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风筝——春天七章之四

文摘   文化   2024-03-21 08:02   天津  

      自近日起,《今晚报》副刊“星期文库”栏目,连载7篇本号主撰写的“春天”系列文章(见下图左下角)。今为之四。原文如下:

春天的风筝

——春天七章之四

大地回春,阳气上升,“刮风”便是春天里的物候特征。
受到这种物候特征影响的休闲娱乐方式,最常见的应是“放风筝”了。
“春风杨柳万千条”,那只是柳条对春风的感应;而春天的风筝,要靠人去制作靠人去“放”。
这参与其中的乐趣,便是一个重要的春天的“爱点”。

年过花甲的笔者,从小便对风筝有着美好的记忆及印象。
即便是在那个饥馑的年代,“放风筝”也是幼年不可多得的“精神佐餐”。
记得最早在农村的乡下,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伊始,土层开化,地温升高,野外的和风便也多了起来。
露胸敞怀的男童们迎着春风拂面,除了在原野上撒欢儿疯跑外,累了坐下来仰望着空旷的蓝天,也或有几分隐约的“失落感”。
好在从祖辈传下来有个趁春风“放风筝”的游戏,是为填补了春天里的精神空白。

当年社会的经济状况极差,商店里不可能有风筝售卖,想“放”只能是大人孩子们土法上马自己制作。
记得简扎的风筝是用高粱秫秸细杆儿捆绑出小小的骨架,用糨糊糊上找来的废纸,再用纸条甩出个翅膀尾巴式的造型,不知道像是个什么“鸟”,反正是一只风筝做成了。
这足以满足了孩子们的乐感,拴上细长的绳线,迫不及待地奔向野外,后面自是跟随着一群分享快乐的玩童。

迎风而去,顺势而为,看那风筝飘得越高越小,童年的目光却变得远大。
手中的线儿已经抻尽,仰望着的脖颈也有了酸感,只由那似鸟非鸟的“空客”展翅飞翔,玩累了才算收手回落。
那时的制作材质非常简单,落地后的风筝已刮成半残骸状,虽基本都是一次性的放飞,却给观赏者带来了可以复制的快乐。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真正让人大开眼界、获得美感的,是那中外闻名的“世界鸢都”——山东潍坊的风筝。

近年去潍坊游览,城市街道上“鸢都”的标牌到处可见。
鸢是老鹰的别称,最早的风筝多是用纸糊成老鹰状,“纸鸢”便特指风筝。
潍坊的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工艺讲扎、糊、绘、放。扎用竹条,糊除纸外另用绢布绸类,绘上彩色的图画,另有专门的工具放飞。
后来参观了潍坊的“风筝大全”,种类上除了老鹰、燕子的传统形状外,蜈蚣等各种鸟禽虫兽的造型也多种多样。体量上也是今非昔比,几米、十多米长的巨型风筝也屡见不鲜。

笔者家乡天津“风筝魏”的风筝也十分著名,与潍坊、北京并称为中国风筝的三大流派,并在艺术表现和平面变立体上均有所创新。
春风吹来了新时代的休闲业态,从海河两岸,到蓟北山下,从城市广场,到乡村田野,风筝已成为春天里的标配。
而描写“纸鸢”(风筝)的古诗也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号以“人文·山水·乡土”为主题,期期原创,内容多多。力求真性情,接地气,让原创图文“有意有思”,不负您的时间付出。我辛苦配文拍照,您捧场“赏景看报”,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可期期全览!欢迎转发分享“在看”。   

                                               

           人文·山水·乡土    

蓟州山水客
发表自创作品、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