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河|名家名宿:高士贤

2024-08-31 21:53   吉林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余年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长中医人扎根白山松水,坚持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他们学术思想深邃、育人情怀炽热、师德医德高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亮在长中医的历史时空中。

历史厚重磅礴,精神传承不息。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人物代表,所展现出的“启古纳今,厚德精术”校训精神,正是长中医人共有的精神内质。结合《璀璨星河——长春中医药大学名家名师名医风采集》书中内容,现开设“璀璨星河”专栏,分享大师名家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以此传承薪火,启迪后人。









1958年初,高士贤作为学生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药大学)进修,当时他已经从医5年,毕业之后他成为长春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批老师,供职中药教研室。

建校初期,师资力量匮乏,除了陈玉峰、云鹏、王海滨、赵泰伯、胡永盛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医之外,多数教员都是通过从进修的学员中选拔出来的。

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多数教员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知识,高士贤虽说有5年的临床经验,但是作为中药学老师,他觉得自己欠缺的很多。1959年,他着手创建中药标本室,从本草考证到采收、炮制、贮藏均亲力亲为,虽没有如今的规模但雏形已具,日臻完善。 

1965年“邓高”会师。1963年,著名动物药专家邓明鲁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长春中医学院任生物教研室教员。1965年,生物教研室并入中药教研室,从此药界两位名师开始了学术合作。高士贤是纯中医出身,在中药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优势,而邓明鲁是生物科班出身,对纲目科属种有着更为精准的研究。他们取长补短,学术上相辅相成,互通有无,珠联璧合。



1970年,高士贤作为主编协同其他编者以长春中医学院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出版了第一本书《吉林中草药》,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吉林中草药》的问世坚定了他研究动物药的决心,他决心要填补中药界这一块空白,并立即开始行动,从收集资料到整合材料,从东北三省到祖国各地,属于他的“侠客行”正式上演。

在当时中药教研室主任李泽民的支持下,在邓明鲁及其他同事的帮助下,1972年高士贤主编了《东北动物药》,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动物药专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小试牛刀颇为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为了能够更深入地挖掘考察中国的动物药分布及研究,踏上南行的征程,获得中央卫生部中医司的许可和介绍信,开始了中国动物药上山下乡的普查,同行的还有北京中医研究院的姜凤梧。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出差更是难上加难,住宿条件岂止是简朴二字可以形容,残破的小旅馆里那吱吱呀呀的躺椅上封藏了多少智慧,又寄托着多少学人的梦想。面对困难他们迎难而上,面对危险他们无所畏惧,面对学问他们实事求是。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记载五磷脂是爬行类的粪便。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把五灵脂归为禽类粪便。清代赵其光《本草求源》写五灵脂为“寒号虫屎”。面对众说纷纭的五灵脂,他决定要挖出事实真相。为了找到复齿鼯鼠及其粪便,他亲自到河北省蓟县、遵化、兴隆一带考察。由于复齿鼯鼠夜间活动,所以他必须充分利用白天时间考察地形,估量复齿鼯鼠的出没范围,以便晚上追踪。一双胶鞋带他踏遍了十里八乡的山,一个信念陪他度过了许多个“蹲点”的夜晚。饿了垫点干粮,渴了喝口泉水,险象环生的山路,随时出没的野兽,这就是《中国药用动物志》(一)孕育的摇篮。该书的刊发开创了中国动物药现代研究的先河。 

随着《中国药用动物志》(一)的出版,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动物药上,越来越多的药界人士加入到动物药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动物药专家邓明鲁。作为工作上的同事,他们学术上有太多的交集点,好像太极的阴阳,互补互长。邓明鲁就是阳,思维活跃,善于交际;高士贤如同阴,扎实沉稳,不露声色。性格不同,学术上的一丝不苟却殊途同归,他们的第一部合作著作是《中国动物药》,1981年于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中国药用动物志》(二)出版,这不仅是对卷一的补充,更具有中国动物药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次高士贤、邓明鲁和他们的团队走遍除了中国台湾和西藏的全部疆域,奠定了长春中医学院在动物药界首屈一指的地位,也奠定了他们在动物药界的权威地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本本学术著作,一次次学术上的创举都是他们走出校门,走进深山,走进草原,走进海洋,走出老茧,走出水泡,走出岁月的积淀。 

此后,高士贤主编或参编已出版著作58部,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药辞海》等权威著作的主要编委、编审。其中《中国本草图录》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他主编的动物药部分的珍贵图片也均由他自己拍摄。



由于是私塾出身,对于现代知识他知之甚少,但是他愿意接触新事物,他相信勤能补拙,完成教学任务之后,高士贤会请教邓明鲁,学习生物知识。平时也愿意到陈玉峰等老前辈那里“蹭课”,晚上到东北师大学习英文,还要抽出时间学习拉丁文,因为他知道现代药学需要和世界接轨。到后来编写《中国药用动物志》的时候他需要经常地往返各个动物研究所,请教脊椎或是无脊椎动物的鉴定方法,那时候没有电话,套用个浪漫的词是鸿雁传书,可是科学经不起等待,所以更多的时候是高志贤亲自带着切片样品到四川、到广西、到广州、到北京、到云南去请教别人,高志贤的敬业精神打动了动物研究员,也让他们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且不说他80岁高龄能够吐字清楚,速度奇快地背诵《脉诀》《汤头歌诀》等中医基本功,单单是想到在那个年代里他能够惜时如金地分配自己的时间,虚怀若谷地汲取知识就已经让我们后辈望尘莫及。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之余,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和学生探讨学习方法上。他时常强调,学中药学就必须去接触大自然,去感受中药的魅力,去认知中药,没有实践的过程,不可能真正地掌握中药。他指导学生闻鸟鸣声辨别种类,通过观察树叶区分科属种,这一点和邓明鲁指导学生野外实习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白山是北药基地,药材2700余种,为了向世人展示长白山独特魅力,同时让医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东北药材,时任长春中医学院院长的邓明鲁牵头中药教研室拍摄电教片。1985年7月,高士贤协同电教科济一农、刘旭杰、徐强和司机张德森前往长白山拍摄《长白山药用植物》电教片,住宿在海拔1800多米的长白山顶,由于食粮都需要从山下搬运到山顶,可想而知条件有多么艰苦。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需要拍摄高山带、岳桦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的药用植物,此时最危险的不是神出鬼没的野兽,而是悬崖峭壁,那时候长白山旅游业尚不发达,为了寻找药用植物,他们用行动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高士贤一生致力于中药学科目的研究与探索,即便离开讲台仍然笔耕不辍,出版了100万字的《历代本草药用动物名实图考》和《类药条辨》两本著作。这两本书凝结了他退休后的全部心血,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片、每一个拉丁文注释都是由高士贤亲自完成的。 

高士贤犹如一本难以释卷的书,百读不厌,经久不衰。阅读他,青春与梦想结伴同行;鉴赏他,智慧与实践如语如晤;品味他,人生与旅途心灵高洁。(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崔仲平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