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
——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上的发言
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 曾勇教授
刚才大家领略了两位文科著名学者、名师的风采。李老师谦虚地称孔子才是名师,我倒不这样看。我认为孔子是祖师、太师,李老师、杜老师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美学和通识教育的名师,从刚才两位先生的报告,“现代美育观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和“金课是怎样炼成的”,可窥豹一斑。我因为中午临时抱佛脚,修改今天的发言,既没来得及吃午饭,更未午间小寐,可谓饥困交加。检验一个主题报告效果的方法很简单:有没有人频繁起身去上厕所或抽烟。对于我这样一个男性老年人和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的老烟民来说,要坚持超时的两个主题报告,除杜老师给我说下面的悄悄话那刻之外,没有在座位上挪动一下,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因为两位名师的报告:精彩!我已在全神贯注的沉浸中忘却了生理和神经可能的伤害。
不好意思,下面大家就要面对李老师所说的“木课”、“土课”了。杜老师刚才悄悄告诉我,他就是土木出身,木+土,就是“杜”,他去土木工程系,每次都说自己与土木人是一家人。
很有幸参加今天的“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特别高兴,见到了我因疫情想念已久的杜卫校长和李建中名师。因为他们在百忙之中改变行程,莅临成电传经送宝,加之刘惠教授又搬出了他们两座金山,我今天才不得已,以外行之身前来献丑。
我做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后,迄今拜了两位导师。一位是顾佩华老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原汕头大学校长。顾先生以无限的爱国育人情怀,手把手教我工程教育。另一位是李建中老师,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李老师十年来,每年至少一次亲临电子科大,做示范教学和教学学术研讨,指导我通识教育。昨天我已请求了杜老师,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教育部美育教指委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原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我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美育和艺术教育。我经常对学生讲,要与高手过招,向大师学习,我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刘老师最近给我布置作业,可以说变本加厉,作业量增加一倍:成电的不减,又加了西工大。我想恳请组织,千万别再把刘老师(借)调往其它学校了,否则我头上就要压三座大山啦。不过,我有三座金山支撑,腰杆也挺硬。
刘老师当初筹备本次学术活动时,让我发言,我先说不讲,因为同样的内容已经贩卖了几遍,都是老三篇了。不过,她又说请我喝酒,结果我一下子,就被糖衣炮弹摧毁了。至于是苍蝇馆子的江小白,还是烧烤摊的歪嘴郎,刘老师看着办!
俗话说,没有免费的午餐(No free lunch),也绝没有免费的高粱酒,但可以有免费的友情出场。我只好讲点近期的个人体会。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离了稿子、PPT,没法在正式场合讲话,就写了个提纲,记了一些要点。
礼拜天,刘老师一早就给我发微信,关心我做了PPT没有。我回复:还没有做,估计悬了。这说明她事业心有多强,可她就没想到:那是礼拜天啊!我礼拜六才通宵看了最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注:平时怕我们教务处长黄廷祝名师半夜与我讨论工作,我早就把微信提醒设为了静音。因为怕错过与高中同学相约的巴黎奥运开幕式啤酒时点,才有意把消息提示音打开,结果因通宵熬夜困乏,忘了关回静音模式。)礼拜天还没缓过劲来,而且我现在平时只要没课、没会都是可以睡到自然醒的。可见,她的事业心对别人的干扰有多大!
今天一早,她又微信质问我:“你到底有没有PPT?”我回复:“有。我早上三点才睡,昨天凌晨四点才睡,你又在催命嗦?”
