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设计”让每户住宅面积增加!|邓小平同志在北京10

文化   2024-08-30 09:13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499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1949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来到北京,1952年之后,在北京生活工作了40多年。在北京,他视察居民住宅楼、在十三陵、天坛、景山等地植树,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在他这些足迹背后,都留下了什么故事呢?

前三门大街的前世今生!


邓小平同志关心北京城市建设,让前三门新建的公寓住宅楼很快成为北京市民竞相关注的一处地标式建筑。这是我国最早的高层住宅,当时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短缺的困境。

前三门,是指明清北京城南城墙自西向东分布的三座城门:分别是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而前门东大街与前门西大街、崇西崇东大街、宣西宣东大街并称“前三门大街”。 

明朝和清朝时,这里传统、古朴,是北京内城南城墙和护城河所在地。

随着58版北京水系规划的编制,城墙和前三门护城河也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按当时相关要求,前三门护城河将对标莫斯科河、泰晤士河和塞纳河等,展宽河道至100米,拆掉城墙,充分绿化,并临岸修建高楼。

然而到了1965年,出于战备的考虑,北京开始修建地铁,护城河变为地铁配套工程,改建成6米宽的暗沟。1970年,地铁工程完工。受当时的施工技术限制采用明挖施工,施工回填后形成了宽90米的大马路,这便是今天前三门大街的雏形。

北京地铁建设

1971 年,北京提交了《关于“前三门大街”建设规划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地铁一期工程完成后,从北京站起, 经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向西北折至复兴门一线,已经形成一条长达7.7 公里的新街道。这条街道区位重要,街面宽阔,适合建设住宅。

就这样,今天我们俗称的前三门大板楼统建工程,正式在那时提上日程。1976 年2月,“前三门大街住宅楼”工程动工,1978 年年底建成,是我国最早的高层住宅,这在当时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短缺的困境,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前三门大街也随着住宅建设,建成三块板断面形式的城市干道。

当年,这是高层板式住宅楼和高层塔式住宅楼第一次亮相京城。正是“前三门大街”这样一排“火柴盒子”,一度成为北京的骄傲——我们也能建高层住宅了。

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前三门住宅楼的建设,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过程中关于住宅建设的思考,对于后续北京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制定和住宅商品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这37栋高层住宅楼,受到北京市民关注,更让北京市民津津乐道。

“小平设计”让每户住宅面积增加!


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北京住宅欠账太多,1949年北京人均住宅面积为4.9平方米,而1976年不足4平方米。“前三门大街住宅楼”项目,沿街盖起了37栋住宅楼,这一工程,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北京大规模兴建的第一个、也是当时最大的住宅群,可抗8级强震。

1978年10月20日上午10点,由人民大会堂方向从东向西驶来两辆红旗轿车,缓缓停在宣武门东大街16号塔楼前,车门推开,一位身穿中山装的老人从车里走出来,等候在楼前的相关领导以及前三门工程指挥部的有关领导迎上前去。原来是邓小平同志来到前三门大街住宅工地视察。楼内正在装修的工人谁也没有察觉到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来到了自己的身边。工人们纷纷与邓小平握手问好,邓小平也连连说:“同志们,辛苦了!”

自1978年9月率党政代表团从朝鲜访问回国,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小平同志继东北三省、唐山和天津两市,这已经是第四次视察新建居民住宅楼。在住宅楼建设上,如何增加抗震系数,如何加快建设,如何让人民群众居住得更舒适方便,一直是邓小平久挂心头的大事。

在大家的陪同下,74岁的邓小平走进宣武门东大街16号楼,先看了一个两居室,又看了一个三居室单元房。这时,邓小平发现,这里用的都是老式挂锁,便认真地说:“不行啊,都快80年代了,还铁将军把门,这不是告诉小偷,家里没人吗?”

进到屋里,他直接去看卫生间,又说:“老百姓日子的好坏,看卫生间,职工下班回家后,想洗个澡,起码卫生间要有洗澡的设备。”

看完这些单元房,小平同志问随行人员:“这些单元房都是多大面积啊?”

随行的市建委主任赵鹏飞知道小平同志耳背,赶紧凑上前来,大声回答说:“两居室的大间是14平方米,小间9平方米;三居室的大间是14平方米,中间12平方米,小间9平方米。”

邓小平听完,似乎有些遗憾地说:“小了点儿。”

然后他又指了指天花板问:“房间有多高?”

赵鹏飞答道:“层高2.9米,净高2.7米。”

邓小平又问:“前三门大街都是几层楼哇?”

赵鹏飞回答说:“塔楼高12层,板楼高8至9层。”

接着,邓小平又询问:“这些楼房的抗震系数是多少啊?能抗几级地震?”

这时,工作人员介绍道:“前三门大街的住宅楼动工时正好赶上了唐山大地震,所以在后来的设计上考虑到了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

原来,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前三门统建工程总指挥部技术组组长胡世德当天上午,仍然来到统建指挥部继续工作,下午,他和副总指挥刘导澜去查看天坛大板楼等高层住宅有没有遭到震害,在小公园里用塑料布避雨住了一夜后,29日,前三门在建住宅楼和全市建筑就开展了检查、鉴定和加固。

后来,前三门工程为此停了两个月,胡世德和刘导澜等人到天津、唐山考察震害区,做出对前三门工程的抗震分析和改进措施,采用现浇内墙和外墙砌筑相结合的内浇外砌体系。所以,他们面对邓小平同志的询问,才敢拍着胸脯说,可以抗8级地震。直到今天,前三门住宅区的居民说,虽然房子太逼仄了,但是墙体是真的结实。

视察完宣武门东大街16号楼后,邓小平再次乘上车,然后就来到宣武门西大街新华社对面的4号板楼。

邓小平登上中单元二层,在二楼的楼梯间,邓小平用商量的口气提出:“层高能不能降低一些,把面积搞得大一些?”

