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Joshua Soenario(宋瑞华)
KIM MYONGJONG(金明宗)
Windbellriver、柏鹏、陈美芳、陈圣麒、樊雪崧
郭泰来、黄鑫源、江垚彤、李皓斐、李明泽
李鹏、李玺、李胤含、李祖仪、林芳所、马越
齐志鹏、孙宇轩、唐景淇、王浩宇、王嘉诚
王智恒、吴铿湧、吴宇轩、徐玉来、许泽楷
杨伟奉、张著、赵科臣、赵巧、赵永正
学术伙伴
KIM MYONGJONG(金明宗)
策展人
春熙、杨达
展期
2025.1.18—2.14
11:00-18:00(周一闭馆)
地址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B馆
武汉市江岸区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平台
扫码购票
*购票即可同时观展A馆和B馆,一票通用,仅限当天有效
·
关于展览
未定之光
文/杨达
在《代表作》计划第八期中,我们把主题定为《未定之光》,我们以“光”为线索,试图探索其在摄影中的多重象征与可能性。光,既是技术的开端,也是情感的媒介;既是现实的刻画者,也是想象的触发点。在当代语境中,光的未定性使得摄影成为了表达时间、空间与情感复杂性的理想媒介。
在摄影中,光不仅具有技术意义,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哲学内涵。它既可以是一种具象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隐喻时间流动、情感漂移的象征性符号。正如罗兰·巴特所言:“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缕时间的刺点,提醒我们记住那些正在消逝的时刻。”光在这里既是记录的工具,也是记忆的隐喻。
“未定之光”强调光的不可预测性与开放性。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维度中,光始终是流动的、变化的。这种未定性使摄影成为捕捉转瞬即逝之物的艺术,同时也赋予影像更深层次的叙事可能。从技术层面看,光的未定性体现在曝光与光影构成的微妙关系中;从哲学层面看,光象征着未完成的叙事,它指向一个未被完全定义的未来。
在当代社会,光与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它的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光的表现形式愈发多样,从传统的胶片摄影到动态影像,再到AI生成的虚拟影像,光的塑造力不断被重新发现和定义。在这种语境下,“未定之光”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时间、情感与想象力的视觉化过程。
光并非仅仅存在于物理层面,它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与社会感知。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光的意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叙事潜能。例如,城市夜景中交错的霓虹灯光记录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孤独;自然环境中的光影变化则唤起了人们对原始自然的向往与敬畏。与此同时,光还具有强烈的个人体验性。摄影师通过对光的选择与控制,传递个体情感与内心世界,这种私人化的叙事使影像更加具有共鸣。
《未定之光》展览希望通过影像的呈现,启发观众重新思考光在摄影艺术中的作用与意义。它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它是现实的映射,还是想象的投射?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等待观众在影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本次展览中,光不再仅仅是影像的技术支撑,它是时间的片段,是记忆的载体,是情感的隐喻,也是未来可能性的象征。通过“未定之光”,我们希望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开放的视觉语境,在光影的交错中探索人与时间、记忆与未来之间的多维关系。光的未定性不仅关乎摄影的本质,也关乎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终,每一束光都包含无限可能,而每一次观看都将触发全新的叙事。
·
学术文章
听·文化式摄影(Aural Culture Photography)
——当今时代的代表作
文/金明宗
(韩国中央大学艺术学院媒体技法研究教师 )
| 序言
由武汉影像艺术中心与春熙照相馆共同开展的“代表作计划”项目,不知不觉已经迎来了第8期。作为一名外国人,承担如此学术性的工作,让我深感责任重大。评审委员会之所以邀请我担任学术伙伴,想必也是希望我能从与中国既有视角不同的角度出发,为本期“代表作”计划以及入选艺术家,乃至观众们,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我对此心怀敬畏,并决定背负这份重责,采取与东亚艺术界既存主流趋势相反的立场来展开这篇文章。也许有人会因为我与主流方式的差异而感到不适,或提出批判,但就如同过去一些前辈艺术家、摄影家们所言——作品本身正是在艺术前进的道路上,用那一瞬间的停顿引发改变——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正如所有以摄影为媒介的创作者都迷恋那“刹那”般的瞬间一样,我也期待阅读本文的各位能够在这篇基于否定性(negative)视角撰写的文章里,感受到思想突然停顿的一刻。
| 摄影与叙事性
