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秋天系列散文(7篇),刊载于《今晚报·副刊》“星期文库”栏目(见下图左下角)。
原文如下:
秋天虽是收获的季节,但早年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作物产量也低,农人们便更加珍惜这“粒粒皆辛苦”的果实,努力去做到“颗粒归仓”——不将粮食浪费在地里,于是产生了“拾秋”一说。即人工收割后,再去拾捡各种秋收作物落下的果实,与夏天麦收时的“拾麦穗”类似。如果夏日炎炎下弯腰拾麦穗被视为“辛苦”,那秋高气爽下的各种拾秋则可称之为“多趣”了。农人们先是在玉米、高粱、谷子等秋季作物被收割后的田地里漫步,去捡拾这些农作物落下的少量果穗,那专注的神情就犹如工兵探雷一般;再就是去拾捡那更微小的黄豆、黑豆、杂豆等豆粒儿,这活计不但需要眼力,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因为“小众”,便是“有趣”。这种豆类作物多是种在坡上坎下、河埝堤旁,豆粒俱为收割前个别先熟的豆荚炸裂于地。由于地势的变化,捡拾的姿势已不是“田地漫步”,而是侧身于坡,蹲伏于坎,有时还要就地“匍匐前进”了。农人们一手扶篮,一手细捡,随着篮子里一粒粒豆子的增加,心中的收获已是满满。即果实生长在地下,于是白薯又叫地瓜。它们大多在中秋时节收获。拾花生即在收获后的浮土地面上捡拾农人落下的花生果,遇有秋雨过后,一些落果被冲去覆盖的泥土,白净地显露出来,成为拾秋人的惊喜。也有用锨镐耙齿等农具翻刨落果者,虽费心力也乐此不疲。如果土埋的落果未被发现,雨后数日出土为花生嫩芽,还是一道美味的炒菜食材。最有趣的拾秋劳作是翻白薯。即在收获过的白薯地里,用锨稿翻刨地下落下的薯块。白薯生熟皆可食,当年算是老少皆宜的口粮。于是我们每获得一块秋收落下的薯块儿,便很有些成就感。时已秋凉没有炎热,小伙伴们分布在收获后的白薯地上,各自为战,几乎是把整块地又重新翻捡了一遍。大家边说笑边从事着这种有情致的劳作,有人甚至哼起了小曲儿。劳作之余,在无险情的新土上滖打嬉闹一番,也是常态。许多年过去了,随着农业科学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已远离了那个缺粮的年代。如今这收获过的秋野上各种落果远多于从前,“颗粒归仓”已成为一种苛求。不过也偶可见一些拾秋者,却多是从城里来的中老年游客。这样的拾秋,物质上收获倒在其次,多半是属于一种乡村休闲活动了。本号以“人文·山水·乡土”为主题,期期原创,内容多多。力求真性情,接地气,让原创图文“有意有思”,不负您的时间付出。我辛苦配文拍照,您捧场“赏景看报”,点按下方二维码加"关注"可期期全览!欢迎转发,分享“在看”。
人文·山水·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