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新书|国际艺术评论杂志《十月》十年精选集

文摘   2025-01-08 15:02   泰国  

书名:《十月:第二个十年,1986—1996》

原作名:October:The Second Decade,1986—1996

作者:[美]罗莎琳·克劳斯 / [美]安妮特·米切尔森 / [美]伊夫-阿兰·博瓦 等

译者:周彦华

出品方:折射集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页数:588页

装帧:平装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十月》杂志

艺术认知变革的引领者,当代前沿艺术评论典范,西方理论界的主流声音

美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杂志《十月》十年精选集

聚焦前沿话题,反思当代艺术生态面临的困境。



本书收录了美国战后艺术史研究话语阵地《十月》杂志创刊的第二个十年,即自1986—1996年刊发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揭示了历史的波谲云诡对文化和话语实践的影响。

全书分为“艺术/艺术史”“后殖民主义话语”“身体政治/精神分析”“景观/机制批判”四个板块,既呈现了包括T.J.克拉克、伊夫-阿兰·博瓦、本雅明·H.D.布赫洛、哈尔·福斯特、罗莎琳·克劳斯等《十月》主力干将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身体艺术、观念艺术、文化工业等的经典论述,也收录了包括安迪·沃霍尔、丽吉雅·克拉克等轰动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的自述性写作。还囊括了霍米·K.巴巴、吉尔·德勒兹等哲学家对这个时代的沉思,以及乔纳森·克拉里等视觉文化学者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新颖解读。

全书不仅涉及艺术史的经验研究方法,还成功地展示了《十月》学者是如何将后殖民理论、性别理论、精神分析,文化政治理论等运用到视觉艺术研究之中的,对我们深入理解美国战后艺术史研究的脉络和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于主编

罗莎琳·克劳斯,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安妮特·米切尔森,艺术和电影评论家、作家,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教授。

伊夫-阿兰·博瓦,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艺术史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本雅明·H.D.布赫洛,艺术史家,哈佛大学安德鲁·W.梅隆现代艺术教授。

哈尔·福斯特,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丹尼斯·霍利尔,耶鲁大学法语教授。

西尔维娅·科尔博斯基,阿根廷裔美国影像和装置艺术家。

 

关于译者

周彦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教授。




目录


001 致谢

001 前言

艺术/艺术史

003 超现实主义的沉淀物:阴影是无影的  丹尼斯·霍利尔

032 身体的怀旧  丽吉雅·克拉克

066 保卫抽象表现主义  T.J.克拉克

101 写在《床》前  海伦·莫尔斯沃思

118 《你的裂缝在哪里?》:大众文化和总体艺术  安妮特·米切尔森

142 1962—1969年的观念艺术:从管理美学到机制的批判  本雅明·H.D.布赫洛

187 糟糕的母亲  米尼翁·尼克森

214 艾滋病时间线物质小组


后殖民主义话语

221 从福柯读非洲:V.Y.穆迪姆贝对主体的重申  曼西亚·迪亚瓦拉

239 有关非洲的何种概念?赫斯科维茨的文化相对主义  V.Y.穆迪姆贝

255 《困在糖浆中的萤火虫》:文化转译的问题  霍米·K.巴巴


身体政治/精神分析

273  公共领域与经验(节选)  奥斯卡·奈格特  亚历山大·克鲁格

298 《丘比特的光之笔》: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与摄影的母性化  卡罗尔·阿姆斯特朗

329 身体的阴影地带  格特鲁德·科赫

362 直肠是坟墓吗?  利奥·贝尔萨尼

393 弗洛伊德式的主体:从政治到伦理  米克尔·博尔奇雅各布森

417 美国之死  哈尔·福斯特


景观/机制批判

447 美学与麻醉学:重思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作品论文》  苏珊·巴克莫斯

493 景观、注意力、反记忆  乔纳森·克拉里

506 晚期资本主义博物馆的文化逻辑  罗莎琳·克劳斯

523 控制社会后记  吉尔·德勒兹

529 1994、1995年秋/冬和1995年春/夏之不同  彼得·艾森曼  西尔维娅·科尔博斯基

543人名译名对照表




书名:《十月:第二个十年,1986—1996》

原作名:October:The Second Decade,1986—1996

作者:[美]罗莎琳·克劳斯 / [美]安妮特·米切尔森 / [美]伊夫-阿兰·博瓦 等

译者:周彦华

出品方:折射集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页数:588页

装帧:平装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