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常说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s)通常被视作“近代化的产物”。那么,何为近代化?在东亚各国,所谓近代化常常被视作一种伤口,一提起就会令人痛苦的疤痕。然而,疤痕虽会逐渐变淡,却也会一直留在身体之上,所以我们只有先承认近代化所带来的改变,才能继续思考下去。从这个角度看,近代化可以说就是一种“融入西方社会标准”的过程。
很多媒介理论学者都认为,“西方社会的标准”是基于以表音文字“字母表(Alphabet)”为基础所构建的思维方式。这与表音文字的形成方式密切相关:表音文字是通过在一个字母右侧继续放置下一个字母,最终到达某个既定含义的组合来传递意义。举个例子,“Photo”这个字母组合是先有“P”,接着是“H”,最后到“O”,组合后便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含义。换句话说,由字母为代表的西方式思维是一种带着“方向性”去理解事物的方式。
这种西方思维在“视觉”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我们的眼睛在某一刻注视某个景象,接着沿着视线的“方向”感知下一个景象。就好比影像是把多张相近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让我们看起来像是画面在移动;同理,视觉也会随着时间与视线移动而带有方向性。这一理念与当代艺术或当代摄影中被提及的“叙事性”如出一辙。
所谓“叙事”,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到达某个结论而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来理解结论。乍看之下,叙事似乎和字母、视觉思维并不相同,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叙事这一结构,就会发现二者在根本上遵循同样的逻辑。叙事性有其“形式”,表现出从原因到结果的思维方向性。正是因此,美国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才能够通过分析世界各地的英雄神话、传说及叙事诗,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对“英雄”这一概念的本质结构进行“定义”。
也许是因为当代艺术起点于西方社会标准,时至今日,在摄影等所有艺术创作中,我们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性”几乎到了全情投入的地步,甚至把实现“叙事”当作创作的目的。然而,如果我们认为近代化只是一道留在我们身上的“疤”,那就不应该只关注这道疤本身,还应把目光投向孕育伤疤的本体,以及接受这道疤带来的全新变化后的“根源性”。
加拿大媒体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通过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小说《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来阐述东方文化与西方式思维难以并存这一观点。他将福斯特的小说评价为:“对口语化且直觉性的东方文化无法与理性且视觉化的欧洲式经验模式相遇这一现象进行的引人入胜的思考。”换言之,字母(表)、视觉文化、叙事性所代表的“近代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件并不适合东亚文化圈人们“体质”的外来之物。
| 当代摄影的去叙事化:摄影是诗的延展
那么,与当代摄影中叙事这一面相对立、并且需要植根于“东亚式思维”来处理的又是什么呢?具有某种反讽意义的是,麦克卢汉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力广泛普及的探讨,提及了西方文化的盲区,并提出与西方“视觉文化”相对立的概念——“听觉文化(Aural Culture)”。他所说的听觉文化并不是单纯依赖听觉这种感官,而是强调听觉所具有的多重特性。举例来说,视觉在同一瞬间只能看见一个画面,但听觉在欣赏管弦乐团演奏时,却能在同一时刻听到多种乐器演奏(感官的重叠)。
如果说以西方式思维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处于对立面,那么与字母表、叙事性相对应的另一端又是什么?笔者在思考的过程中,注意到中国汉代的经学家们是如何将《诗》视为儒家经典,并将这部并非叙事诗而是歌咏“抒情(叙情)”的诗歌集提升为“诗经”这一经书地位的过程。这种现象在其他文明圈中并不多见,而由图像构成意义的“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汉字,与字母表(表音文字)截然不同——它所承担的也是“抒情”,这恰好与西方式思维相对应。
在此基础上,当下对一种脱离西方思维、根植于东方思维的“去叙事性”式创作的需求便成了必然。如果回溯摄影的起点与创作过程,就会发现这种方式与诗创作的过程极其相似。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论摄影》中写道:“摄影是一种解读,可以随意玩弄、改编乃至操控这个世界的尺度。拍照也意味着将被摄对象据为己有,让自己与世界形成某种特殊关系,并在过程中获得一种类似知识或权力的感觉。”这一点与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在《游戏的人(Homo Ludens)》中阐述的“游戏”概念如出一辙。而这种“游戏”,又与远古时诗歌、乐与舞相互交融,接受某种世界、并在祭祀活动中与神灵沟通的仪式十分相近。
孔子在《论语》中曾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为:年轻人为何不去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照世界,可以与他人相处,也可以表达心中的冤屈。)这与苏珊·桑塔格对摄影的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里,我们亦可发现,若通过分析并运用东亚诗歌创作的属性与过程,或许便能在当代摄影作品中寻找摆脱西方式思维的方法。
