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浓郁乡土味的葫芦瓢 作者:徐文光

文摘   2024-12-12 06:01   山东  
俺家有一旧一新两扇搲面的葫芦瓢,用起来特顺手。这每一扇瓢都有不凡来历,每每念及,心中满是抚今追昔的感慨,激情也在心底澎湃。

老家那扇搲面的小葫芦瓢,是母亲传下来的,它至少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岁月的痕迹虽已深深烙印,可它的色泽依旧泛黄泛绿,表皮光滑得很,没有疤、没有痕,也没有虫蛀的迹象,外形圆润无比,简直堪称完美。这瓢啊,结实又耐用,满满的都是回忆。

葫芦瓢,顾名思义,由葫芦制成。在农村,种葫芦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夏末秋初的时候,几乎每家的墙头都爬满了葫芦蔓。那葫芦花洁白如雪,淡雅的清香飘散在空中,直沁人心脾。傍晚时分,葫芦蛾子在花丛间轻盈地飞舞,一串串葫芦垂落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构成了一道迷人的乡村风景。关于葫芦的谚语那可多了去了,像“葫芦压窗台,福禄自己来”“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摁下葫芦起来瓢”“照着葫芦画瓢”“铁拐李的葫芦一包治百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等等。这些谚语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别有一番韵味。由此可见,葫芦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打我记事起,就知道老爹特别爱种葫芦,年年如此,从未间断。初春,他会摘下屋檐下干瘪的葫芦瓤子,用手搓碎后,精心挑出个大饱满的种子,种在院子朝阳的地方。种好后,蒙上塑料薄膜,再盖上些破衣烂衫。等葫芦苗长出3 - 5片真叶,谷雨前,他就小心翼翼地把苗移栽到墙根处。然后用麦秸草编成辫子搭在墙头,葫芦须就会缠住草辫子,慢慢地把葫芦蔓引向墙,继而顺着墙肆意生长,愈发茂盛。农谚说:“葫芦五月爬不上墙,到老成不了孩子他娘。”秋风渐凉,葫芦蔓开始枯萎,能做菜的脆绿鲜嫩的葫芦消失了,剩下的几个葫芦变成了浅黄色或者乳白色。这时候,父亲就会把成熟的老葫芦摘回家,用浸过墨水的棉线,像木匠弹线那般,在葫芦中间从上至下围一圈,弹出一道清晰的墨线,再用细齿锯沿线慢慢锯开,这样一个葫芦就能开出两扇不偏不倚、不走样的瓢。母亲接过父亲开好的瓢,放进大锅里蒸煮个把钟头,趁热用瓦片或者瓷片刮去表面硬皮,抠掉内瓤里肉,然后放在烈日下暴晒。那些成熟不到位的,就会扭曲变形,只能挑出来当柴火烧,剩下的都是形状好、硬度佳的,长期使用和存放都不会霉变腐烂。

最让我难忘的是帮母亲蒸煮葫芦的时候。那时候啊,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呢。收葫芦的时候,我和哥哥妹妹都争着帮忙,扶梯子、凳子,方便老爹摘葫芦。一个葫芦刚摘下来,我们就赶紧抱着跑回家。开葫芦瓢时,主动紧紧摁着葫芦,一刻也不敢放松;蒸煮葫芦的时候,拉风箱、运柴禾,根本不用父母吩咐,忙前忙后,像小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当母亲觉得葫芦瓢煮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兄妹几个就端着小碗,静静地等着。口水都忍不住往上涌,就盼着老妈掀开锅盖的那一刻。锅盖一掀,又是一阵热闹的争抢,都怕自己分到的葫芦瓤和葫芦种少了呢。那葫芦籽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是我们儿时每年都期待的美食。

葫芦瓢的用途可广泛了。水缸里漂着的大水瓢,是做饭填锅专用的。夏天,大人从坡里回来,小孩放学回家,渴得不行的时候,就会探身到水缸里,拿起葫芦瓢舀满清澈的凉水,“咕咚咕咚”大口喝起来,那感觉就像甘泉滋润着心肺,特别解渴。要是不小心把葫芦瓢磕出裂纹,母亲虽然心疼,但还是会拿起针线一针一针地缝补,补好后就能继续使用。等到来年有新的了,旧的才会另作他用。坡里用来压地瓜浇穴的水瓢,不是有裂口就是不规整,就算丢了或者踩破了,也不心疼。葫芦瓢多了,到处放置,各有各的用途,喂猪的、刷锅的、盛放杂物的,都是专瓢专用,从不混用。

面坛子里的葫芦面瓢,别看个头不大,可来之不易,是众多葫芦里的精品。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种的葫芦结出一个小葫芦,滚圆滚圆的,没有一点瑕疵,通体洁白。母亲早早发现后,就格外用心地呵护,给它套上油光纸,还支起遮雨棚,从成形到采摘,没让它受一点委屈。摘下来后,母亲就求本街坊的老木匠亲自开瓢,开出的两扇瓢一般大,外沿平滑圆润。晒干后,母亲把它当作宝贝。其中一扇一直用到老,另一扇在分家时,母亲亲手交给我妻子,叮嘱道:“恁爹种了大半辈子葫芦,数这扇面瓢的葫芦最好,传给你一扇,要好好珍惜,留个念想。”妻子也真把它当宝贝,到手快40年了,还和新的一样。母亲去世后,这小小的面瓢又多了一层意义,每次看到它就像看到母亲,真是物是人非,心中满是思念。

自从住进莱西小城,我们一直坚持从乡下老家买小麦,自己捞麦子、磨面粉,然后拿到城里蒸馒头,基本不从外面买面食。盛放面粉用的是塑料桶,搲面用的是塑料小瓢。妻子每次搲面都会唠叨,说用塑料小瓢不习惯。逛了好几个商超,也没买到葫芦小瓢,老家的又舍不得带进城,只能将就着用塑料小面瓢。

今年寒衣节,回老家上坟。晚上像往常一样溜街,刚走到街头,就被本街坊的三奶奶张美凤喊住了。她说让我等一下,有好东西要带给我老婆子。不一会儿,她从家里提出来一个崭新的小面瓢,递到我手里。我惊讶地问:“您咋知道俺老婆子喜欢这东西?”她嘿嘿一笑说:“我能掐会算呗!”我知道她是开玩笑,也就没再追问,只是连连道谢。

回到城里,老伴捧着小面瓢,兴奋得不得了,不住地感叹:“真是个有心人啊,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她却记在了心里。乡里乡亲的,感情真是深啊。”原来,前段时间老伴回老家,和街坊们闲聊的时候,偶然问起有没有人种葫芦,想找个小面瓢。大家都说现在很少人种葫芦了,就算有,也是当蔬菜吃,尝尝鲜,根本不会留到成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旁的三奶奶默不作声。后来,她在自家空旷的院子里,还真发现了一个藏在葫芦蔓下熟透的小葫芦,立刻摘下来抱回家,让三爷爷锯开,按照老方法处理好晒干,直到看到我,才了却了她的心愿,满足了我老伴的愿望。

这一扇葫芦瓢,虽然并不金贵,但却饱含着乡里乡亲质朴的情谊。乡邻之间互帮互助,不计钱财,不求回报。这份真挚的情感,就像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让我沉醉其中,感恩在心,久久难以忘怀。

往期精彩回顾

1、逆子踹母:孝道的沦丧与教育的反思 作者:徐文光

2莱西梅苑路垂柳秋色观感 作者:徐文光

3今年的葫芦格外甜 作者:徐文光

厚莱居上
家事国事天下事,写成故事;你说我说大家说,汇为传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