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追溯莱人的起源,宛如翻开一部古老而神秘的史书。莱人,那是炎帝神农氏帝厘之子帝来(帝居)的后裔,他们的根,深深扎在厘,也就是陕西眉县的邰亭。炎帝神农氏,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华夏文明的苍穹中闪耀,他在农业、医药、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瑰宝,被尊为农业的始祖。而莱人,以发明种植小麦闻名,那小麦的一种——莱,又被称为燕麦、雀麦、野麦,这小小的麦种,仿佛是莱人开启独特历史篇章的一把钥匙。
莱人如同逐梦的行者,沿着黄河开始了漫长的东迁之旅。他们一路向东,来到了河南荥阳县东部的莱山厘城。这座厘城,像是一个中途的驿站,承载着莱人的希望与疲惫。当时的它,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领地,静静地坐落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莱人的迁徙,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寻,或许是为了避开战争的硝烟,或许是想寻觅一片更适合生存的乐土。时光流转,到了虞舜时期,居住在河南莱山厘城的那支姜姓莱人,又沿着古济水的轨迹,向着东方进发。他们就像一群寻找家园的候鸟,最终栖息在山东半岛。莱阳,这片土地成为他们的新归宿。他们把对故乡的思念,化作一个名字,赋予了莱阳北的高山,那座山从此被称为莱山,也就是如今的旌旗山。莱人在莱山以及五龙河一带,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的足迹印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这片土地最初的记忆。岁月的交融中,莱人与当地的东夷人相遇。他们长期共同生活,文化与习俗相互碰撞、融合,就像两条河流汇聚成一片更广阔的水域,一个新的部族——莱夷诞生了。这是文化交流的结晶,如同夜空中不同星辰的光辉交织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迷人的光芒。翻开《汉书》,其中的地理志像是一位古老的讲述者,向我们诉说着莱人的故事。长广县,那个琅琊郡的辖地,它的辖区里有莱阳、海阳的部分地区,盐官在海阳和莱阳的南海岸边。而莱阳境内的旌旗山,也就是古代的莱山,山上的莱王祠,见证着莱人的过往。从长广县的莱山,到黄县的莱山,不同的莱山,却都与莱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莱人曾经的辉煌。莱阳这个名字,背后也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民国学者王遁园曾对其进行考证,唐高宗永徽初年,县治迁移,当时仍称昌阳。而后唐庄宗时期,为避祖李国昌的讳,昌阳改为莱阳。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县治在莱山之阳,莱山在亭山之西,所以得名。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因为昌阳处在东莱郡之南才称为莱阳。不管怎样,公元650年昌阳城被水淹后,迁到现莱阳城址,至今已历经悠悠岁月。莱西,它的历史则与近现代的行政区划变革紧密相连。1940年5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就像破晓的曙光,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1941年2月,莱东、莱阳(习称莱西县)被析置出来,随后又有莱西南县等的析出与合并。1950年3月,莱西南和莱西两县合并为莱西县,莱东、五龙两县并为莱阳县。它们就像命运的棋子,在时代的棋盘上不断调整着位置。1958年的合并,1961年10月的分离,翌年莱西正式对外办公,这一系列的变迁,书写着莱西的近现代发展史。莱人、莱阳、莱西,它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史诗,从古老的起源,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到如今各自独特的存在。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段发展,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抹亮色。它们是岁月长河中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入探寻。往期精彩回顾
1、莱西风俗:“小叔嫂没大小”和”大伯哥不进弟媳房“
2、银杏树:庄扶的长寿守护神
3、移风易俗、反诈骗-----程灿谟两出小戏剧本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