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河|名家名宿:崔仲平

2024-08-03 19:41   吉林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余年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长中医人扎根白山松水,坚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他们学术思想深邃、育人情怀炽热、师德医德高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亮在长中医的历史时空中。

历史厚重磅礴,精神传承不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代表,所展现出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校训精神,正是长中医人共有的精神内质。结合《璀璨星河——长春中医药大学名家名师名医风采集》书中内容,现开设“璀璨星河”专栏,分享大师名家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以此传承薪火,启迪后人。









崔仲平是全国知名医古文专家,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追溯他的学脉渊源,孙晓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孙晓野,本名孙常叙,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汉语词汇学家、书法家,东北师大中文系教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崔仲平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跟随孙晓野学习,并在其影响下,走上古代汉语的研究治学之路。

60多年过去了,崔仲平仍记得当初跟孙晓野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的情景。在那门课上,孙晓野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注释,然后当众宣读讲解。崔仲平是最认真执行孙老师安排的学生之一,他钻进图书馆里,认认真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广泛阅读文献,严谨地分析论证并撰写论文。这样的训练,让他获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后来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古汉语学习小组的成员,为日后在长春中医学院承担医古文教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全国医古文教师中,崔仲平的训诂学功底是得到充分肯定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曾针对医古文教材中一些相沿成习的谬误,一个一个地沿流讨源,绳愆纠谬,并把其中错误最严重的地方写成一篇短文,在全国医古文教学座谈会上与医古文界同行开展交流。这份材料在与会者中传阅后,得到普遍赞同,在此后编写《医古文》五版教材时,编委名单中加上了崔仲平的名字。 

1979年,崔仲平在中医界率先编写了《古典医籍千字释》,开启了编写中医词典的先河。而后,他又把研究重心放在《黄帝内经》上,从《黄帝内经》大量引述的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入手,考证其文字词语的句型,以及某些思想观念,得出《黄帝内经》许多篇章产生于东汉的结论,并根据《黄帝内经》的体例和观点既统一又有明显差别的现象,推测《黄帝内经》是东汉的一批医学教师在某次类似今天统编教材的活动中,按统一体例编写的医学教材,从而揭开了《黄帝内经》神秘的面纱。此外,他还对《素问》《灵枢》相关注释做了认真梳理研究,撰写了《黄帝内经训诂》一书,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了重要教学参考。 

自1983年开始,崔仲平主持点校《古今医统大全》,共200余万字,历时8个寒暑,稿凡三易,199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廓清了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问,填补了自明代末期以来400余年的空白。

崔仲平在医古文教材方面的贡献不止于此。他是把练习纳入医古文教材的第一人,他借鉴国外语言教学中广泛采用的阅读理解和标准化考试,设计了大量习题,使医古文考核由单纯的大段翻译,变得客观性较强,易于操作。据此,他参编了《医古文》教学参考书(1986年),出版《医古文习题集》《中医专业古汉语练习题》《医古文晋级试题解答》《乡村医生函授学校语文》《气功古文译注》等教学参考书。



崔仲平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

崔仲平信奉爱的教育,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他结合自己的求学体会,总结发现,课堂上的笔记无论写的多么整齐,除了考试时换取一个好分数以外,几乎毫无用处。他借鉴了自己的古汉语老师孙晓野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他很早就认识到,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剥夺学生的主动权,这是一种主体错位,他坚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他还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学著作,吸取其中的精华,用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先后在教学中创新提出“发现法”“论坛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 

从1978年开始,他就提出学生应加强古代医书的课外阅读,他采用读书报告会这一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古代医书,组织学生成立科研活动小组,进行科研基本功训练。为此,他做了大量细致的指导工作,从介绍书目,到指导学生摘记卡片,再到学生撰写论文,进行报告展示,每一环节他都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他还把学生的论文编印成学术文集,供大家学习参考和留存纪念。他把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写成论文《把三基教学与科研训练衔接起来》,发表在《人民教育》(1981年7月)上,在全国高校同仁之间引起了广泛反响。在那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教师应鼓励人才之间的正当竞争”。这一大胆的教育改革,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从1977级学生开始至今,读书报告会始终坚持在做,并且被推广到中医、中药、针推、骨伤等全校各个专业领域。 