随行的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随口开玩笑说:“爸爸,您不能因为自己的个子矮,也得让房子变矮。”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邓小平也慈祥地笑了。

但邓小平这句话可不是随口说的,他是在视察了京、津、唐3市不同类型的住宅楼后,经过深思熟虑才向建筑专家们提出来进行商榷的。降低楼层,增加居住面积,邓小平这一主张对我国之后的建筑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国家财力十分窘迫、房荒严重的非常时期,居民更需要实用的居住条件。每多增加1平方米居住面积,都会给蜗居在斗室的人民群众缓解一分燃眉之急。

邓小平对在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人员说:“要请一些会挑毛病的人来提意见,研究一下怎样把住宅楼修得更好些。”

后来,他在上海考察时还提出,住宅的卫生间不能太小,最起码要配一个洗手池。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建筑师设计了一套新的住宅标准图,与传统的标准住宅设计相比,室内高度为2.53米,按照国际标准,这个高度仍属上线,而每户的面积则增加了1.5平方米,室内卫生间面积也有所增加,除马桶外,还增加了一个洗手盆和小澡盆,厨房里又配备了一个碗柜和一个吊橱。按照当年的成本核算,预算成本反而下降了77元,而且每户都有过堂风。

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植树!


1987年4月5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了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我想,家有小学生的家庭,应该都对这篇课文不陌生。其实,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1979年2月23日,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1981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洪灾,邓小平同志专门对林业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也要少砍一点。小平同志还说,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他提议,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三棵或五棵树,要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

1981年12月13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讨论并一致同意邓小平的这一倡议,人大代表审议通过了《关于展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在法律上为每个适龄公民规定了每年植树三至五株的义务。自此,全国性的义务植树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邓小平还率先垂范,带头参加植树。虽然他的年龄早就高过60岁,按法律规定已经没有植树的义务了。但是,从1979年第一个植树节开始,每当春天到来,他都要带上孙辈,加入植树行列。一年又一年,从古稀之年迈入耄耋之年,坚持11年,从未间断。

1979年——大兴庞各庄、1980、1981年——中南海、1982年——玉泉山、1983、1984年——十三陵水库、1985、1986、1987年——天坛、1988年——景山、1989年——亚运村,每年人们都能看到他挥锹种树的身影。前面我说到的这些地方都留下了邓小平植树的足迹,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留下了他种上的青树翠柏。

1982年,也就是实施《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的第一年,小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树,要包栽包活。”植树节那天,他带领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种下一株株松柏。

邓小平曾三次来到天坛公园植树。1987年,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三次来到天坛公园植树,天坛公园管理处原总工程师徐志长曾为邓小平作讲解。

这次植树是在天坛公园双环亭景区东侧。邓小平问徐志长:“我前两年栽的树怎么样啊?”

徐志长回答,“向您报告,您的树都长得非常好,全成活了,挺茁壮,也进一步证明了,您栽树的技术是过关的,而且是相当高明的。”

邓小平笑着说:“嗯,管得好。”说着,他抬眼看到了双环亭,就和徐志长说:“这座亭子眼熟啊!”

徐志长说,“现在,天坛公园整体规划偏向公园功能以后,由于园内地面相对平整、比较空旷,1976年,双环万寿亭、方胜亭及扇面亭等这三组中南海的古建筑,就迁至了天坛公园以填补景观空白。”

邓小平又看了看双环亭后说:“哦,我说看着感觉眼熟嘛。”

这次植树,邓小平带领一家人前来,大家一起挥锹栽下了这天义务植树的第一棵桧柏。劳动中,他手指着身旁的外孙女羊羊,诙谐地笑着对在场的同志说:“今天我带的这个人,已经跟我种了六年树了。今天我又增加了一个‘部队’,羊羊的小弟弟。

随后,他又郑重强调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世世代代永远传下去。”

参考书目:

《历史足音 长留京华》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邓小平: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太重》陈晋文 宁夏党刊微信公众号

《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 | 住房发展: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陈月芹 中国建设报

《邓小平在北京》  画册编辑组 编  同心出版社
《邓小平的最后20年》余玮 吴志菲 著 新华出版社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项目 | 前门东大街的前世今生》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微信公众号

《邓小平的故事》李和文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年5月出版

《邓小平的北京足迹》 《北京晨报》曹晶瑞 吴婷婷 崔红 张璐 文

《降低层高扩大面积,当年他对前三门住宅楼的期望影响了整个建筑业》《北京晨报》伟瓣桔 王萍 张璐文

《语文》二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天坛275岁双环亭将大修:邓小平曾称“眼熟”》 新京报

《邓小平的历程》 刘金田主编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邓小平传(1904-1974)》 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编写组

《邓小平的历史足迹》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生活中的邓小平》 于俊道主编 聂月岩著 解放军出版社

《邓小平与卓琳》 武市红著 团结出版社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小强讲北京”听听号,收听更多小强老师最新动态及最新节目信息。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