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咋回事?泰哥说*

文摘   2024-11-19 03:27   荷兰  

*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众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下游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达到历史最高。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不顾风险不计代价地赶往冬季苦寒的关东,实有迫不得已的理由。

*
文章最后有有趣儿的投票环节,欢迎参与
*
泰哥说:“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事件,其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从清初移民算起,这一现象始于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的辽东招民开垦令。当时,山东及河北等地的农民纷纷出山海关,移居辽沈一带,开辟新土地。据史料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朝鲜使臣途经辽东回国时所见:“自广宁(今辽宁北宁)至山海关,流民络绎,问其所向,则皆曰:移居沈阳云。”这表明当时已有大量流民向东北地区迁移。其实这是个填空题,满清入主中原,贵族王族们要去入关享福,军队入关攻城略地发财致富,东北人口出现巨大缺口,土地没人耕种,河北山东一带人众“乘虚而入”实际是明智之举。

康熙六年(1667年),清政府取消了“招垦令”,但流人东北的移民数量并未减少,反而一年比一年多。到了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禁止山东等地汉人进入东北谋生。尽管如此,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最终下令废除封禁,东北大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人、自由开垦。

“闯关东”的发生有移民自发的主观因素,也有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清朝至民国年间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移民的多寡,“闯关东”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招垦——封禁——局部开禁——全面开发几个时期。从招垦到封禁(1651—1860),清朝初年,由于明清王朝更替而发生的战乱等原因,东北地方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人口损失严重。为恢复东北经济,清廷于顺治初年颁布一系列条件优厚的招垦令,大量汉人应召前往。

19世纪中后期,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辖、开发以及筹措资金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的封禁政策有所松动。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1907年,东北裁将军府设行省,随后实施的东北新政也大力鼓励移民垦荒,于是“闯关东”从潜流演变为此起彼伏的移民大潮。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有人统计,有清一朝233年里,山东曾出现旱灾233次,涝灾245次,黄河、运河洪灾127次,潮灾45次。河北、山西、河南等其他“闯关东”者众多的地区,情况类似,躲灾迁徙,也是迫不得已。
在民国时期,移民运动达到了高峰。据《中国人口地理》统计,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的17%。

“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移民的到来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繁荣了城乡市场。在社会文化领域,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形成新的地方文化。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移民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闯关东”精神仍然是东北人民积极进取、团结奋斗、振兴东北的精神财富。


莎丹女士举手说:我一直没发言。我提一个问题哈,就是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非选择去东北,为啥不去相对富庶的江浙一带呢?

泰哥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哇!我也曾被这个问题难住过,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不得其解。有一天下雨了,我站在院子里,观察到地面上有许多坑洼,而雨水总是去填补低处的地方,绝不会向高水位的地方“倒灌”。一下子我明白了。

莎丹女士说:我还是不明白,这和我的问题有关系吗?

泰哥说:你回去慢慢想。会明白的。


虎宝泰哥
虎宝和莎丹带你神游文化历史。 商务合作添加wx:athena62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