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经典之五十五 ——马勒《d小调第三交响曲》

文化   2024-12-26 06:30   陕西  

林声印象|林声推荐|林声说音乐|经典一刻|视听音乐会消息|音乐博览


马勒(Mahler,1860-1911)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马勒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他的音乐结构冗长,形式复杂,不落窠臼;其音乐标题性强烈,描绘色彩浓厚;他的音乐还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作曲家名言:
只有我被深深感动的时候,我才能作曲;同样,只有在我作曲的时候,才能被更深地感动。


波西米亚小城

古斯塔夫·马勒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今属捷克)的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家庭,这是一个有着浓郁乡土味和文化气息的地区,它景色宜人,农产丰富。但不久他们全家就搬到伊赫拉瓦附近的城镇伊格劳,这里离布拉格约有100里,马勒在这里成长。

马勒的成长是悲剧性的,是伴随着自己兄弟姐妹的死亡度过的。在马勒生命前期家中的14个孩子中就有9个死了,他时刻被死亡笼罩着,可以说死亡的经历对马勒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马勒的内心世界是阴暗的,早年弟兄的夭折,双亲的争吵,都给小马勒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虽然马勒的童年是不幸的,但他的家乡伊格劳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养分。马勒的童年经历对他的音乐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勒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

 

1875年,马勒获准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向茱里奥斯·艾柏士坦学习钢琴,随后又到维也纳大学修读布鲁克纳讲授的课程。这位在一片赞扬声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被誉为“天才的钢琴家”,但实际上他更沉迷于作曲。他第一次尝试作曲,是为了参加一场歌剧比赛而写下悲叹之歌(后来马勒把这部作品改为合唱曲),但是他并未成功,于是把注意力转向指挥。

 

1880年他在巴德哈尔市(Bad Hall)夏季剧院获得第一份指挥工作,以后他陆续担任多家大型歌剧院指挥──1881年在莱巴赫城市剧院,1882年在奥洛穆茨,1883年在德国卡塞尔皇家宫廷歌剧院。1885年,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86年在莱比锡城市歌剧院任指挥,1888年成为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院长,任职期间,马勒在萨尔茨堡附近的蒂罗尔州史坦因巴赫度过夏天并专心于作曲,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和歌曲《少年魔法号角》。马勒在史坦因巴赫拥有一处避暑小屋,在那里他可以不被骚扰。小屋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最完美的地方,创作来源于难以置信的自然的宇宙的力量,此后马勒夏天作曲,冬天指挥,所以被人称为“夏季的作曲家。”而《第三交响曲》一开始写的即是夏天,作品原名为“夏日正午之梦”。
1891年起马勒在汉堡歌剧院任院长,任职六年。1897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院长及首席指挥。为了保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个极具声望的位置,原是犹太教徒的马勒改信天主教(当时并不容许犹太教徒担任这个职务),自此十年他都留在维也纳,以其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著称。

 

奥地利蒂罗尔州史坦因巴赫夏日风景

马勒一直承受着日益严厉的反犹太攻击,直到1907年几乎已是忍无可忍,同年前往美国接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职务,1908年也指挥了一季,却因为大都会转念支持托斯卡尼尼而被停职。隔年又回到纽约担任新成立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大约此时他完成《大地之歌》与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第九号交响曲

 

马勒于1911年2月最后一次前往美国,12月21号,他在纽约指挥了最后一场音乐会,严重的心绞痛发作了。应本人要求他被送上了轮船,送到了巴黎,当维也纳的医生赶来,看到马勒已经没有希望,和他的夫人艾尔玛一起护送马勒返回故土。1911年5月18日,马勒因链球菌感染病逝于维也纳,留下未完成的第十号交响曲。死后葬于维也纳格林清墓园。

 

马勒墓碑

马勒在指挥工作之余,从事音乐创作。共写作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作曲家本人曾自信、骄傲地宣称"每一部交响曲都是一部“第九”,“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马勒的《d小调第三交响曲》,作于1893-1896年,表现的是马勒自然观。马勒原定此曲标题为《夏日清晨的梦》。马勒根据他“交响曲必须如同整个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则,在其中的第三交响曲尝试定义自然中所有声音。

