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位志愿军老兵的战争记忆与家国情怀

文摘   2024-11-12 06:00   山东  

每当那激昂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歌》响起,我的泪水便会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因为我的父亲,就是那万千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员。
父亲于1928年12月28日出生在今莱西市店埠镇韩家汇村的一个贫苦农家。那是个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年代。父亲的乳名叫“奉先”,寓意着“奉献自己,做救国救民的先锋”,这个名字的来历颇具故事性。父亲原本没有名字,8岁时给本村地主家打长工,闲暇时陪地主家孩子读书,地主家的私塾先生觉得父亲聪慧,便给他取了这个名字。1942年底,年仅14周岁的父亲受够了地主的剥削压榨,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到了部队,他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觉得乳名难为情,于是让连长给他取了个大名“张家锋”,后来逐渐演变为“张家风”,直到1958年从朝鲜回国才改成“张子瑞”,但在工作单位仍沿用“张家风”。
父亲最初参加抗日队伍时,由于年龄小,加上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早期的档案记录并不全面,他的这段经历也只有他自己知晓,这着实是一种遗憾。
父亲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别人的抗美援朝经历是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历时三年,而父亲从1950年10月19日深夜一直到1958年12月28日凌晨,整整八年。父亲入朝作战时还未满22岁,因识些字,起初担任团警卫员。一年后,团长觉得他识字太少且年轻,出于关爱,让他到工兵连。工兵连的任务是作战部队行军时提前架桥铺路、准备军需物资,战斗结束后拆除人工桥并运送战利品到后方,这样父亲面临的伤亡风险降低了许多。然而,战争无情,有一次父亲和连长在水中架桥时,被美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击中,连长不幸当场牺牲,父亲也身负重伤,回国疗养半年。40多年后的1998年,父亲70岁时,在莱西市立医院检查,被主任医师周风波查出脊背上有弹片,他才对我讲起这段经历。当时我满心的生气与不解,自己的英勇事迹为何从不公开?如今,我深深理解了老一辈革命者的胸怀。

1953年7月抗美援朝结束后,父亲所在的工兵部队仍留在朝鲜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直至1958年底,30岁的父亲在国家的召唤下回国。
1959年初,我的父亲肩负重任,担任青岛地区支援首都建设先锋队的队长,带领着一群满怀热情的工友们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途,投身于那场波澜壮阔的建设大潮中。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虽然在当今年轻一代看来可能难以完全体会,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那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理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的建设队伍在李瑞环同志的带领下,同样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虽然我的父亲与李瑞环同志并未有过直接的联系,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支援首都建设的英勇战士,各自在祖国的不同角落书写着相同的奉献篇章。


早在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干部下放”政策,1958年底父亲回国后,因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主动申请回老家务农建设家乡,未被批准。1959年4月刘少奇主席提出“三自一包”政策时,父亲再次申请,却因正在北京建设而未获批。直到1962年初,母亲怀孕(也就是怀了我),自家的自留地实在难以打理,父亲不断向领导请求,领导被打动才批准他回乡。回家后生下我这个长子,在给我起名时才发现名字与儿子辈分不符,于是正式公开更名为“张子瑞”。后来莱西县民政局到村里找“张家风”,他总是避而不见,导致应得的待遇就这样失去了。母亲问他原因,他的回答令人震惊:“我一想起牺牲的连长,哪还有脸面接受国家的待遇?”这种爱国情怀,在当今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是否会被视为“傻”呢?直到2000年前后,莱西民政局经过反复调查才查清父亲的真实身份,只是此时已经错失了许多应得的待遇。

1962年初回到村里后,父亲一直担任村支部委员,勤勤恳恳地为村民服务。他担任过调解员,耐心地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也作为贫下中农代表,参与管理学校事务。随着村里开始着手发展工副业以增强集体经济,这项重任落在了父亲的肩上。他带领社员们白手起家,先后建立了磨坊、油坊、木匠坊等,共计七个作坊。

在那个时代,尽管父亲负责如此多的作坊建设与经营,我们家却是全村经济条件最差的家庭之一。我常年穿着不变的衣服,在学校里遭受许多误解和轻视。但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光荣之处。”如今回想起那些日子,我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敬意,同时也为他的无私奉献和坚持感到自豪。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父亲的坚守和付出,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大队书记见父亲将村里作坊建设得井井有条、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又把父亲调到林业队,负责村后和村西的植树造林工作。我们村的林业在全县成为一面红旗,在即墨和平度一带也颇有名气。之后,县委提出建设产芝水库和北墅水库,大队书记让父亲带队前往。在建设北墅水库时,由于放炮员不敢操作炸药,父亲凭借军人的勇敢,亲自上阵,结果被巨石砸中背部,在莱西人民医院治疗了六个月,却从没向家人透露半个字,连我母亲都浑然不知。
父亲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饱经苦难与艰辛,一生清苦。2010年12月28日下午,父亲与世长辞,恰好在他出生82年后的同一时刻离去。他没给儿女留下物质财富,但我们永远感恩他、纪念他。他是无数乐于奉献、牺牲自我的人中的一员,值得永远怀念与敬重。

往期精彩回顾

1、黎明前的坚守——外祖父于树明的故事 作者:张加贤

2、默默无闻,大爱无疆,无私奉献——追忆我的母亲于振淑  作者:张加贤


厚莱居上
家事国事天下事,写成故事;你说我说大家说,汇为传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