结果,我既写了讲稿,又做了PPT,四倍的工作量!请各位同行老师说说,刘老师需要多少箱江小白和歪嘴郎,才能补偿我无法挽回的生命时光?这还不算脑细胞死亡和身体折损……
虽然我的正式表达能力不行,但非正式场合斗斗嘴,还是可以的,差不多相当于二级教授水平吧。每次我与刘老师微信斗法:基本上都以严肃甚至火气的话题开场,哈哈大笑的表情包谢幕。我唯独“斗”不过的,是我太太,因为我是典型的成都男人,𤆵耳朵。我只是不做饭,因为我太太退休后,拜了一位师傅,是川菜大师。我太太以她青春再现的活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春风小吃店”的愿景,以及把我家的伙食全部转型为馆子味道的执着、好为朋友家宴主厨的热情,终于赢得了特二级厨师的技能证书。这个证书的含金量,在职级上相当于二级教授,不过更高一筹:她算专技人才,我不算,她要是愿意以专才移民,我都得作为家属随她。所以,移民这个话题,在我家只能以搞笑的方式提起,因为我不可能在成都当𤆵耳朵,到国外还寄人篱下、受制于人吧?每当我赞扬她的厨艺,她都一声干脆利落的“哼!”连个对消费者起码的客套都木有,联合国真是应该设一个“三九国际怨夫节”。最近网上有视频,全国唯一一所男性家暴庇护所竟然开在东北沈阳,看来,传说中的“东北丈母娘”真是名不虚传。
作为外行,下面我讲几点个人体会,权作参考,仅供批评。
首先,工程需要艺术。
我先讲一个乔布斯的故事[1]:史蒂夫∙乔布斯从小就受养父的影响,喜欢工具、技术和发明,自从与高中同学的哥哥、后来一同创业的斯蒂芬∙沃兹尼亚克认识后,对电子通信产品和计算机的热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两个斯蒂夫曾发明“蓝盒子”,通过模拟AT&T网络上接通线路的特定音频免费打长途电话,还假装亨利∙基辛格,给教皇打电话。但在选择大学时,他既没有去学费亲民的州立大学,也没有去可能提供奖学金的斯坦福大学,因为他认为“去念斯坦福的人,一点儿艺术细胞都没有。我想要上更富有艺术性的、更有趣的学校。”他坚持认为唯一的选择就是里德学院,那是当时全美最贵的大学之一。虽然乔布斯很快厌倦了大学生活,并对花工薪父母无法负担的高昂学费产生了负罪感,因而选择了退学,但他仍然留在里德学院,以“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和“拒绝机械地接受事实,任何事情都要亲自检验”的风格,旁听“那些看起来有意思的课”。其中,一门书法课特别吸引他,“我学到了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怎样做出完美的版面设计。这其中所蕴含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之处是科学无法捕捉的,这让我陶醉。”后来乔布斯的产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哪怕是没人看得见的主机板布局、插槽和走线,都不断证明,“他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在他所有的产品中,科技必定与完美的设计、外观、精致、手感、人性化甚至浪漫结合在一起。他是追求友好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锋。在这个方面,那门书法课程的意义是非凡的。”(注:我顺便建议,在通识教育中,应该加强科技史、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但要改变方式,不是干巴巴地讲学生难以感知的历史条目、编年史、抽象理论,而是生动有趣地讲故事、读传记,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甚至着了迷,他们就会自己去找大部头的历史著作来读。下学期或明年,我准备开一门课,列入通识核心的先导课程“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就叫做“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故事”,全部基于传记的讨论,如《香农传》、《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来自未来的人:约翰∙冯∙诺依曼传》、《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隐秘英雄》、《穿越小径分岔的花园:赫伯特∙西蒙和他的科学迷宫》、《斯蒂夫∙乔布斯传》、《埃隆∙马斯克传》、《贝佐斯传》、《创新者》、《创造者》、《风险投资史》等,以及中国科技大师和创业者的故事和传记。)乔布斯还是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星鲍勃∙迪伦的歌迷,与鲍勃∙迪伦一样,同样受到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2][3]的影响,那种反叛精神、艺术与科技的极致结合、现实扭曲力与商业洞察力的奇妙组合,构成了乔布斯短暂、传奇一生的主基调。
其实,我们年级大一些的人,都有苏联产品傻大笨粗的印象。当年我们引进苏联工业体系,生产的产品也有类似的问题,都是只重功能,忽视设计的美观与功能的结合。一个小小但明显的体现,就是企业的Logo(标识)。有一次,一个集成电路风投机构的团队来拜访我,介绍了他们的投资定位后,列出了他们所投企业的Logo,我一眼就看出哪些是由归国人员创立并由外资投资的,因为企业Logo的美观度有95%以上置信度的差异。这就是我们在工程师培养中没有审美体验造成的差异,因为创业者缺乏审美感,就不会付出应有的费用,去寻找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高品味设计师来设计企业标识,这与乔布斯的做法有天壤之别。也正因为工程师和创业者的需求有限,我们才难以产生世界闻名的工业设计公司。
我们再看一下国际工程教育的引领者MIT[4],于2017年启动的新工程教育变革(转型)计划(NEET,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5]。该计划面向未来工程(新机器和机器系统),培养未来的产业和学术领导者。由于未来工程系统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复杂性、连通性、自主化和可持续发展特征,因此需要以跨学科项目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变革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为其成为领导型人才做准备。我今天不介绍NEET计划的具体内容,而是请大家看,如何以简洁、美观的框图、线条和表格,就把该计划核心的理念和模式展示得如此直观、清晰,包括思维方式的养成(ways of thinking)、从以课程为中心(subject-centric)转型为以项目为中心(project-centric)、跨学科并逐级挑战的项目串(threads)、学习方式和能力素养的递进要求以及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我记得我博士论文答辩前,导师看过我的论文后说:怎么连个框图都没有?我赶紧绞尽脑汁加进了几个关键算法的框图。答辩的时候,先生让我总结一下论文的基本思想,我说了一大堆,先生打断我,一语点破:组合预测不就是一个滤波器吗?这就是工程美学和科技美感。首届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大数学家伊斯雷尔∙盖尔范德在他90岁生日晚宴上说:数学的核心是优美、简单、精确和不可思议的思想。这句话蕴含了简洁之美、精确之妙、灵感之奇以及美的独特性与个性。