这首作品1902年6月9日在克列菲尔德首演,由马勒自己指挥。它的首演在评论界中既受赞扬亦受辱骂,某些评论者被第三交响曲的巨大所困扰不安。

马勒创作《第三交响曲》时才30多岁。当他首次演出这部作品时已经42岁,那时候,他已经完成了《第四、五交响曲》的创作,并且和阿尔玛·辛德勒(Alma Schindler 1879 -1964)一位出生于维也纳的作曲家、作家、编辑和社会名流结婚。他们俩是在《第三交响曲》首演前三个月结婚,那年阿尔玛23岁,马勒比她年长19岁。

马勒的《第三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演奏时长最长的古典乐作品之一,也是他自认最个人化的一部交响作品。在马勒“交响乐应该包罗万象”的原则之下,《第三交响曲》呈现出人与动物、自然、神相交流的宏大格局,极具诗意与哲学性。

马勒的交响作品规模庞大,时间方面和乐队的编制方面都是空前的,就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就长达30多分钟。这使得他的交响曲具有更多表现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间。庞大的乐队,有时还包括场外乐队和大规模的合唱队,使得对巨大的情感落差表达成为可能,而且能够给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

这部宏伟史诗,因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内涵以及辉煌壮丽的呈现效果,百余年来,吸引着众多指挥家、乐团争相演绎,作品本身的庞大与复杂性更使其成为了检验指挥家水准的试金石。

马勒是一个有憧憬的人。在交响乐的末尾,D大调,音乐仿佛在说, “我,马勒,一个凡夫俗子,曾经凝望深渊,感到十分惊恐。但是现在,我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念。”在这一点上,马勒很像贝多芬。贝多芬也是一个能够自我振作的人。他也在交响乐中宣称,“是的,我所描述过的那些可怕的东西——峭壁深渊般的内心空虚,确实存在着,但是我相信,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期盼中的逆转终于在第九交响乐的末乐章来临了。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已经耗尽了自己的正力量,变得激进。他感到愤懑。在最终认命之前,他依然对着冥冥主宰挥舞着拳头。

从某种意义上看,伟大作曲家马勒可谓敢想敢做、言出必行的“硬汉”。“交响曲必须如同整个世界一般,包罗万象。”为了将自己的这句“狂言”变为现实,马勒谱就的作品无论篇幅、结构还是乐队编制、演出规模等等,都可谓空前。因为其高难度、高硬件、高挑战的特性,马勒交响曲的上演也往往十分令人瞩目。

马勒《第三交响曲》宏大结构不仅体现在六个乐章的篇幅,更在于六个乐章不同寻常的篇幅布局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牧神苏醒、夏日来临”的第一乐章单是时长就相当于整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也正是在这个令许多人对这部交响曲望而却步的“冗长”乐章中,马勒赋予铜管耀眼的光环,在层层推进中慢慢展现“牧神”苏醒后的昂首阔步、与夏日酣畅来临的繁盛气息。而之后“草地上的花儿告诉我”“森林里的动物告诉我”“人类告诉我”“天使告诉我”几个篇幅较短的乐章,充分显示马勒在配器方面的才华。他不仅充分利用各乐器的特性,让不同音色及动机通过不同织体绘就生机盎然的夏日图景,更以人声唱出对黑夜与白昼、来临与远离、痛苦与欢乐、短暂与永恒的哲思。终于,在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天使的对话之后,马勒在缓慢、平静而肃穆的第六乐章中,以弦乐、木管、铜管包括打击乐各声部的交织、延绵与呼应完成爱的主题升华——对宇宙万物的平等博爱。

值得一提的是,马勒虽然不是第一位将人声引入交响曲的作曲家,但在交响曲中为人声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表现力。作为马勒交响曲中的重要因素,“人声”已被视为乐器中的一部分,与各乐器混为一体。

