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到底是个什么节?!|岁时北京29七七乞巧节

文化   2024-08-10 06:31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488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题目是《秋夕》,讲述的就是今天这个节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场景。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常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老北京人在这天有个重要习俗就是祭拜双星。那您知道什么是祭拜双星吗?除了祭拜双星,老北京人还会去逛庙会。而庙会一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了,这时庙会上出售的东西都跟七夕节有关,有牛郎织女画像,七巧针、祭星用的香、果品以及女人们用的胭脂水粉等等。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既然是北京人这么重要的一个节日,咱们今天,就为大家奉献上全新一期的岁时北京—-和您说说七夕乞巧节的老北京风俗。那北京人过七夕节到底是怎么来的?老北京人过七夕到底有什么风俗?

七夕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臣先生所著的《北京风俗史》一书记载: 

七夕节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广为人知且历史悠久,并家喻户晓。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已有关于这两颗星的早期描述,但当时它们仅是天河中的星星,并未被赋予神性。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首诗描述了织女星和牵牛星的意象,并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天文知识。

从天文角度来看,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夏季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而牵牛星则是天鹰座的一部分,两者在天空中遥遥相对。古人通过观察这些星座的位置和运动,形成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其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尤为著名,它讲述了牵牛星(牛郎)和织女星(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根据这一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每天在天上织造云彩,而牛郎则是一个勤劳的牧牛人。两人相爱并结婚,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天帝分隔在银河的两侧,每年只能相见一次。

据民间传说记载,织女是天帝之孙、王母娘娘之外孙,她在织布之余常在银河中沐浴。牛郎则是人间的一个孤儿,备受兄嫂虐待,分家时只得到了一头老牛。在天地相距不远的时代,牛郎遵老牛之嘱,去银河偷得织女的天衣,两人结为夫妻,幸福生活。然而,天帝得知后大怒,派遣天神捉拿织女,王母也亲自前往。织女被捉后,与家人痛苦告别。老牛临终前告诉牛郎剖其皮,穿上后登天追赶。牛郎如其言,担着子女追赶,即将追上时,王母拔簪划空,顿时形成滚滚天河。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只能悲泣。最终感动天帝,允许他们每年七夕通过鹊桥相会。

七夕这一民间节日就源于这个神话传说,七夕的节日风俗也与这一传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一天,妇女们往往会祭拜牛郎和织女。在北京等地,妇女们在祭拜后,还要在月下穿针取巧,届时家中的母亲或婆婆,将七根针七根线给女儿、儿媳等每人一份比赛,谁最快将线穿进七根针眼内,谁就是像织女一样最巧的女子。此外,还有些妇女会在中午将一碗水放在院中,进行“浮针取巧”的活动。据明代沈榜所著《宛署杂记》记载:“七月浮巧针: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之间的深厚联系。

老北京热闹的“七夕节”!


古时早就有把星体的运行与人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民间也有“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的说法。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自汉代直到明清民国时代的老北京,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个节日都极为热闹。

那会儿民间盛行拜双星、穿针线,设瓜果酒禅来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等活动。七月初七日的夜晚,除了人们常站在街市庭院内抬头寻觅织女牛郎星外,还要搭建乞巧棚,悬挂牛郎织女像,或者设案焚香祭拜。供案均设在庭院或花园里的葡萄架、豆架旁,供案上要陈设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以及其他时令鲜果,有的家庭则用精雕细刻的工艺瓜果,有些还摆上妇女常用的胭脂、扑粉之类的化妆品,说这是要献给“织女”用的。

少女少妇们这一天都要盛装打扮,仙女下凡似的,在月下秉烛焚香礼拜,且拜且祈,向织女乞巧,乞求美丽、乞求好姻缘、乞求早生贵子、乞求财富、乞求老人长寿等。据说乞巧习俗的形成始于汉代,据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载:“是日,设酒脯、时果、香粉于晏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盛杯私愿……”

老北京的妇女在祭拜后,还要在月下穿针取巧,届时家中的母亲或婆婆,将七根针七根线给女儿、儿媳等每人一份比赛,谁最快将线穿进七根针眼内,谁就是像织女一样最巧的女子。还有些妇女在这天中午要将一碗水放在院中,在水上“浮针取巧”。年轻的女子们常在这天穿上新衣,戴上新首饰,在月下聚在一起,结盟七姐妹,称为“七姐会”;摆上香案祭拜牛郎织女称为“迎仙”,祭拜后边玩乐边唱着“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七夕后,姑娘们愿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互相赠送,以示友情。这些乞巧活动非常有趣,谁在活动中表现最好,就能乞到灵巧和智慧,能与牛郎织女相见,并向织女学会更多的绣花织布的技巧。当时有《乞巧歌》唱道:“乞手巧,乞容俏,乞我手如织女巧,乞我牛郎对我笑。”充分表达了乞巧活动的情景,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节”。

这天夜晚,老奶奶在星空下要给儿孙们讲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少女孩童还躲在葡萄架下,仰望着天空静静地倾听天空牛郎织女会面时的“私话”。旧时,这称为“听私语”习俗。

七月初七,老北京还有“吃巧食”的习俗。四合院里的妇女,这天要用面粉塑制带花的食品及各式各样的面制食品,如馄饨、面条、花卷,还有用面粉捏成的小耗子、小刺猬、小兔子等,蒸好后要陈列在院子里的几案上,让天上的织女来比评,看谁做得巧、做得精美。夜晚时一家人围座在院子内一边欣赏星空的星斗,一边吃着各种式样的“巧食”,其乐融融。七夕节前,街市上的饽饽铺也适时制作出有织女图案的酥饼、酥糖出售,这些酥饼、酥糖俗称“巧酥”,意味“巧酥”赠巧人。

七夕节与其他节日一样,人们在这一天用“双七水”洗浴,希望能消灾除病。七月初七这一天,女子们还喜欢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农村的放牛娃在这一天还喜欢采摘一些野花编成小花圈,挂在牛的犄角上。传说七月初七是牛的生日,这样做是为祝贺老牛的生日。体弱多病的孩童,这天要将红头绳结七个结,套戴在脖子上,乞求七姐织女吉祥健康。故,七月七又称“小儿节”。老北京还有一种“拜魁星”的习俗。北京的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日起,要立坛祭祀北斗七星,称“七星斗坛”。道士们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一些信仰道教的老百姓也常常参与其中,乞求北斗大仙保佑自己。

在七月初七前后,北京的各种戏园、剧场都要应时上演出京剧《鹊桥会》、《天河配》及昆曲《长生殿》等曲目。各大戏曲名伶,届时都要为百姓献演,戏园爆满,观者如云。

在七夕节时,老北京的市面上常出售一种叫“磨喝乐”的玩偶——一对持荷叶的男女小童子玩偶,这对小玩偶又称“巧神”。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已被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积淀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其文化内涵在于渴望忠贞爱情、思念亲人、期盼团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书目:
《北京风俗史》 李宝臣著

《北京民俗大全》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张卉妍编著

《老北京岁时风物》 张次溪纂

《老北京的风俗》 常人春著
《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著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编著
《寒来暑往》 任彤撰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丁鹏勃任彤撰
《崇文习俗》崔普权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小强讲北京”听听号,收听更多小强老师最新动态及最新节目信息。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