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秋种麦的日子——秋天记事之一

文摘   2024-09-27 14:49   天津  

      本组秋天系列散文(7篇),刊载于《今晚报·副刊》“星期文库”栏目(见下图左下角)。

原文如下:

作为北方的乡下人,回顾“秋天的记事”,首当其冲的直观印象,理应是“收秋种麦的日子”。

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白露、寒露、秋分,都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农历节气。
此时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无霜期短,只收一季,不宜种麦;靠南的中原地区“收秋种麦”,又为时尚早。
“正当时”是指华北平原北端、燕山山脉南麓的京津冀一带——“收秋种麦”的节令时间。
于是此时忙碌的日子便开始了。

“收秋种麦”这四个字,无论当年与当下、官方与民间,在中秋时节使用的频率很高,犹如成语般的熟悉。
区别只在于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之前、以生产队组织形式的集体劳作,到之后分田到户的个体经营,由于生产条件的落后,收秋种麦的农人普遍的感受是“累”。
京津冀地区大田轮作的农作物多是玉米,此时的任务是收获玉米、种植冬小麦。
当年先是人工背筐将玉米棒子擗下后背到地头上待运,然后用镐头刨掉玉米秸秆再打捆运出来腾地,再就是运进去农家肥铺撒于地表,机耕翻土后,需人工用铁耙做出土埂与畦田,最后是畜力加人工用耧将小麦种子播下。
这一系列的体力“动作”下来,是为“收秋种麦”。

虽有些劳累,但劳动创造美,一些“苦中作乐”的美好浪漫记忆还是有的。
当年笔者时为农村青年又是个“文学青年”,作为写诗的“发烧友”,曾有《秋收的旋律》小诗在农民报上发表。
在小诗书写描绘紧张欢快劳动场面的同时,根据自己赤足走在翻过的新土上修畦做埂的亲身经历,也将“让人的皮肤亲吻着大地的皮肤”这样的原创语句写进了散文。
笔者当年也曾在乡镇当过负责宣传的“半脱产干部”,另有一见诸报端的关于“收秋种麦”的新闻报道,至今想来也颇为欣慰。
是说所在乡镇每逢秋收大忙季节,都要例行召开有乡村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乡镇领导坐在主席台上念着现成的讲稿,讲些年年如此的“统一思想认识”等收秋种麦的工作要求。
而这次不同,是领导走下主席台听讲,请来了上级农业技术人员,在台上“科学地发号施令”。
我便从尊重知识、淡化官本位的角度予以了报道,并获得报纸新闻小奖。

弹指一挥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京津冀及周边广大平原地区的乡下,如今的“收秋种麦”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
即由玉米联合收割机直接进田作业,前面将玉米果穗机擗后存在车厢里,后面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并由机耕覆盖,替代了擗棒子、刨秸秆、运送腾地等人力上“收”的劳累。
在“种”上,也是联合播种机直接实现了打畦埂、施化肥、播麦种一体化作业。欣赏秋景、获取收成、轻松了的秋天更是好看!

本号以“人文·山水·乡土”为主题,期期原创,内容多多。力求真性情,接地气,让原创图文“有意有思”,不负您的时间付出。我辛苦配文拍照,您捧场“赏景看报”,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可期期全览!欢迎转发分享“在看”。   

                                               

           人文·山水·乡土    

蓟州山水客
发表自创作品、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