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在宋元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管理机构,其职能、历史和故事构成了中国海洋贸易史上的光辉篇章。特别提示:文章结尾处,有意想不到的“投票”环节,让你过把“皇帝瘾”……泉州市舶司是国家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职能包括发放商贸许可证、查验商船、征收关税、代表官方采购舶货、储存或出售征得的货品、转运货品或货币至都城、接待外国使节等。市舶司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宋朝继浙广设立市舶司之后,在元祐二年(1087年)也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商贸之事。可见,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基因、民间力量。当然,也需要一个有作为的政府。泉州市舶司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泉州已成为继广州、交州之后,中国对外交通的第三个贸易港口。泉州市舶司的设立,使得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进入了长期稳定的时期,番商来泉者众,朝廷收入显著增加。到了南宋时期,泉州港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市舶司的业务也随之繁荣。宋末元初,泉州超越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汪大猷(1120—1200年)任泉州知州时,蕃商与人争斗,汪大人没有依据蕃商习俗以牛赎罪,而是统一按大宋律法处理。可见政府司法管理开始替代“约定俗成”的“粗放型”模式。此外,蕃商到达刺桐港后,要获得当地市舶司的“公凭”(即政府出具的凭证),才能合法开展相关的经营贸易。南宋时期,泉州港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市舶司的业务也随之繁荣。据《晋江县志》记载:“赵崇度提举市舶司,度与郡守真德秀同心划洗前弊,罢扣买,禁重征,逾年舶至三倍”。这个赵崇度*是宋太宗赵光义第九世孙,宗室成员,足见朝廷对市舶司的重视程度。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公元1128年至1134年),泉州所交的税金相当于当时全国收入的1/10,而这与泉州港贸易的繁荣及市舶司的管理是分不开的。泉州市舶司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人物是阿拉伯人蒲寿庚,他“提举泉州市舶司”,利用这个职位为自己谋私利,垄断泉州港的香料贸易近30年,为自己聚敛了无数财富。据史料记载,蒲氏家族在一次贸易中被劫匪抢走的货船就达400艘,这些资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旺以及泉州市舶司的地位。还有资料显示,蒲寿庚家族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期间主持泉州市舶司,家产不计其数,仅仆人就有数千人之多。关于阿拉伯人蒲寿庚的故事,以后还要展开讲。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在他那本著名的游记(书名忘记啦)中写道:“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些故事和记述证明了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泉州港的繁华景象。元代中叶,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迁往福州,从而结束了泉州市舶司的历史。为啥元帝国放弃这里?这里边另有隐情,以后再细聊。但在这四百年间,它一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如今,我们走进这条古巷,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泉州市舶司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于2021年7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说了半天,市舶司的具体坐落位置还没有交代清楚哩。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泰哥这是“倒叙”手法,诸君莫怪。*
泉州市舶司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中国古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机构。市舶司的职能是管理海上贸易、抽分和招待外商,相当于现代的海关。该遗址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