在广泛吸收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崔仲平又创新开展“展示教学法”,鼓励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加以展示。他首次提出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也不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他认为教学不是纯粹智力活动,而是一种伴有情感甚至充满激情的精神生活。“展示教学法”提出之后,就被列为吉林省教育厅“八五”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崔仲平深研教学方法,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为学校医古文教学乃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医教育》《吉林中医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及《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引导学生阅读古代医书的一种形式》《阅读古医书能力试析》《从黄帝内经看古代医学教育》《谈医古文教学中发现法的运用》《教学艺术论》《问题、自学、写作、论坛》《学导式教学法初探》《展示教学法》等30余篇论文。此外,录制完成了《92中医专科背诵比赛》《92中医本科读书报告会》《92中专护士作文朗诵比赛》等多部介绍展示教学法的实况录像。



求真务实是崔仲平在学术研究中一贯坚守的原则,他毕生的学术目标就是力求把真面目还给历史。为此,他冷板凳一坐就是一辈子,皓首穷经,考证探析,将医古文中存在的谬误一一归正。 

对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藏”字的辨析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自从《医古文》教材选收这篇文章后,各版教材全都把“臧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里面的“臧”字,按照顾从德本改作“蒇”。崔仲平在1983年点校《古今医统大全》时,发现这个字作“藏”而缺少左边的几笔。而这种写法正是“藏”字在明代的一种省略写法。直到今天,日本“大藏省”的写法,还是省略左边几点。“藏”字通“臧”,善也。《诗经·小雅·小旻》有“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可证。为此,他撰文发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医古文知识》杂志上,直到三十多年后,才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崔仲平在学术上注重证据,只相信真理,而不迷信权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医史老师曾指出“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是司马迁的主张,而不是像医史教材所说的是扁鹊的主张。这位教师被批评为擅自改动教材,有人引用各种医史著作,甚至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作证。当时崔仲平仗义执言,指出“六不治”的唯一出处就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而扁鹊并没有说这句话。包括范文澜等著名学者在内的一些人,把“六不治”强加在扁鹊的头上,是张冠李戴,根本没有读懂原文。他坚定地认为,从第二手资料抄来抄去,根本不能作为立论的根据,即便是权威学者的结论,如果离开了第一手资料的支持,也是空中楼阁。而在占有第一手资料这一方面,著名的学术泰斗与默默无闻的后生小辈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退休后的他仍心系学校事业发展,关心学生成长。学校搬迁到净月校区后,崔仲平选择与学校比邻而居。他每天都到校园里晨练、散步。学校的快速发展,净月校区的一草一木,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是,老人家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中,他以主创身份参与了学校校歌、校训铭文、继学书屋铭文、七星百草园铭文等的写作,并收录在他的《净月溪音》一书中。

为了让更多学生加入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工作中,他倡导并亲自担任主讲,开展了文言习作教学,为研究生义务讲座,与学生们共同编写了《牛的故事》《猫的故事》《蛇的故事》《鸿雁》《鸟语禽言》《女词人礼赞》《鹤的故事》《憨憨找妈妈》《传统节日诗词》《垂钓达人》《呱呱学习记》《云之诗词》等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著作。 

晚年的崔仲平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他主审了《本草经考注》《日本医家伤寒论注解辑要》《日本医家金匮注解辑要》《素问释义》《灵枢讲义》《素问释义》《医钞类编》《王九峰医案》;主编了《老老恒言白话解》《中医故事荟萃》《老子译注》《吉林名医谱》等著作。 

此外,他还坚持捐资助学,将每月退休金的一部分以及自己写作所得的稿费拿出来,帮助学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12年冬天的一天,他在身体出现胃出血等极度不适的状况下,还惦记学校里几位学生的冷暖,尤其是其中的一位孤儿。那天清晨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坚持把自己和老伴儿新买的羽绒大衣、棉衣给学生送去。回到家时,他已经虚脱了,被120送到医院抢救才挽回了生命。

《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大师之谓也,也是崔仲平人格形象的生动写照!长春中医药大学因为有这样的名家大师,必将事业长青,青春不老!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