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经典之五十八 ——肖松《音诗》

文化   2025-01-15 06:30   陕西  

林声印象|林声推荐|林声说音乐|经典一刻|视听音乐会消息|音乐博览


肖松(Chausson,1855-1899)

阿梅德-欧内斯特·肖松(法语:Amédée-Ernest Chausson,1855年1月20日-1899年7月10日),法国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充满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和举世闻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音乐语言是多元的、民族的、世界的。德、奥、意、法的音乐继续强势发展以及各国的民族乐派异军突起,为这个时期的音乐增添了更多丰富的色彩。其中,法国的音乐发展在浪漫主义中后期更为突出。肖松是一位处在“世纪之交”“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在音乐史上并不为人熟知,但他对于法国音乐的贡献却又是不可忽略的。

欧内斯特·肖松1855年1月20日生于巴黎一个市政工程承包商家里。他自小生活在畜裕、温暖的环境,约十五岁便开始涉足巴黎许多文艺沙龙,习惯于在阅读、作画、参观画展和听音乐会中过日子。

肖松虽遵父命攻学法律,获得博士学位,并就任巴黎上诉法院的律师(1877年),但由于天性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以至于无法从事他所学成的专业,1879年底,他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斯内的配器班学习,依然未下定决心改行。这期间,他曾参加罗马大奖竞赛未获成功,此后转随弗兰克勤苦学习作曲几近三年,与丹第、福莱是师兄弟,1883年毕业。1886年,肖松当选为国家音乐协会的秘书,他有许多作品都是在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初演的。由于家境富裕,他常常在经济上支持贫困的作曲家,肖松的家也成为巴黎著名的艺术沙龙。

肖松在弗兰克的众多学生当中,也许是写作旋律最有天份和最自然的一位,他的基本气质是抒情的,但这正如福莱一样,既是他的主要美质,同时又是他的缺点的根源。他的音乐时常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有时还强化为悲剧性的情绪,但首先总是充满着一种不定的柔情和雅致。

肖松的戏剧作品如抒情戏剧《海伦》(1884年)和《阿尔蒂斯王》(1895年)以及为莎士比亚的《基风雨》写的配乐(1888年)等,常有把瓦格纳的手法同法国人的思维结合一起的痕迹,像丹第和夏布里埃一样,他写的爱情二重唱,总是使人想到瓦格纳的《特里斯坦》的第二幕。

肖松在当时的法国作曲家中,从外表看来,确是一个幸运儿。他的生活非常富裕(他时常资助不及他那般好运的法国作曲家),婚姻美满,珍藏的名画使他的家就像一座真正的博物馆一般。然而,他的生活也并非真正顺适,他那和蔼可亲的外表,常常掩饰着他内心深藏的感伤和神秘的责任感。

肖松的老师弗兰克和他的许多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个人的不幸或悲剧:弗兰克因车祸受伤致死,卡斯蒂隆(A.Castillon,1838-1873)普法战争中负伤而死,勒柯才二十四岁便死于伤寒症,而杜帕克则因神经失常而就此不能工作;肖松也是这样,1899年710日,他在位于里梅的庄园里创作弦乐四重奏时,有一次骑自行车外出就此没有回家,后来人们发现他在山坡下撞裂头颅骨身死。

肖松的声誉主要在于他的器乐作品方面—包括一部交响曲(1890年)和在他的器乐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小提琴与乐队合奏曲《音诗》。

肖松的器乐作品,早期的可以看到马斯内的印记,但总的说来,在手法和风格方面,他显然是弗兰克的忠实信徒,此外,由于他多次到过德国,还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九十年代,同一些象征派诗人的交往,使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又同印象派有点相近。

《音诗》(Op.25)是是二十世纪法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由于肖松结识一些象征派诗人,又接触到俄罗斯作家如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他那潜在的悲观情绪有所抬头。

《音诗》的音乐风格既有浓郁的浪漫派特点,又有新兴的印象派元素,二者在作曲家肖松的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融合,使作品色彩新意、舒畅,发人深省,又富于想象,可谓精彩绝伦、美轮美奂。

《音诗》的创作灵感来自屠格涅夫一篇小说,表达肖松内心世界的一种不容易捉摸和近于病态的压抑之感。小说是一位少女被梦中一把有魔力的小提琴诱惑的故事。肖松把这个勾引肉欲的故事引向悲伤,它的神秘引子引出的小提琴独奏主题,非常忧郁、悲愁又无奈,令人想到暗夜中游动的那一弯新月。小提琴委延在乐队中,表现的是一种心旌摇荡、迷醉缠绵其中绝不愿苏醒的甜蜜。

