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河|名家名宿:张继有

2024-06-17 14:39   吉林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余年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长中医人扎根白山松水,坚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他们学术思想深邃、育人情怀炽热、师德医德高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亮在长中医的历史时空中。

历史厚重磅礴,精神传承不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代表,所展现出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校训精神,正是长中医人共有的精神内质。结合《璀璨星河——长春中医药大学名家名师名医风采集》书中内容,现开设“璀璨星河”专栏,分享大师名家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以此传承薪火,启迪后人。

矢志不渝 弘扬中医



张继有1907年出生于辽宁本溪小峪沟一位雇员家庭里。自幼勤奋好学,喜读诗文,13岁在当地读完了国民高等小学,15岁以优秀成绩毕业于本溪县师范讲习所。

张继有青年时代对社会潜心观察,目睹贪官污吏欺压民众之事,对此愤愤不平,耳闻不学无术的庸医为骗取民财而草菅人命更是痛心疾首。因而萌动了学医的念头,做一个不求名利,只求济世救人的良医。在父母的支持下,考入南满医学堂(后改为南满医科大学),于1928年毕业。毕业后,在本溪县铁路医院从事内、儿科工作,常给邻里及乡亲们免费看病,并免费发放驱虫药。

1932年,张继有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他自学中医典籍后,深感中医理论深奥,辨证论治颇有科学道理。从此,他不仅放弃了原有反对中医的思想和观点,而且对祖国医药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发现中医中药在某些疾病治疗上比当时西医治疗效果更好时,他学习中医的兴趣更加浓厚,愈加酷爱祖国医药学,决心继续攻读,深入钻研,并著书立说,探讨仲景密旨。 

张继有在伪满洲国民生部供职期间,中医事业正面临消亡之势,此时张继有借助职务之便,巧妙地为保存和发展中医事业而努力奋斗着。他经常利用有利时机向日伪当权者宣传中医是科学的,并通过治疗病人的满意疗效来说服上层人物,使其改变对中医的错误观点和态度。一次,日本的大平技监(相当于伪民生部部长助理)患头痛、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大便干燥、舌苔黄等症,经日本医生治疗未效,遂请张继有诊治。张继有以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丸治之,药后大平自觉头清身爽、排便通畅,此后,大平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认为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确有效果。 

张继有在保健司成立的汉医讲习班授课时,用日语给他们讲授中医理论与中药的临床应用。当时的医务科长川长上六马听后,对张继有说:“汉医真有点儿意思。”此后,日伪上层人物也转变了对中医的看法,认为中医确有优良之处,不应废弃。

1939年赴日学习公卫期间,张继有结识了不少日本汉医界名流,如矢数道明、龙野一雄先生等。他们曾共同探讨中医学术及其前途、命运问题。张继有希望矢数道明等有机会向伪政府提出保存和发展中医的建议。回国后,张继有积极联络各地汉医会,组织大家向伪政府请愿,要求实行中医考试制度,建议成立中医机构,成立汉医研究所。 

中医界同道的共同努力和斗争,以及日本友人的支持和帮助,终于迫使伪政府同意实行三项措施,即建立汉医考试制度,成立培养中医人才机构和“汉医研究所”。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张继有到处奔波,组织当时各省南城业“讲习会”,先后赴沈阳、哈尔滨、四平、延吉等市县,为各“讲习会”聘请名中医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药学》等,同时开设一些西医基础课,生理、解剖、传染病学等。因缺少教材,张继有亲自编写并出版了《简明解剖学》《法定传染病提要》,并请生理学家阎德润博士编写《生理学》供学员们使用。张继有亲赴各地授课,为学员们后来参加行医资格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考试合格的青年中医得到了证书,获得了开业行医的权利。这一举措为东三省保存和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为了增强中医对社会的影响,1941年张继有亲赴沈阳聘请名中医马英麟(二琴),到长春市立第一医院任中医科主任。

张继有竭尽全力为保存和发展中医事业努力奋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实乃难能可贵!至今每谈及此事,听者无不被其气度、卓识所折服。



张继有早年积极倡导西医学习中医,主张中医也要学习西医,希望早日创造出我国特有的新医学派。

1941年,张继有在东京拓殖大学汉方医学讲座开课典礼讲话中提道:“汉医之学由现代医学而观察,固有诸多时代落伍之处,然我东洋各国之祖先,均赖此以维持健康而至今日之隆盛,其优秀之点,亦自难泯没,虽不能谓今日完美之医学,然吾人宜取其长、补洋医之短,以造成适合于我东洋人类之医学,乃当前之急务……” 

在1942年出版的《最新汉医药物学》序言中他提出:“方今科学昌明,洋医之学日新月异,大有一日千里之势,而汉医方面则多墨守成规,不加改善,长此以往,则数千年来之汉医学术势将流于淘汰之例,良可叹也!是以吾人必急速奋起,研究其改善之法,去不良之糟粕,存固有之精华,并采洋医之长,补汉医之短,使其科学性以流传于永久,而舍弃为人攻击玄虚之臆说,以造成高尚东洋特有之医学,乃最为理想者也。” 

为启迪西学中者,他又于民国医学杂志登载《汉药集览》一文,并在医学会上发表了“汉药的临床应用”等讲演,以强化“西学中”的重要性。

在1942年任长春市立第四医院院长兼汉医研究所所长期间,他编著了《最新汉医药物学》《东洋新汉医药学》等书籍。这两部书以中医中药为主,结合一些西医药理、病名为特点,对中西医结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时医药学界产生的影响颇大。