2018年我曾带队访问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崔屹教授(202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给我们介绍说,在斯坦福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我们也与参与该课程教学活动的硅谷风险投资经理讨论了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它利用设计者的理解和方法,将技术可行性、商业策略与用户需求相匹配,从而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6]。该课程是运用设计思维方法论,与风投机构密切合作,从创意、原型、商业模式、筹资方案和路演、治理和管理架构到市场推广全流程的训练式课程。
在当代设计、工程技术以及创业教育领域,设计思维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美国创意设计公司FrogDesign把设计思维整合成为“4D”(Discover, Design, Deliver, Deploy),即发现、设计、传达、实施[7]。同样,由MIT和KTH(瑞典皇家工学院)等提出、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普遍认同的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ion)体系[8]中,创意(构思)和设计同样居于优先地位。可见,设计思维与工程教育有相近而异曲同工的特征,而创意与设计都离不开艺术培养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感。
全球工程教育的引领者,欧林工学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的理念是,艺术的创造力、创新精神、设计感和表达性,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共同支撑卓越的工程教育,也就是STEM+A+B(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加上艺术、商业)。我们有时可以在工程教育的资料中看到“STEAM”这个缩略词,那个“A”就是艺术(Art),说明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已经引起工程教育界的重视。
其实,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早已为钱学森、李政道等一批大师所倡导。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学理工的,要懂得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李政道先生2004年在《科学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开篇即是一段名言:“艺术与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卓越。”科学具有内在的美,科学之美也可以通过艺术之美加以表现。当然,在STEM教育中,除了科学和数学,还有技术和工程,它们本身需要美的呈现,就像乔布斯的产品,它们还可以作为实现、促进艺术创造的手段[9]。所以,在STEAM中,既是A渗透于STEM,也是STEM散发出A。
为此,我们与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美术家的四川美院跨校合作,在2020年启动了“iArt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力图通过该项目,培养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未来工程师。该计划尝试“新工科+新艺术”教育改革,以挑战度逐年升级的项目为驱动,面向未来、作品导向,用设计思维去发现和定义问题,通过融合艺术、科学和工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未来的艺术家创造新的艺术形态提供新的技术概念和手段。该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体验式学习,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发挥的充分空间,包括自行组队、自由选题和自控节奏。正因为如此,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都很投入和兴奋,特别是展览前的冲刺阶段,更是激情迸发,经常通宵达旦完善作品和布展,展现出学习和创作的强烈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我们也准备将该项目升级为辅修学位,我们还将进一步探讨与川美的联合学位培养。
每一学年结束,双方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合作创作,作品在成都和重庆举行“双城”联展,至今已举办四届。第一届联展主题为“破壁——艺术与科技的共生”,第二届联展取名“超验植入:技术理性、数字密码与经验本能”,第三届联展为“无界漂移”,今年第四届作品展“未来之境:科技+艺术”将于明天在成都美术馆开幕。
如果写作、演讲和辩论是表达能力的训练,iArt就是创意、联想、想象力与灵感突破的训练。我们可以预期,经历过这个计划的学生,将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抗压韧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孜孜以求中,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工程和产品。而只要我们建立了良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并加以法律保障,未来的颠覆性新兴产业很可能是由富于冒险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激情、不走常规路的年轻人创造的。
其次,关于通识教育,我讲几点粗浅的看法。
通识教育具有双重功能,即三观养成与通用能力培养。关于两方面的功能,我在李建中老师主办的“通识教育东湖论坛”上有个发言,也讲不出更多的,我只举几个例子请大家来思考一下涉及学生基本三观的现象。
每年学校都要评选成电杰出学生和杰出班级。我曾经在“成电杰出班级”答辩会上讲过:杰出是一种品格,杰出是追求自我完善和更高境界的过程;杰出是一种标准,无论伟大的事业,还是不起眼的工作,杰出都意味着高标准;杰出是一种习惯和耐力,一个阶段的杰出不易,一辈子的杰出更难,就像毛主席讲过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杰出班级更是优秀的团队,学会与人为善、帮助他人,学会与优秀的人相处、与高手过招,是一种素养、能力、心胸和境界。优秀既是指标评出来的,更要超越指标的功利,成为为人、做事的气质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
学校每年也都要与优秀毕业生座谈。从不同角度和各方面综合看,座谈的学生们确实都很优秀。但我总是有某种隐约的遗憾,他们每一个的发言都太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达到社论级;都太给学校面子,都是些无碍痛痒、蜻蜓点水的意见建议。师生仿佛都在履行一场套路中的仪式。我就想,要是我们的优秀毕业生实际工作生活也是如此,颠覆性创新的希望在那里?