| 关于当下的代表作
在上述思维与脉络下,若要讨论“代表作”,就必须先探究它究竟要“代表”创作者的什么?是代表创作者的创作论?还是在艺术思潮的脉络(时间的流动)中成为“代表性作品”?抑或代表捕捉到的瞬间情境(事件/状况)的特殊性?这些问题都需要事先厘清。
本文主要想在当代摄影语境下谈“代表作”。2024年12月,韩国中央大学摄影中心举办了名为《中央大学摄影教育60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的活动。其中,Museum Hanmi的策展人Kim Sunyoung以“正在进化的东亚艺术摄影与展览的现状”为题所做的发表,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她提到,东亚近来兴起的摄影创作对摄影的物质属性与叙事的延展性表现出浓厚兴趣,从而暗示出在当代摄影创作领域中,昔日与后媒介(Post-medium)论一起被提及的“扩张场域中的雕塑”那般,罗莎琳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所阐述的媒介纯粹性正在开始崩塌。
在Kim Sunyoung策展人的发言中,她将这些在东亚(或全球)摄影界出现的实验性创作称为“媒介扩张性摄影(Expanded Photography)”。但撇除专业领域对外延扩张的分析,笔者并不完全认可她的观点。理由在于,罗莎琳德·克劳斯所提出的“后媒介”论在雕塑领域被讨论后,仅仅是“时间向后推迟了二三十年,又从雕塑领域转移到摄影领域”,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为了摆脱这样漫无止境的“同一套话语”循环,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跳出近代以来(对于当代而言,这些都已成为传统)的“西方中心”思维,回归以东亚思维为基础的创作方式。若从当代摄影这一语境看待“代表作”,那么它就应该遵循东亚所珍视的抒情性思维,如同“诗”那般进行创作。在此方法论层面上,当语言升华为诗时会展现出“重叠性”、“非连续性”、“相互补完性”等特质,而这些特质也必须同样运用到摄影创作之中。当下能够代表摄影创作的“代表作”,并非“媒介扩张性摄影”,而应是“听·文化式摄影(Aural Culture Photography)”。
·
参展艺术家
按首字母排序;左右滑动、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大图
·
学术伙伴&策展人
学术伙伴|KIM MYONGJONG(金明宗)
金明宗,1991年出生于韩国首尔,毕业于韩国桂园艺术高中和中央大学,主修韩国画。在中央大学就读期间,入选韩中文化交流项目,并赴浙江传媒学院学习影视艺术。201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国家政府奖学金博士研究生。
策展人|春熙
摄影自媒体春熙照相馆主理人,长期关注和研究摄影创作。
策展人|杨达
艺术家、策展人,生于中国武汉,常年在中东、南亚以及东南亚、远东以及中亚地区驻地拍摄。到访超50个国家。主要关注国际问题,包括中东地区的种族问题,印度河流的环境问题,和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区域问题,中亚地区的民族研究以及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议题。
2017年创办L.A.P.画廊,2022年创办武汉影像艺术中心。L.A.P.摄影奖发起人;L.A.P.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发起人;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创始人;武汉艺术书展、西安艺术书展、大理艺术书展联合创始人。曾参与2018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海外单元邀请展,策划2019年清迈摄影节-中国单元邀请展,参与策划2021年大理国际影会-泰国单元邀请展,参与2023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海外单元邀请展,策划“异轨”、“你我,之间”、“无界影像”等影像艺术展,发起创办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发起创办武汉、西安、大理艺术书展等大型艺术活动。
入选“2024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获“2023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摄影师”获“2023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出版物奖”;获“2023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年度提名奖”;“提名2022华宇青年奖”;“提名2021 C/O柏林新锐艺术奖”;获“2020年第五届德中文化交流基金会驻地奖”;获“2019澳大利亚BigCi国际艺术家驻地奖”;获“2019红门中国新锐艺术家驻地奖”;入围2018美国普利策Miel基金奖;入选2018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获“Top20 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获“2017美国国际摄影师联盟主席奖”;获“2016西双版纳青年摄影师资助奖”;获“2015寻找中国青年玛格南摄影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