《音诗》虽是为小提琴独奏和乐队而写的乐曲,它的规模介乎协奏曲与小提琴小品之间,相当于贝多芬的《浪漫曲》,但在音乐会上演奏时,用钢琴伴奏的情况更为常见,它同拉威尔的音乐会狂想曲《茨冈》连在一起演奏,则几乎成为一种习惯。

《音诗》非常富于诗意,同时又具有一些戏剧性因素,乐曲的结构稳妥合理,毫无冗长乏味之嫌,反映出作者过细的设计和特别精心的技艺。轻度的伤感,狂喜但有所克制的热情,含蓄,雅致,笔法之极度精练——所有这些都是它的特点所在。这首乐曲自始至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其中所表达的热情并不激烈,往往是在谨慎和含蓄中带点激动的柔情。

我们一起来欣赏《音诗》

乐曲以bE大调为基调,经过#F大调、D大调和b小调等变化而复归原调。乐曲的引子由弦乐器(小提琴除外)和木管乐器上一些短小动机的浮沉组成,令人感到有点神秘。接着,乐曲的第一主题便由定音鼓的轻微敲击(属音)引出,它先出现在独奏小提琴上,并由弦乐器合奏复述,然后又由独奏小提琴按华彩乐段的方式加以发展,音乐的情调典雅,充满一种幽深的冥想。

乐曲的第二主题自前一主题逐渐强化的发展引入,现在节拍也已变换,弦乐器声部起伏活跃的三连音音型,还使独奏小提琴的主题显得越加强烈和富于激情。

乐曲的第三主题是前一主题情绪的直接继续,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独奏小提琴借它以发挥双音和八度音等辉煌技巧,而当主题转由双簧管和中提琴独奏时,独奏小提琴又以活跃的旋律与之相伴,整个乐章的高潮也是在这一主题的发展中形成的:

高潮过后,引子的素材重又引出乐曲的第一主题,但这时它相继在#F大调和D大调上出现。接着,音乐的速度转快,乐曲的第二和第三主题又在b小调中进行充分的交响性发展。最后,在回到原来的速度和调性的当儿,乐队全奏的第一主题音响庄严饱满,整个乐曲便以这第一主题的变化反复作为结束,那逐渐轻弱的颤奏使这段尾声显得极有诗意。

 

肖松音诗的视频资源匮乏,我们欣赏一下法国小提琴家内弗演奏的《音诗》片段。



【最新视听音乐会消息】从人性至暗处出发…… 一一当代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三传奇影片配乐赏析


请点击上面的红色链接, 

周日下午14:30相约省图书馆。


欢迎乐友们转发和预约。

当天不能到场的乐友可扫码观看。

相关内容的直播亦会择时进行。

音乐与爱,不舍情怀!



改版后的林声音乐公众号将以别致、鲜活、生动且又不失深度的心灵互动与你共浸其中!

版权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

林声新书


书名:《诗魂与乐神的守望--林声说音乐
简介:这部著作是集作者三十余年来推广经典音乐累积的沤心沥血之作。全书含"林声经典音乐视听系列欣赏会"现场视、音频精选,通过经典音乐欣赏入门、特色音乐专题、音乐体裁、伟大作曲家系列,向读者娓娓道来经典音乐的审美意蕴与情感内涵。张扬音符背后的文化,强调欣赏中的生命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作者独有的音乐素养、文学底蕴、主持人功力、磁性嗓音四位一体的审美架构,使得本丛书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有声读物,具有卓尔不群、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并重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值得推荐,值得细品,值得收藏!”


出版社:文字部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计五十余万字。音像部分由吉林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计25张蓝光DVD,25张CD。


定价:书:99元/本     碟:50碟精装1460元/套,单碟精装蓝光DVD80元/张,单碟精装CD20元/张。


购买方式:请联系工作室曹老师18066535463(电话微信同号)


蜻蜓FM搜索林声说音乐

喜马拉雅搜索林声说音乐

新浪微博@资深乐评人林声

— 林声音乐工作室 —

让我们在音乐中拥抱冬天

       
喜欢本文,文章末尾↘↘↘请点点赞、点击“在看”

      往期推荐

浸透人性凄美感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

莫扎特音乐,不仅是心灵静寂的圣所,还是心灵起舞的地方!

极致浪漫,演绎莱茵河的梦。极致浪漫,演绎莱茵河的梦。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林声音乐工作室
为传播推广经典音乐,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中给心灵开拓出一块清雅宁静的栖息地,让经典音乐这朵散发着醉人芳香的奇葩,在古城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