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河|名家名宿:王海滨

2024-07-06 21:19   吉林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余年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长中医人扎根白山松水,坚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他们学术思想深邃、育人情怀炽热、师德医德高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亮在长中医的历史时空中。

历史厚重磅礴,精神传承不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代表,所展现出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校训精神,正是长中医人共有的精神内质。结合《璀璨星河——长春中医药大学名家名师名医风采集》书中内容,现开设“璀璨星河”专栏,分享大师名家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以此传承薪火,启迪后人。


1907 年王海滨出生于辽宁海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最小。其父天资聪慧,颇有学识,曾任长春兴业房产公司绘图师。王海滨自幼随父读书习字。中学时功课颇好,成绩优秀,闲暇之余,更喜读医书,且乐此不疲,父亲见了很是欣慰,认为懂得医理,善行医术,也是有益于世的一门技术。于是王海滨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又考入了当时的海城县牛庄中医学校。

在校3年,是一段苦读的生涯,王海滨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经常衣履不解,通宵达旦。他以顽强的毅力精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经》《温病条辨》《图书集成》《景岳全书》《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宗金鉴》等书籍,其中有些条文及警句,他皆能出口成诵。功夫不负有心人,1926年,王海滨一举通过了海城县警察所中医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他认为,医乃仁术,性命所关,只有医学理论,不付诸实践,不足以为医。1927年,王海滨又拜当地名医,他的叔父王耀东先生为师,随其临证,朝夕侍诊,他心领神会,尽得真传,对内、外科及常见杂病施以时方、验方,每每能获良效。两年后,22岁的王海滨,便成为了长春市头道沟义和谦药店的“坐堂医”。

几度春秋,王海滨的足迹遍及了头道沟一带。在解除病人痛苦的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医疗水平。遇到疑难病症,王海滨常常揣摩反思,或查阅医籍,或与同道们交流切磋,将其所悟,再去实践,如此反复,他获得了不少可贵的治疗经验,也医好了一些疑难重证。一次,有一富商家独生子染上了伤寒病,几至不起,病势危笃,奄奄一息,后经王海滨调治,投药四剂而愈。从此,王海滨声名大噪,求治者络绎不绝,应诊寓所门庭若市,在中医界已颇有些名气了。



1951年,王海滨第一批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了私人诊所的优厚收入,创办了长春范家店联合诊疗所,并任所长。他以极大的热情,更加勤奋地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解疾治病,治愈了数以百计的疑难病症,被人们称为“王高手”,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1951年至1955年,短短的四年期间,王海滨先后被选为长春市卫协分会委员,长春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委员,吉林省第一届中医代表大会代表。

王海滨勤求古训,精通中医经典,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深刻,他主张学伤寒目的在于用伤寒,要在熟读、善悟、深析、活用上狠下功夫。所谓熟读,就是把《伤寒论》条文熟练地背诵下来,以便抓住要领;所谓善悟,即在上述的基础上,领悟到《伤寒论》辨证论治的道理,探求仲景的学术思想;所谓深析,即深入研究《伤寒论》条文,并联系《内经》《难经》《金匮要略》进行分析,使之融会贯通;所谓活用,就是以六经为辨证纲领,结合临床实践,灵活运用经方。王海滨用此八字方针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故临证治病,周密精详,遣方用药变化多端。

王海滨治伤寒有独到之处。他十分注意保护胃气,常说:“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存亡关系到疾病预后的顺逆,保胃气至关重要,五谷养胃,胜于药物。”他曾治一瘟疫昏厥的患者,证见发烧,谵语,大便秘结,舌红,苔焦黑起刺,脉沉细而数,遂以《温病条辨》的清营汤为底,重用了绿豆100克,嘱其用梨汁调服,二日后热退神清,舌脉正常。这个病例实为典型的大承气汤症,应急下存阴,而王海滨却认为,本证津液已大伤,非清热保津开窍不能奏效,故改攻下为开窍清热,药虽不同,其理则一。在热毒深陷,津液大伤的情况下,清热为了保津,生津利于清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梨汁能滋阴,可补充人体因高烧而消耗的水分,还能通利小便,排除毒素。用绿豆的妙处,在于能清热解毒,鼓舞胃气,使津液布达周身,以达到祛除热毒之目的。

王海滨常谓:“无粮之师,利于速战,体弱感寒,宜应早解。”谆谆教导后人对感邪较重者,当以驱邪重剂治之,但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免邪去正伤。他在治病过程中,还十分注意畅达人体之气机。例如,对胃病的治疗,他多采取疏导调达之法,推崇张从正的“君子贵流不贵滞”的主张,认为人体气血津液经络条达为宜,若气机阻滞,血运不畅,则百病丛生。临床用药,王海滨以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而著称。他常说,血肉有情,不伤正气,用之得当,常收卓效。旧时,有一老妇因心烦不寐求治,他用鸡子黄一味,嘱其连用3~5日,而后寝安。他还十分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和剂量上的比例。如临证运用小柴胡汤,用柴胡的剂量总是大于黄芩,大抵上为3∶2。处方中王海滨往往匠心独运,只用二三味药组合,力取其专,见效犹捷,久而久之,在组方用药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格。有一病人,发烧不退,久治不愈,请王海滨视诊,他开了四味药后,沉思良久,不再开药,病人都虑其用药太简,可服过2剂之后,该病人竟热退身凉,病获痊愈。



1955年,王海滨被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学院前身)任教。从此,他开始正式从事中医教育工作,直至病逝,历时近30年,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王海滨十分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经验的传授。他言传身教,把自己多年的临证案例和心得体会讲授给同学们,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都毫不保留。建院初期,师生们为缺乏适宜的中医教材而苦恼,王海滨除了忙于教学、行政工作以外,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讲义。盛夏里,他闭门谢客,让老伴把自己反锁在家中,目不旁及,心不二用,翻阅和参考了大量书籍,为学生们编写了《伤寒论讲义》等教材,解决了教学上的燃眉之急,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课堂讲授重点难点突出,而且从不看讲稿,使同学们心悦诚服。他先后为七个年级系统地讲授过《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等课程。 

重视医德医风,是历代医学先贤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王海滨也一贯认为,医生治病,要意正心诚,精力集中,不可随随便便假手于人,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他的医疗作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能治者全力以赴,不能治者,从不大包大揽,他常说:“五剂药无效,应另请高明。”王海滨对病人还有一颗爱护与同情之心,无论高下贫富,长幼媸妍,是否亲友,都一视同仁。1945年除夕之夜,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王海滨外出回来,见自家门口站着一位哆哆嗦嗦的妇女,不住地抽泣,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他忙上前一问,原来是其子发烧抽风,又没钱看病。他听罢,立刻打开大门,把母子领到家中,针药并用,不一会儿,小孩就止住了抽搐。他又给孩子包好了回家吃的药,嘱其服法,不仅没要分文,还掏出自己的钱,塞到了小孩的兜兜里。这位妇女热泪盈眶,当即给王海滨跪下,千恩万谢,感激涕零。王海滨不仅医术好,教书好,医德好,而且善象棋,喜诗文,每逢生辰节日,他常与老友以诗文酒会的形式,说古论今。

1984年春,王海滨在出席省政协会议时,由于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他忠实地站完了最后一班岗,为继承发扬祖国的医药遗产贡献了一生,是一位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中医老前辈。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