、方法、目的与材料,这能让整个文章的论述核心更加明确,也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接着是摘要部分。摘要部分主要注意规范性,要求使用第三人称和一般现在时,是以100字到300字为宜。此外,一般论文的摘要是不分段的,若篇幅较长的研究生论文则可以分段。还要注意的是,摘要是对核心内容的客观概括,而不是诠释和评价。

接下来是关键词,一般以三到五个左右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的目的是方便检索,因此要根据这个目的去确定关键词。一般我们会选择学术性的概念或从论文的标题或者小标题当中选择,不建议大家在标题之外另行开辟新的关键词,那样可能会显得写作重心有所偏离。

其次是导论即引言部分,在这个部分我们要完成三件事。第一,宣明主题,文章写什么;第二,揭示意义,研究此问题的价值是什么;第三,界定论题,问题所讨论范围在哪里。另外,导论跟引言部分其实还应当进行文文献综述。我认为如果是实证研究,在文献综述方面可以适当地放宽,但如果是规范研究、理论研究,则都应具备文献综述环节。

由于每篇论文的写作主题、写作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难以全面地讲完所有的正文论述,那么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简单分享一下论述部分的写作。

首先是论证方法。从学理上讲,论证方法就是类比、归纳和演绎三种方法。在状况描述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统计数据、类比说明的方法去描述现状及问题;在原因分析的部分即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部分,我们要注重结合选题,去具体去挖掘与它相应的、具体的、有实践意义的、真实的联系,切实促进法律秩序的维护或改进。此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多因一果的情况,那么在分析时就应有所侧重。在政策建议的部分,主要是针对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性来看,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

其次是论文结构的部分。大部分论文都采取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逻辑上则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结构。在写作当中,这两种类型往往组合适用。一般来讲,作者会在一级标题上采取递进式,逐级深入地论述,在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则会采取并列式,讲述原因、建议等。此外,还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例如逻辑跟逻辑之间是需要环环相扣的。我们可以在写每个部分的时候,先在开头说明接下来要讨论什么问题,要分几个部分,这样展开论述就是一个比较有逻辑的阐释过程。

接着是论文篇幅。在日常写作中,一般解决问题的部分占比较多,其次是要求作者观点占比多。

最后,结论部分主要是起到收束思维、加深印象的作用,我们应当在结论部分概括文章主题的和观点,阐明研究结果的意义以及交代研究结果的局限。

总的来讲,我认为法学论文写作的核心还是在于多写多练,只有在真正的写作过程当中,才会遇到问题,才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收获和提升才是最大的。

以上就是我针对论文写作的一些分享。




问题讨论




王心怡:

当文章对学界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时,只对与作者相关证论证进行总结,而不完全总结观点,是否需要考虑到论证周延性的问题,应该加以补充呢?论证的周延性应当如何界定?此外,在审稿过程中,在参考文献原文中寻找相关引用时,看其是否为“参见”或者引用符号是否标注正确,这属于一审工作的重点吗?而且在原文进行定位时,关键词检索不能完成原文定位,难以找到原文位置,这时应该如何认定呢?


01

连孟泽

针对文章周延性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在文章观点以外进行适当概括补充,列举完善,不必过多引述,详略适当即可。此外,在一审过程中,我对于作者引注内网站链接时效性存疑,这部分该如何认定?

02

孙天奕

针对心怡同学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这一工作本身的范围较小,一审无需耗费太多时间,但全面细致的审查是必然的。

03

王亦心

从一审二审的审稿差异来讲,一审是“打地基”的工作,二审则更注重于价值与逻辑上的审查。一审在原文中找到的名词解释以及内容批注都对二审有着启示作用,而一审参考文献观点总结部分无需占用太大篇幅,着重总结评价即可。


赵佳胤:

在审稿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疑惑:一是参考文献的数量问题,在文章引用了大量案例的情况下,这些案例是否能与参考文献提供同等的支撑力度?二是在审稿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展开,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实际上是杂糅在一起说的的,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看待?


01

雷皓翔

针对刚刚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我谈谈我的见解。

第一是关于文章中网站链接时效性的问题。在文章的脚注中,我们要求在链接后附加访问日期,主要是为了确保链接内容的时效性。例如,如果链接内容是新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新闻价值可能会降低。除此之外,另一个目的是需确认链接的真实性,以防在审稿时链接已失效,而作者提供访问时间则有助于证明其真实性。关于作者在2024年投稿,但访问时间为2023年的问题,我认为这并非大问题。审稿本身具有周期性,作者投稿与我们审阅之间存在时间差是正常现象。

第二是关于对文章局部地方产生的困惑,我认为在审稿时产生这些困惑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学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逢写必引”的引用习惯。国外学者通常在非原创观点或结论时会明确引用,而我国学界尚未形成此习惯。其次,我们作为审稿人的专业知识不够充分,对文章中的专业概念把握不足,有些时候如果我们作为审稿人对某些概念感到困惑,可能需要从自身专业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最后,可能是文章表述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果大家对于文章局部存在困惑,我建议可以多关注前两个角度,避免对文章过度苛责。同时,对于这种局部可能存在的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本质上不能作为定性一篇文章质量好坏的依据,审稿过程中应该更加立足于整体文章讨论的内容。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实证研究中具体方法的问题。法学界很多实证研究的期刊论文都不是采取实地考证的方式,通过线上分析裁判文书的方式往往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作为审稿人不应过度苛责。

第四,关于文章的结构问题,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粘连在一起是否影响对于文章整体质量的判断。我认为还是要结合文章具体进行判断。例如,刑法学界的一些文章,在作者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就是粘连在一起的,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很可能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这涉及到法学论文的一些基本的写作的结构要求,建议大家阅读何海波老师的《法学论文写作》,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是对于大家提到的问题的见解,谢谢!



结语




本次会议上,大家深入交流了审稿与写作的相关经验,并对于审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增强了编辑们对于审稿工作以及论文写作的理解。我们相信,本次交流与讨论,能够对大家进行今后的审稿工作和论文写作有所裨益。至此,本次暑期审稿写作交流会圆满结束!



END




文字:罗睿佳 赵佳胤

文字责编:雷皓翔

排版:常茂源

责编:吴静娴

审核:王鹏飞 杨博文


了解刊物动态 掌握最新资讯

关注《法学实践论丛》编辑部

法学实践论丛
《法学实践论丛》是由西北政法大学国家级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每年两刊对内发行。本刊宗旨为“博学笃志,明辨砺行”,致力于探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搭建展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和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