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于许多人而言,它意味着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解脱出来,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而我,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带着对京剧艺术的满腔热情,我踏入了老年大学的京剧班,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学习与探索之旅。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班级里,我遇见了杨万青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京剧艺术家。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却闪烁着对京剧无尽的热爱与执着。杨老师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一颗热爱教学的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成为了我们所有学员心中的一盏明灯。
记得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急于让我们练习唱腔或身段,而是象一位博学的历史学者,为我们开启了一场精彩的京剧历史讲座。他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我们心间,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京剧从萌芽到繁荣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从徽班进京到四大徽班的崛起,再到京剧艺术体系的最终形成,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对京剧的历史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杨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京剧作为“国粹”的独特地位。他解释说,京剧不仅融合了各地的戏曲艺术元素,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无论是生旦净丑各行当的鲜明特色,还是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精湛技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审美情趣。这一番话,让我们对京剧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随着课程的深入,杨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京剧的基本功。他坚持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强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在练习十三辙吐字归音时,杨老师耐心地纠正我们的发音,每一个字的音韵、节奏、力度,他都要求做到精准无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逐渐掌握了京剧唱腔的精髓,声音变得更加圆润、富有感染力。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京剧的魅力,杨老师精心挑选了《梨花颂》和《坐宫》等经典唱段进行教学。这些唱段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既考验着我们的唱功,也考验着我们对角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在排练过程中,杨老师总是耐心地逐字逐句地纠正我们的发音,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每当看到我们取得一点进步,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课间休息时,教室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纷纷围在杨老师身边,有的请教问题,有的分享心得,有的则直接模仿起老师的唱腔和身段,场面既温馨又热闹。我们就像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在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探索着京剧艺术的奥秘。
一个半月的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悄然流逝。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学会了京剧的基本唱腔和身段,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京剧的魅力,用情感去演绎每一个角色。在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仿佛是一棵棵在京剧土壤中茁壮成长的幼苗,正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我们知道,京剧的学习之路还很长,但我们愿意用余生去追寻这份热爱,去传承和发扬这门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期待着在毕业演出的舞台上,能够用我们所学,展现出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向所有热爱京剧的人们致敬。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京剧的世界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书写出属于我们银龄学子的精彩篇章。
(莱西老年大学京剧班学习演出活动剪影)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