在庞大的第一乐章中——实际上,这一乐章是在最后才完成的——他甚至在草图中标出“Pan Awakes”、“Summer Marches In”、“The Rabble”、“The Storm”等等这样的字眼。之后的乐章都给出了“田野里的鲜花告诉我”、“森林里的动物告诉我”、“人类告诉我”——这是文本取自于尼采的著作《午夜之歌》——“天使告诉我”以及终乐章“爱告诉我”这样的标题。

这里,也许能看到一种意识的阶梯。我们从开始时原始物质的召唤出发——跟随作品开篇时号角魔咒般的主题——经过缤纷花园穿越动物王国进入人类世界到达天堂之门,最终寻找到精神意义上的爱、这是上帝的爱或宽恕。

然而除了尼采的诗作以外,这部交响乐却呈现出非常反尼采的观点——马勒最初认为他应该给整部交响曲取名《夏夜之梦》或《幸福生活》。或者按照尼采的另一本著作取名《快乐科学》,但马勒后来意识到他所暗示的并不是尼采的观点而是自己的信仰,于是觉得也许可以取名《我的快乐科学》……后来经过仔细权衡之后,决定采用《夏日清晨的梦》、《夏日午后的梦》,这些标题皆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它与莎士比亚的作品无关。

最终,马勒舍弃了所有这些标题,只将其称之为他的《第三交响曲》。然而,当创作中间乐章时,马勒告诉他的朋友、奥地利女中提琴家娜塔莉·鲍尔-莱希纳:“称它为一部交响曲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它绝不会依循通常的形式。创造一部交响乐,意味着运用所有可用的技术来构建一个世界。不断变化的新内容决定了它自己的形式。”

但马勒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不管是作为一名音乐家还是一位普通人,莫不如此。一年以后,当作品快要完成时,马勒告诉娜塔莉,《第三交响曲》有着和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作品同样的基本结构——慢板、回旋曲、小步舞曲、快板奏鸣曲的样式——只不过在他的作品中,乐章的顺序不同,而且各个乐章中会呈现更大的变化和复杂性。因此,首先这不是一部交响曲;但是,如果真正审视起来,它又是一部交响曲。也许马勒可以称整部交响曲为“艺术告诉我。”

但说到矛盾性,当六年以后整部交响曲已经准备好世界首演时(这部庞大的交响曲建立在这些精心勾勒的轮廓上——音乐的“节目单”),马勒改变了主意,并且说他将不再允许制作这些标题、这些如画的细节、这些说明以及镜像。音乐本身就是一件抽象的作品。“把节目单拿下来。”他这样写道,站在了他的朋友也是音乐对手理查德·斯特劳斯的对立面。

哦,马勒还劝告自己新婚的年轻妻子阿尔玛,焚烧掉她所有尼采作品的抄本。

评论家和许多听众,他们了解作品中还有节目单,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声叫嚷,抱怨说这样一来他们将无法理解这部交响曲。如果马勒担心自己的音乐——或者“理念”——会被误解,他就不应该让人们将自己的想法叠加在他的作品中。

当时,勋伯格刚刚完成他的交响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而且在五年以前就写了《升华之夜》。在维也纳听了马勒《第三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写信给作曲家说:“我感觉到了幻想的斗争;我感受到了幻想破灭的痛苦;我看到了鬼魅以及它们之间良好的竞争;我看到一个处于情感折磨中的男人正努力获得内心的和谐。我感觉到一个人、一个戏剧性效果以及真理、最残酷的真理!”

因此,现代的争论是“我们是否提到作品里面的小标题?” 大多数评论家都同意,因为这是马勒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特别运用的音乐灵感,有着它们各自的位置。但考虑到作曲家后来又改变了主意,也许并没有这样的位置。只是为了让事情愈发混乱,马勒本人亲自指挥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但又允许在节目单里印上每个乐章的小标题(这里又该提到他的自相矛盾了)。