在非优秀的一面,最牵涉每个家庭幸福和学校神经的,就是学生的抑郁乃至失踪、轻生。我经常问一个问题:当一个学生抑郁时,他(她)的知心好友在哪里?有没有?学生干部在哪里?优秀乃至杰出班集体的作用如何体现?当抑郁的学生失踪时,他的舍友知道吗?有哪怕只有一个可以联系上他、知道他去向的同学吗?当他玩消失隐居到什么地点时,有他的同学原意排除困难、不辞辛苦去寻找他吗?当他最终选择轻生时,他有最亲近的朋友可以留下遗书吗?
在不那么暗淡的层面,当一个被酒精和嫉妒刺激的学生,在几个同样被酒精刺激并被无知的仗义迷惑的“兄弟”助力下,半夜冲进另一个学院的宿舍,把嫉妒对象拖下床痛打的时候,那位被揍学生的同屋们在干什么?他们没有挺身而出,劝解来袭者,也没有保护被袭者,而是在全程拍摄视频,以便稍后发到网上。这是什么同学情谊?
在更普通的层面,为了考试成绩的一分、两分,为了保研排名和出国绩点,“卷”字在口,斤斤计较,不愿挑战自我,缺乏“大无畏”,甚至投机取巧,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颠覆三观”,能有什么样的出息,什么样的人格,什么样的人生?
这些涉及基本三观的例子,不需要多大的道理,不用完成通识教育,才有答案。如果我们的通识教育,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连这些基本三观问题都解决不了或有所改善,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只剩下功用性的素养、能力,可能培养出来的,反而是更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力越强,危害可能越大。
下面我谈一点AI背景下通识教育的粗浅认识。
数智时代正在深刻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其对通识教育的冲击可能更甚于工程专业教育。首先,各种经典都在加速数字化,网上资源极其丰富,唾手可得,如我经常用到的微信读书、喜马拉雅、学习强国、网易云音乐和浏览的各种公众号、视频号,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特别是微信读书为代表的APP,不仅可以听,而且可以看原文,播音还是不断迭代升级的AI软件,声调逼真但音调平稳,特别有助于催眠。其次,全世界最棒的课程都在网上,将来作业布置批改、出题考试评分、报告评阅等也会机器化、智能化,而且还可以避免教师重复出题、评阅繁累、敷衍了事的问题。教师如果缺乏危机感,再讲无师自通、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被淘汰。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都会消失。但我始终认为,住宿制大学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消失,除非我们技术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心智、基因甚至人种,因为人需要面对面的智力、情感、合作交流。就通识与艺术而言,虽然大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仿真、虚拟、虚实结合环境和资源正在不断涌现和迭代,但实体性的展示仍然必不可少,除非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卢浮宫、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等博物馆、展览馆、演出厅、画廊,统统消失。
然而,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全知全能、知识传授的主角,而更应该是启发者、对话者、研讨引导者。在大数据涌现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和未来,教师再也不应该仅仅是替天传道的牧师,而更应该是教练和导演。优秀的教练和导演造就伟大的运动员和演员,平庸的教练和导演毁掉天才运动员和演员!而杰出的教练和导演往往不是最杰出的运动员和演员,而是善于教练和导演之道者,教练和导演之道既通也不同于运动员和演员之道。通识教育特别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对认知模式的反思,要培养学生开放的胸怀,不要固执己见,不能固步自封,避免极性思维。
教师要能够胜任教练和导演的角色,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学术水平,其次需要发展特色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正如《刘易斯报告》[10]在指出理工学院的本科教育具有专业和通识两个目标的同时,也指出:在工程教育中,越来越认识到人文与社会科学贡献的重要性,“这种趋势使得在理工学院环境下,人文与社会科学在更高专业水平上的发展成为可能。”“我们相信,第一步就是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提供更大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从事与其它理工和建筑设计领域同样高专业水准的创造性工作。”“我们相信,通过鼓励相关领域按其自身学科水准充分发展,而非主要作为其它专业领域有用的服务单位,MIT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质量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进。”正是在《刘易斯报告》的共识导引下,MIT发展了极具特色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产生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杰出学者。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后续又产生了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都是以数理和计量为特征的;语言学大师、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最杰出的贡献者之一、“认知革命”的开创者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MIT的斯隆管理学院也以在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其特色。
