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哥说:阿拉伯穆斯林*泉州遗迹考

文摘   2024-11-07 06:03   北京  
*
*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
      1961年郭沫若郭老游览古城泉州时写下的这两句诗,高度赞颂了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特别是泉州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骨肉般的深情厚谊。
*

泰哥说:座落在泉州东北郊,传说是唐朝时来华的伊斯兰教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建于回历400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和耸立于城西南隅的伊斯兰教圣友寺(现俗称“清净寺”),同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文物圣迹,是唐、宋、元以来泉州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这些文物古迹,深受中国人民和政府的珍视。

莎丹女士说:我补充一下,“三贤”、“四贤”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来中国传教,就在泉州落脚。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它仿照大马士革礼拜寺建造,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泰哥说:此外,历年在泉州东郊的津头埔、法石、院前、云麓、东坑、后田、东禅、仁风、鹿园、后茂、东岳等地,也先后发现了伊斯兰教徒的墓碑、墓盖石和清真寺、穆斯林住宅的建筑石构件不下二百件。它们大都刻有古阿拉伯文或中阿两种文字及各种独特图案花纹,是居留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及其后裔的遗物。
莎丹女士说:为什么泉州会有许多阿拉伯人的后裔和遗物呢?

元·伊斯兰教潘总领墓碑石


泰哥说:这得追溯一下泉州的海港发展历史。泉州东南濒临大海,海阔港深,物产丰富,文化昌明,造船业发达。自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建治后,海交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它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扬州并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世界回教史》一书记载,唐武后天授年间(690~692年)住广州、泉州、扬州诸港的阿拉伯人多达“数以万计”。晚唐五代以来,泉州因环城遍栽刺桐,故又以“刺桐港”闻名于世。宋元时代,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偏安,于是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实行开国和招徕外商政策,在泉州设置市舶、来远驿等管理外贸和接待外商的机构。泉州凭其各种优异条件,一跃而为“梯航万国”的世界贸易巨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
莎丹女士说:您这是引经据典啊,武则天、李旦时期就“开埠而繁荣”,宋元以降形成巨港。那就是说,政通人和发展迅速,已经繁荣得港港滴啦!



泰哥说:又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南宋时单就来泉州港的东南亚、西亚、北非的商人、传教士、游历家骤增至“数以万计”,有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最多。在宋元政府的保护下,阿拉伯等外国商人都能进行正当合法的活动
莎丹女士说:他们都做什么买卖呢?
泰哥说:他们有的建造船舶,开设店铺货栈,贩运经营香料、珠宝、丝绸、瓷器等货物。史载南宋时阿拉伯巨商罗辛、施那帏、蒲酸辛、佛莲等人来泉州贩卖香药或珠宝。罗辛的乳香,“价值三十万缗”。佛莲“家富甚,凡发海舶八十艘”,死后尚有“珍珠一百三十石”。
莎丹女士说:了不得呀!珍珠论石(念“担”,一石约合59.2斤),家财论船,乳香论“缗”(注:乳香,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树皮渗出的树脂。缗,为穿钱币的绳子,在这里大概是“串”的意思)这些阿拉伯商人可真富有呀!


泰哥说:阿拉伯人在泉州不仅建了教堂,还传播伊斯兰教。据说,除了那个有名的圣友寺,宋元时期泉州还有六七座清真寺,不过现在都没了。

莎丹女士说:可惜可惜!如果那些清真寺还在,泉州旅游又多了六七个好去处。


泰哥说:那些阿拉伯人还办学校,资助建城墙、修桥梁,做公益事业。有的人买了田地、别墅、墓地,和当地的汉族人结婚,生子,就在泉州安家了。这些人被称为“蕃客”,他们住的地方就叫“蕃坊”,和汉族人生的孩子叫“半南蕃”,就是混血儿的意思。至今有的已繁衍成为当地新的回族,虽脸形、体质、装束基本与汉人无大差异,但仍保持其祖先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尚。

莎丹女士说:空口无凭,有何为证?

泰哥说:1965年冬天,在泉州东门外发现了一个墓碑,上面刻着古阿拉伯文和汉文,墓主是个埃及的穆斯林,叫伊卜•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卜•哈桑。(好长的名字!)因为泉州有很多阿拉伯和其他外国的穆斯林,所以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里说泉州“舶司所在,诸蕃辐辏”,意思就是很多外国船只都来这里。《泉州府志》也说“胡贾航海踵至,其富者资累巨万,列居城南”,就是说很多富商都住城南。还有“回半城”、“蒲半街”这样的民谚。


几百年来,阿拉伯和其他亚非的穆斯林在泉州和汉族人民一起生活,互相通婚,对发展海上贸易和中阿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虎宝泰哥
虎宝和莎丹带你神游文化历史。 商务合作添加wx:athena62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