我们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第一乐章  d小调,指示强有力而决然地,扩大的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中包含着三个要素——暴力、田园诗与纯朴。他作品中的的诙谐感被严重低估了。毫无疑问,马勒很有幽默感,时常拿自己寻开心。8圆号有力地表现第一主题,铜管与打击乐进行曲节奏加强,加入小号的信号曲动机,表示夏天接近森林。圆号再表现由第一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二主题,小号承接,圆号反复后,进入第三主题部,表现拒绝苏醒的牧神。牧神的苏醒在大自然类似小鸟、动物的叫声衬托下非常动人。然后单簧管奏第四主题,小提琴承接它趋于平静进入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以圆号表现的第二主题开始,加入小号的信号曲动机,平静之后由长号移自英国管,在平静中进行第三主题。然后再出现第四主题与第三主题的重合,回到进行曲风格,平静下来后双簧管再奏第三主题,紧接着与经过部旋律的第一主题作对位性结合,达到辉煌顶点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比呈示部缩小很多,按顺序再现各主题后,圆号出现第一主题,进入呈示部一样的小结尾,造成高潮。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速度,A大调,优雅的洛可可风格,扩大的三段体,即把中段出现两次。

第二乐章风格行云流水,十六分音符略带精雕细刻,旋律甜美,纯真到了天真的程度。但这些旋律其实暗藏玄机,它们被处理得尽可能直接,以便与他生气时或他觉得必须进行主题陈述的时刻形成对比。以双簧管表现主要主题,各件乐器一一发展。第一中段是升F小调,长笛中提琴奏乡愁感的主旋律。第二中段由双簧管与单簧管开始,然后长笛与中提琴第三次再现主题,最后以泛音的高音和弦来结束。


第三乐章  悠闲的谐谑曲c小调,指示为不急速地

第三乐章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轻松的一段,轻盈而甜蜜。邮号独奏段落是马勒音乐中典型的所谓“爱的感召”。那是他幼年在曾经的捷克斯洛伐克时常听到的号角声,并且在他的音乐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感召”成了他独创的美学语汇。这一乐章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夏末》的歌词而作,歌词大意为:杜鹃掉进柳树的洞穴里死了,夜莺在翠绿的枝头啼啭,将让我们快乐……”自由的三段体,先由单簧管奏出主题其它木管乐器奏出如小鸟啼叫一样的音形。天色大亮,小提琴以新的动机加入。在经过短暂的经过句后,小号奏出信号型旋律,邮号承接,营造出神秘的森林气氛。再一次缓慢地奏出主要主题后,突然变成华丽的氛围,传来奥地利军队的旋律,然后又以邮号来引向宁静。


第四乐章  D大调极为缓慢、神秘地二部曲式

第四乐章本身即是一个世界。在平静的演奏后,女低音独唱,歌词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醉歌后查拉图斯特拉轮唱

德文歌词:

O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tiefer noch als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歌词译文:

人哪,听着!

深沉的午夜在说什么?

我睡了,我睡了

我从深沉的梦里醒来;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昼所想的还要深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乐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在说:走吧!

可惜快乐渴望永恒

深沉,深沉的永恒。

第五乐章  F大调,指示为以活泼的速度,表现要大胆。

第五乐章听起来又像是一段简约的音乐。非也。马勒是一位有大将风度的作曲家,敢于把简单的曲调直接嵌入宏大复杂的结构之中。他和贝多芬都有这种非凡胆识。作曲是为了回应内心的迫切需要,而 不应是为了取悦同行。此处的音乐织体看似单纯,其实又十分复杂,因为它为末乐章做好了铺垫。遥远的声音被新的声音打断,而新的声音也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终于一切归于沉寂。宏大的旋律再度回归,我们又对生活燃起热情,生命和生活的意义重新获得肯定。先童声合唱模仿钟声而反复宾、邦,然后女声合唱、女声独唱,三部曲式,歌词为《少年的魔角》中《3个天使在唱快乐的歌》。

德文歌词:

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 süssen Gesang,

mit Freuden es selig in dem Himmel klang.

Sie jauchzten froehlich auch dabei:

daß Petrus sei von Sünden frei!

Und als der Herr Jesus zu Tische sass,

mit seinen zwoelf Jüngern das Abendmahl ass,

da sprach der Herr Jesus: "Was stehst du denn hier?Wenn ich dich anseh', so weinest du mir!"

Und sollt' ich nicht weinen, du gütiger Gott?

Ich hab' übertreten die zehn Gebot!