为继承与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他又著《经方试解》一书,指出仲景先师所著“经方”组方合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以启迪同道及后学要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贵在灵活妙用,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他于1945年任长春市立第一医院院长,后又创办“东方医学院”,任院长,培养高级中医人才。1945年后,由于学院经费不足,微薄薪金难以请到教师,为继续坚持教学,他亲自兼课,讲授中药学、药理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继有以极其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参加革命工作,不要报酬在长春市传染病院做技术指导工作。经过临床中的细心观察,发现秋季患高热的病人极似“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多例临床观察和科学验证,终于肯定了“乙脑”在长春地区的存在,从而打破了过去认为北纬40℃以北地区无“乙脑”的说法,为开展北方防治“乙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0世纪50年代,党的中医政策得到全面贯彻,中医药学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张继有任长春市中医进修学校、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从事中青年中医的培训工作。1955年党中央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为响应党的号召,唤起“西学中”的热潮,张继有在《健康报》发表了《我学习中医的动机和思想转变》一文,简述了中医的长处,其治疗、用药、治法等很多地方和西医大不相同,很可以丰富现代医学之不足。并以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为例,来阐明正确运用“泻下法”治疗阑尾炎是中医的独特之处,打破了西医治疗阑尾炎禁用泻药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西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起到了一定作用。



1958年张继有任长春中医学院教务主任时,全国各中医院校刚刚成立不久,当时尚无统编教材。张继有以急切的心情率领教师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编写教材。当时编写《中医诊断学》的脉学部分,根据现代的心脏、血管和血液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类。以脉位的浅深分为浮、中、沉脉;以脉搏的频率分为迟、数脉;以脉搏的紧张度分为虚、实脉;以脉幅的大小,分为大、小脉;以脉波的长短,分为长、短脉;以脉形的改变,分为滑、涩、弦脉;以节律的改变,分为促、结、代脉;还有合并脉象13种。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理解记忆,容易掌握。他在1959年出版的《中药学讲义》里,对多数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都进行了记载,为学习和研究中药提供了现代知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打下了有利基础。同年又出版了《中药方剂学讲义》《中医儿科学讲义》等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颇有影响。 

张继有在组织教学方面费尽心血,他认真执行中医高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中、西课时比例。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临床课,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计划地安排课间与生产实习,培养多期理论联系实践的中医、中药和西医学习中医人才。 

张继有1962年调到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任中医研究室主任,指导科研和医疗工作,其间对肝、肾疾病和人参茎叶治疗阿狄森氏病的研究均达到较高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继有老当益壮,干劲倍增。1981年任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后,他积极投入科研和医疗工作,为开发和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合编了《长白山植物药志》,并于1982年出版,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及全国优秀图书奖。该书出版后,吸引不少国内外专家来长白山考察药物资源。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张继有在临床中擅长内、儿、妇科。临证主张证病同辨,认为辨证是中医精华所在,但辨病亦不可少。以咳血为例:患者王某,初诊仅有咳血,经X光透视摄片诊为肺癌,经手术后服中药数剂,维持8年之久,如不辨病,仅以外感燥咳,阴虚久咳,肝火犯肺等咳血来诊,恐怕难以维持那么久。 

他用药主张性理合参,既要熟谙药性,又要明晰药理,遣方用药常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治疗食管癌患者李某,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抗癌作用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双花、莪术、瓜蒌、川贝等以治其邪,又用参、芪、归、芍等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之品以固其本,宗此法出入治疗半年余,竟告缓解,复查食管已恢复正常,10年后追访尚健在。

张继有临床善用虫类药,常用全蝎、蜈蚣、僵蚕、蝉蜕、地龙、盛虫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顽固性疾病,多获良效。对于剧药的应用也有其特点,以炙川乌、草乌为例,常用于寒痹和顽固性疼痛病中,其用量采取逐渐加大的方法,初量以7.5克,渐增至10克,再增至15克,中病痛减即止。

张继有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认为“中医乃实践科学,著书立说非有数十年之苦读力行不可。不论经典还是金元四大家之著,皆为著者数十年之学问、经验而成。因此,必先信其说,平心静气孜孜以求,穷其立说之奥妙,果能领悟,则各家一生之心血,遂为我所有;集诸家之学,积众家之长,则我之学非管窥者可比矣。”张继有常说:“中医流派甚多,各有其长,必予博览,摄其精义,方能应常变而法不穷,适补汇而各显其妙。”对于金元诸家,张继有认为,东垣重脾胃,推重后天,创补中益气汤等千古名方,立甘温除大热之妙法,发展了中医学术,成就甚高,但其真谛何在?关键在于时时顾及胃气,护位中土,使后天之健运不息,方为真正学到了东垣思想,而不能以记住了补中益气等几个方剂为满足。 

张继有为人忠厚、正直,待人谦和。他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精通日、德语,英语也不错,但从不炫耀。对同道从不訾议,长于合作相助;待后学诲而不倦,从不保守;待病人似亲人,不论老幼、职位高低都一视同仁。凡登门求医者,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 

张继有自青少年起就喜欢垂钓,晚年此好更浓,已成生活中一大乐趣。所钓之鱼,很少餐用,常放回水中。可见垂钓之意,在于健身、养生、陶冶情操。一生不嗜烟酒,膳食喜用清淡,冬吃萝卜夏吃姜是张继有又一健身之法,长寿之道。 

张继有为发展中医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几十年,他的学生数以千计,培育高级医学人才数百名,有的已成为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他们在教育、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救治的病人更是数不胜数。 

张继有一生论著颇多,论文达30余篇,较重要的还有《几种常见病的中医疗法》《中医内科概要》《黄帝内经关注评释》。

张继有是吉林省名医、内科研究员、医学教育家,也是我国较早倡导中西医结合者之一。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吉林省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长,吉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顾问,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