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很多人等了一辈子!|邓小平同志在北京08

文化   2024-08-28 06:30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494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深化和发展。经过多年思考和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实践总结,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崭新的科学命题。小平同志还亲自关心和指导北京国家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不仅为实验室的奠基亲自铲起了第一锹土,在实验室建成后,又亲临现场视察。那有关邓小平同志关心高科技发展,在北京都留下哪些故事?

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


“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1984年10月7日,北京西郊,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仪式上,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这样说。

这天,邓小平同志在对撞机的奠基石上培上了第一锹土。时任高能所所长张文裕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多年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40年后的今天,回想起这场奠基仪式,高能所研究员张闯的眼眶有些湿润:“那一天,很多人等了一辈子。”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家一直苦于我国没有自己的高能物理加速器,科研工作长期依赖国外数据。他们始终有一个梦想——用自己的加速器做世界最前沿的研究。风云动荡中,这个梦想被七次点燃,又七次熄灭。奠基,代表着他们的梦终于成真。

仅用4年时间,中国科学家就以令国际同行惊讶的速度,建成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而此后的40年,持续产出的科学成果、日渐壮大的人才队伍、站稳脚跟的中国高能物理,都用事实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话,这件事没有错。

对发展高能物理、建造电子对撞机,邓小平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早在197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阿达姆斯访华,曾向邓小平提出:“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开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呢?”

邓小平明确答道:“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既然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邓小平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成熟的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当时,我国计划在北京建造一台50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加速器,代号“八七工程”。

1980年底,聂华桐等十多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致信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八七工程”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工程耗资大、技术水平低、难以作出有意义的物理结果。邓小平对这封信极为重视。1981年1月,他批示,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召集有关专家进行论证。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有关方面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并召开高能物理玉泉路研究基地调整方案论证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经多方面的反复论证和研究,形成两条明确的建议:(1)高能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我国应该得到发展,因此加速器建造工程仍应进行。(2)调整原造方案,改建一台2x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这种加速器是我国经济条件所允许的,不仅可以使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前沿,而且能直接为其它边缘学科和国民经济服务,并带动诸多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981年12月22日,李昌、钱三强代表中国科学院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详细汇报了论证过程和方案调整意见,请求批准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

当日,邓小平在报告上作出批示:“这项工程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宜中断,他们所提方针,比较切实可行,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

12月25日,邓小平会见了为这次调整建造方案提出宝贵建议的李政道教授,并称赞他多年来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会见前,邓小平再次指示万里、姚依林和中科院的有关负责人:“要坚持,下决心,不要再犹豫了。”谈到工程进度和经费,邓小平说:“按五年为期,经费要放宽一些,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这个益处是很大的。”

这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10月的北京, 秋高气爽,景色怡人。北京西郊,香山红叶似火,昆明湖碧波如缎。

1984年10月7日,邓小平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典礼。

万里、方毅、杨尚昆、余秋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了,美籍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来了、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博士、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参加中美高能物理第五次联合委员会会议的美方代表团全体成员来了,中国科院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来了……匆匆赶来的人们,脸上挂着喜气洋洋的神色。

这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世界万物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有最小的基本结构吗?

高能物理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微观基本组元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前沿学科。

对撞机正是观察微观世界的“显微镜”,它将两束粒子,比如质子、电子等加速到极高的能量并迎头相撞,通过研究高能粒子对撞时产生的各种反应,研究物质深层次的微观结构。

对于建设这个实验室,曾经七次下马,因为起初并非每个人都那么笃定,国家领导人非常谨慎,并要根据国力和当时的世界大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定。有人打了个比方:“以当时中国的薄弱基础要想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跳上了就飞驰向前,如果没有抓住,就会摔下来粉身碎骨!”

上午10时,邓小平到达高能所。在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谷羽、张寿、林 宗棠、张百发等陪同下,邓小平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工程的模型,认真听取了工程经理、高能所副所长谢家麟关于对撞机性能、用途及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

谢家麟说:“在工程的论证过程中,李政道博士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邓小平转身握着李政道的手:“谢谢你呵!”