由此可知,对于理工科大学,应该发展高水平的特色性文科。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电子科大拟设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科学哲学、科技伦理、认知语言、数理与计量经济学等,可能是方向。
总体而言,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既要把握趋势,开放心态,更要有定力,在入主流基础上,找准特色定位,以技术发展新趋势赋能特色定位和优先方向。切忌乱云飞渡不从容,今天追一个时尚,明天换一个轨道,无所适从。
对于电子科大的外语学科和专业而言,个人外行的看法:一是认知语言学,结合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和AI,在前沿中找到突破点;二是数智化变革语言教学,在教学变革中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受益度,教师熟练掌握实证研究和机器学习等AI方法,在教学设计实验的丰富样本中,经过科学规范的研究,总结提炼高水平教学研究学术论文,并发表于国际、国内主流高水平刊物;三是围绕学科、专业方向,充分利用学校主流学科和基础学科优势,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研究合作,如语言大模型赋能文学大师的语言风格和语词、句法分析,非母语环境下日常对话交流用语的智能快速训练、智能语料库生成和智能手机(或进一步开发的穿戴式设备)赋能现场面对面即时交流,翻译的自动化、智能化以促进方便、快捷的中外交流,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教学的研究和智能技术本身的应用。如果我们的外语学科能够在这些跨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国际上产生学术影响,外语文学学科就会成为真正的电子科大特色文科。
此外,在理工科大学,要营造不同学科文化的相互借鉴、交流和尊重的氛围。工科的文化就是“做”(making),做出来;做不成的事,都不能算做了。理科的文化就是凡事讲逻辑,穷究其理。理工科要学习文科的人文积淀、联想性思维和想象力,要抛弃毫无缘由的优越感。文科也要学习工科和理科的做事方式、逻辑性和程序性,以及将想法落地、做成的“实”,尽量避免以前工科“贬低”文科那样,“文科只管说,说了就算完成任务”。这样,方能理工文打通、融通,相互促进,相互尊重,美美与共。
总之,艺术教育、通识教育对于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认识其功能和作用,更要探索有效的融入方式,这涉及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和变革。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艾萨克森,斯蒂夫∙乔布斯传,魏群译,中信出版集团,2014
[2]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巫宁坤译,https://baike.baidu.com/item/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8670983?fr=ge_ala
[3] 《狄兰·托马斯诗选》,海岸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 Ruth Graham, The global state of the ar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MIT, 2018
[5] https://neet. mit. edu/
[6] 百度百科《设计思维》,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E%E8%AE%A1%E6%80%9D%E7%BB%B4/
[7]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dcc90936580216fc700afd50&fr=search
[8]Edward F. Crawley, Johan Malmqvist, Sören Östlund, Doris R. Brodeur, Kristina Edström.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 (2nd Edition). 2014, Springer.
[9] 庞茂琨,《破壁——艺术与科技的共生》序言,四川美术出版社,2023
[10]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Educational Survey to the Faculty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49,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
推荐阅读
曾勇:《群星科幻小说集》序
放假啦!请查收教务处2024年暑期工作安排
曾勇 :通识教育之于工程教育
学校受邀参加新文科建设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
- END -
本期主编 | 王思琪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联系小编授权 | 诚挚欢迎留言投稿
成电微教务 | 用心服务
学习 | 分享 | 阅读 |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