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河|名家名宿:赵泰伯

2024-07-07 21:24   吉林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余年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长中医人扎根白山松水,坚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他们学术思想深邃、育人情怀炽热、师德医德高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亮在长中医的历史时空中。

历史厚重磅礴,精神传承不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代表,所展现出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校训精神,正是长中医人共有的精神内质。结合《璀璨星河——长春中医药大学名家名师名医风采集》书中内容,现开设“璀璨星河”专栏,分享大师名家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以此传承薪火,启迪后人。


赵泰伯的生命,最终在1968年被按下了终止键。 

如今,即便岁月不居,但谈起他的一生,有些故事,依然在中医学界流传;二三则医案,依然在“云端”可查;妙方和医法,依然会出现在当下的处方中……

他对中医的理解,也通过代代相传,融汇到如今从医者的日常问诊中。

赵泰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受家学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医书浩繁,他自幼便习惯了把自己“泡”在医籍中的生活。偶尔看见中医诊病的过程,他都会努力把每个动作和细节记在心里。从那时起,他便将中医视为生命,立志成为一名一辈子治病救人的人。

求学、从医,赵泰伯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将医者仁心,作为自己的行医准则,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他慈爱的目光所打动,“与人为善、和蔼可亲”是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

在李玉轩整理的《赵泰伯老中医医案三则》中,详细地记录了赵泰伯诊病之细节。其中,对于患者患病过程,以及服药几剂后的变化,表示详细而完整,字里行间,可见赵泰伯出诊时的认真态度。问诊之细致源于医者情怀,并非书本中可得。赵泰伯的慈爱形象,在其子赵世庆教授的文字中亦有提及。



中医要深谙经方之理论,更要在一次次诊疗中总结治疗之法。

赵泰伯在学术上对祖国医学理论有很深的造诣,并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赵世庆教授曾说,父亲治《内经》、仲景之学,特别推崇东垣脾胃之论,且旁通河间、丹溪诸家流派,精于内、妇等科,对一些疑难重症的治疗,莫不得心应手,如结合叶天士养胃之法,提出“百病以胃气为本”,因此他在治疗外感温热等病时,均以肺胃为主,内伤杂病以平肝理气为常用之法,对妇人科尤注重肝经。

在用药上,赵泰伯主张养阴不过于滋腻,恐碍胃气,理气慎用香燥,恐伤胃阴,所以不论外感内伤,立方用药,无不时时顾其胃气。他诊病论治虽都以经旨为依归,但能出入经文而不为经文所囿,有时也引述一些现代医学的论点。他虽常用经方,但不受经方药味的拘束,有时为取临床实效,往往经方、时方并用,或者融合一些民间单方、验方在内,所治之病多效,在群众中享有盛誉。



在临床中,赵泰伯治病救人得法,时为吉林省四大名医之一。但名医背后,不止于医人,更在于传人、化人。 

赵泰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认为不可纸上谈兵,学中医必须言传身教。因此在临床问诊时,他特别重视带徒过程,当面教授如何摸脉、看舌苔、问诊,在这过程中,每教授一项,都有一项的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便可以主动地联系到书本中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讲授药方时,赵泰伯始终为学生倾囊相授,心中之方便是纸上之方,其中的精髓和个人感悟,他也总会详细地讲给学生们听。弟子有亲传之别,但治病之术,他希望被更多的从医者代代相承。

在教学中,赵泰伯始终保持包容的态度,他鼓励学生博采众长,既要继承传统中医,也要学习部分西医,各取其优势,才能让患者的疾病更好得到医治。

赵世庆教授同样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坦言,父亲是他的中医启蒙老师,但因父亲去世得太早了,当时没有跟父亲学习医术,从医他人,十分遗憾。但他始终认为,即便没有学到更多的医术,但父亲对中医的理解,对从医的执着,对患者的关心,早已篆刻在他的基因中,“如果没有小时候父亲的影响,我的从医之道可能和现在还会不一样。选择学习中医,受益于我的父亲。” 

与赵世庆教授有着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传承的故事永远在讲述,中医的步伐永远前行。赵泰伯生于动荡中,但他的医脉传承,始终赓续在盛世里!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