李政道谦逊地笑着说:“应该谢谢邓主任的关心和支持。”

有关同志介绍,工程将于1988年竣工。邓小平听后点点头,高兴地说:“祝工程如期完工。”其实,早在8月15日,邓小平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简报上曾经批示:“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

而后,邓小平参观了10兆电子伏质子直线加速器。这是高能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主要用于生产短寿命医用同位素和开展中子治癌临床研究。

对撞机工程工地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尽管这里现在还是一片荒野,但现场的人们都确信,几年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座引人注目的现代科技工程。

邓小平缓步走到奠基的基石前。洁白的长条大理石基石上,镌刻着邓小平书写的铭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基石上端,红绸扎制的彩球分外耀眼。

邓小平拿起一把铁锨,躬身铲起满满一锨黄土,转身倾培在基石上。霎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电子对撞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了!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经过四年夜以继日的奋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如期完成。1988年10月16日,电子对撞机第一次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报道,称之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10月24日上午,秋雨洗过的北京晴空万里。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外鲜花盛开,争芳吐妍,迎接着我们的总设计师的到来。

10时,邓小平踏入了四年前曾为之奠基的对撞机国家实验室。那时候这儿还是一片荒野;而今,已俨然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科技城。邓小平满面笑容,为这一巨大的变化而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是对参与这一工程的近万名科技专家和建设者的赞许。

邓小平走进休息室。李政道教授迎上前来,邓小平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为这个工程做了很多工作。”李政道笑着答:“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这为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奠定了基础。随之,方毅代表国家科委与美国能源部签订了“在高能物理领域进行合作的执行协议”,并成立了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不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建造方面的骨干,同时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对缩短对撞机工程的建造时间起了很大作用。作为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李政道博士在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和帮助建造对撞机方面尽了自己的力量,他曾组织美国五大国家实验室的一流专家给这一工程以诸多帮助。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了有关工程情况邓小平仔细地听着,偶尔插话询问一些具体情况。当介绍到对撞机工程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同行们的大力支持时,邓小平带头鼓起掌来。

面对国内、国外的专家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邓小平作了简短的讲话:“说起我们这个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界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说到这儿,邓小平加重了语气:“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这个工程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个工程不完全是照搬过来的,中间也还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

邓小平打了一个手势:“总之,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邓小平的讲话,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掌声中,中国的科学家们增添了向世界高科技领域冲刺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掌声中,外国专家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讲话结束,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报告厅,与参加中美高能物理联合会议的美国专家、参加工程建设的我国高能所部分代表合影。而后,来到专家楼前广场,接见了在此等候的七百多名工程建设者。

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参观对撞机部分设施的过程中,84岁高龄的邓小平兴致勃勃,步履稳健。有人迎上来搀扶、请他休息一下,他都说:“不用,不用。”

邓小平首先来到实验室的地下隧道,这儿是长达几百米的电子注入器所在地。邓小平不顾闷热的空气和隆隆的机器声,边仔细地观看,边听取周光召、李政道等人的介绍。走出隧道,邓小平躬身穿过低矮的区间,跨上高台阶,进入贮存环参观。接着,邓小平又一口气攀登了一百多级台阶,观看了控制室。

在中央控制楼的门厅,邓小平察看了陈列在厅内的加速管。周光召介绍:“这根管子出口要卖五万美元。现在已向美国、巴西等国出口,订购和洽谈的总额已有五百多万美元。”邓小平听后畅快地笑了。

参考书目:

《邓小平的故事》李和文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年5月出版

《邓小平的历程》 刘金田主编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邓小平传(1904-1974)》 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编写组

《邓小平的历史足迹》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生活中的邓小平》 于俊道主编 聂月岩著 解放军出版社

《邓小平与卓琳》 武市红著 团结出版社

《中国首个大科学装置诞生记》倪思洁文 《中国科学报》

《历史足音 长留京华》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邓小平通知在人民中间—警卫秘书心中的领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小强讲北京”听听号,收听更多小强老师最新动态及最新节目信息。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