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胶州、海阳秧歌之比较

文摘   2024-12-18 06:00   山东  

在山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莱西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如同三朵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尽管它们同属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但因地域的不同,尤其是莱西与胶州、海阳地理风貌的差异,造就了它们在特点上的诸多区别与联系。

莱西,这片不靠海的土地,孕育出的莱西秧歌宛如内陆深处的质朴歌谣。莱西秧歌活动的时间集中于农历冬月至来年三月,尤其是春节前后与正月十五最为热闹。这一时期,内陆的莱西正值农闲时节,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秧歌活动中。莱西秧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上,这是漫长历史变迁和民族迁徙中文化交融的结果。它扎根于民间,在民间的土壤里不断丰富和完善,就像内陆大地默默滋养着万物一样。

莱西秧歌是广场式、群众性的舞蹈,融合了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元素。在舞蹈上,“跑画面”的队形变化独具匠心,通过不同的队形画面来间隔戏剧场次,这种方式既展示了舞蹈的节奏感,又巧妙地将舞蹈与戏剧融合。戏剧部分演唱的家庭伦理、道德教化故事,犹如内陆百姓生活的写照,传承着民间的朴素价值观。而音乐分为舞蹈伴奏音乐与戏剧唱腔音乐,两者相辅相成。其中,“丑婆”角色是莱西秧歌的一大亮点,她泼辣大方、诙谐风趣、幽默滑稽的表演风格,仿佛是莱西这片土地上人们乐观开朗性格的一种体现。莱西秧歌远离大海的喧嚣,更多地沉淀着内陆的宁静与朴实,它像是一本记录民间人文发展的活史书,对于研究民间舞蹈、音乐、秧歌戏以及民俗活动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胶州,位于沿海地区,胶州秧歌在这里生根发芽。胶州秧歌有着800多年的悠久历史,起源于南宋时期。它的舞蹈动作刚柔并济,既有男性的粗犷豪放,又有女性的柔美细腻,如同胶州这片土地既有着海洋赋予的豁达,又有着陆地滋养的温柔。动作的变化多端,如“扭”“摇”“摆”“跳”等多种形式,恰似胶州湾的海浪,灵动而富有变化。

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和互动性。这也许是受到沿海地区开放、灵动氛围的影响,人们更容易在音乐中释放情感,与观众产生互动。表演者头戴花冠,身着鲜艳服饰,手持扇子、手绢或花伞等道具,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这种服饰特色既体现了山东地区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也似乎是对胶州沿海地区丰富多彩生活的一种映照。胶州秧歌的群体性强,参与人数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大家在舞蹈中共同配合,如同胶州湾的渔民们在海上共同劳作,展现出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它承载着祈求丰收、祭祀、庆祝节日等多种社会功能,反映了胶州地区的民俗风情,是胶州沿海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阳,同样是黄海之滨的城市,海阳秧歌有着独特的海洋印记。海阳秧歌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历史传承悠久。它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的海阳。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以“跑扭结合”为突出特点,舞者在奔跑中扭动,仿佛是在模仿海浪的奔腾与起伏。女性舞者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就像海面上跳跃的浪花;男性舞者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恰似海风的爽朗与洒脱。

海阳秧歌的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由执事部分、乐队、舞队等组成。舞队中的各类角色和双人表演者,如同海阳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其风格特点众多,如舞队庞大、结构严谨、礼仪深重等,这与海阳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海洋文化的包容性息息相关。演出步骤包括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等,每一步骤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如同海洋的潮汐有着固定的规律。海阳秧歌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海阳海洋文化的重要象征。

比较这三种秧歌,我们可以发现,莱西秧歌因其内陆的地理环境,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质朴、沉稳和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执着。它像是一位讲述古老故事的长者,用舞蹈、戏剧和音乐记录着内陆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由于沿海的地理风貌,在舞蹈动作、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着海洋赋予的灵动与活力。胶州秧歌更偏向于动作的刚柔并济和音乐的即兴互动,海阳秧歌则在舞蹈的跑扭结合和表演内容的丰富多样上展现出独特魅力。然而,它们又都同属山东秧歌这一大家庭,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民俗传统和精神寄托。

无论是莱西秧歌的内陆韵味,还是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沿海风情,它们都是山东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我们应当珍视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让它们如同璀璨的星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永远闪耀。

往期精彩回顾

1、前寨秧歌的“丑婆子”有原型

2莱西秧歌赋 作者:徐文光

3春风十里,不如秧歌一舞-----写在莱西市第37届秧歌巡游闭幕之际




厚莱居上
家事国事天下事,写成故事;你说我说大家说,汇为传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