Ich gehe und weine ja bitterlich!

Ach komm und erbarme dich über mich!

Hast du denn übertreten die zehen Gebot,

so fall auf die Knie und bete zu Gott!

Liebe nur Gott in all Zeit!

So wirst du erlangen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himmlische Freud' ist eine selige Stadt,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kein Ende mehr hat!

Die himmlische Freude war Petro bereit't,

durch Jesum und allen zur Seligkeit.

歌词译文:

三位天使唱着甜美的歌,

声声喜乐,响彻天国。

众天使们齐声欢呼著说:

彼得的罪得赦免!

坐在桌前的主耶稣,

正在跟十二门徒用晚膳。

主耶稣说你站着所为何事?

我看得见,你为我而哭!

仁慈的主!我怎可能不哭?

我犯了十诫!

漫无目的地走着,苦苦痛哭!

主啊,求你怜悯!

若犯了十诫的话,

必须跪下祷告,

及发誓以后永远祇爱神!

因为喜乐由神所赐!

天赐的喜乐是有福的城,

天赐的喜乐并无终结!

天赐的喜乐由彼得来领受。

耶稣将喜乐赐予彼得,也永远赐予世人。

第六乐章  D大调,指示为缓慢、平静、充满感情地,自由的回旋曲式

开始以弦乐表现回旋主题A1A2(爱的主题)。在此之后,回旋主题共出现3次,每次出现之前,均有一个低谷(低谷B,C,D),每次低谷均强于前一次。其中低谷B,D的动机相同,低谷C为第一乐章开始的铜管动机。经过每次低谷,回旋主题A1A2也同时增强,并于最后一次形成不可阻挡之势,最后以爱琴圣歌而结尾。


对贝多芬而言,交响乐的每个乐章均可独立成章。它们被串成一部交响乐似乎纯属偶然。正如所有的大思想家一样,马勒是一个怀疑论者,他始终在永恒和来世的问题上挣扎。这类问题永远不会有完满的解答, 贝多芬和马勒始终会对着命运挥舞拳头,仿佛在说,“也许最终还是你说了算,但我现在还活着,还在拼搏,还有话可讲。”


对马勒感兴趣的乐友,可否愿意花费2个小时完整欣赏一遍祖宾·梅塔与柏林爱乐乐团精彩呈现的《d小调第三交响曲》,感受其中的奥秘。


改版后的林声音乐公众号将以别致、鲜活、生动且又不失深度的心灵互动与你共浸其中!

版权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

林声新书


书名:《诗魂与乐神的守望--林声说音乐
简介:这部著作是集作者三十余年来推广经典音乐累积的沤心沥血之作。全书含"林声经典音乐视听系列欣赏会"现场视、音频精选,通过经典音乐欣赏入门、特色音乐专题、音乐体裁、伟大作曲家系列,向读者娓娓道来经典音乐的审美意蕴与情感内涵。张扬音符背后的文化,强调欣赏中的生命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作者独有的音乐素养、文学底蕴、主持人功力、磁性嗓音四位一体的审美架构,使得本丛书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有声读物,具有卓尔不群、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并重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值得推荐,值得细品,值得收藏!”


出版社:文字部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计五十余万字。音像部分由吉林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计25张蓝光DVD,25张CD。


定价:书:99元/本     碟:50碟精装1460元/套,单碟精装蓝光DVD80元/张,单碟精装CD20元/张。


购买方式:请联系工作室曹老师18066535463(电话微信同号


蜻蜓FM搜索林声说音乐

喜马拉雅搜索林声说音乐

新浪微博@资深乐评人林声

— 林声音乐工作室 —

让我们在音乐中拥抱冬天

       
喜欢本文,文章末尾↘↘↘请点点赞、点击“在看”

      往期推荐

6部旷世交响杰作,让你领悟生命的意义!

听古典音乐,品浪漫圣诞

极致浪漫,演绎莱茵河的梦。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林声音乐工作室
为传播推广经典音乐,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中给心灵开拓出一块清雅宁静的栖息地,让经典音乐这朵散发着醉人芳香的奇葩,在古城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