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声印象|林声推荐|林声说音乐|经典一刻|视听音乐会消息|音乐博览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年—1934年)古斯塔夫·西奥多·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年9月21日-1934年5月25日),英国作曲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行星组曲》(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在音乐写作上,除大胆地进行和声的实验外,也采用多调的作曲手法。
这首雄伟的乐曲很多乐友在不同场合都听过,在一些著名电影中也有采用这首乐曲作为素材的,大家一定很耳熟。这就是霍尔斯特的代表作《行星组曲》的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今天我们领略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的风采。
古斯塔夫·西奥多·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原名为Gustav Theodore von Holst,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去掉了名字中的von(汉语一般翻译为“冯”,是日耳曼贵族的姓氏)——所以尽管霍尔斯特出生在英国,但身体内流淌着日耳曼基因,他的祖先来自瑞典。他的曾祖父于1807年移居到了英国。1874年9月21日,霍尔斯特出生在英国的切尔特汉。这是个音乐世家,他的家族中曾出现过不少优秀的音乐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霍尔斯特很早便对音乐发生了兴趣,他的父亲也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他在幼年时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钢琴。19岁时,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6年担任伦敦圣保罗(St Paul)女子学校音乐系主任,同时开始作曲。1907年又担任了伦敦莫利学院的音乐教师;1919年,受聘担任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他到了美国,在密执安、哈佛等大学讲学。晚年的霍尔斯特辞去了一切教学职务,专心于自己的音乐创作。1934年5月25日,霍尔斯特在英国伦敦逝世,终年六十岁。霍尔斯特的代表作《行星组曲》(The Planets)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公演时曾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木星在普遍意义上是带来喜悦,在宗教庆典上,则是表现一种愉快的仪式,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霍尔斯特繁忙的教学任务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1914-1916)。虽然心存疑惑的霍尔斯特并不认为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行星组曲》却使他一夜成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可怕的《火星》乐章对于那些深陷一战恐惧中的听众会产生何等大的震撼。这首曲子如此出名,大大盖过了作曲家的其他创作,几乎使之沦为“单曲作曲家”。它的家喻户晓,也使得人们常常忽视作品的新鲜创意。随着《海王星》乐章接近尾声,他借着幕后女声合唱的渐渐消逝唤起了人们的永恒意识,这种意识因人而异,但却同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行星组曲》问世之时,英伦作曲界几乎没有任何与时代接轨的激进作品。当贾基列夫带着俄罗斯芭蕾舞团1913年到伦敦演出,英国作曲家们深受震动,尤其是霍尔斯特这批年轻音乐家,霍尔斯特的芭蕾舞剧《十足笨蛋》就是脱胎于这次冲击。《行星组曲》中新颖的音乐语汇和大型乐队编制同样可见《春之祭》的影响。从《行星》开始,霍尔斯特发展了一种富有活力而多变的谐谑曲的新颖风格。他的《耶稣赞美诗》为英国传统合唱艺术开辟了全新的音响世界,同时他的最简式舞台作品《萨维特利》预示了整个20世界室内歌剧的发展。《火星——战争使者》是一部最出色的战争音画。肯定是受战前紧张气氛的影响,《火星》把人们对战争的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弦乐、竖琴和定音鼓由微弱渐强,似是战争情绪的酝酿;随后由铜管和管风琴引入气势强大的进行曲主题,如同各路大军纷纷开赴战场,大战一触即发;然后低音管和小号演奏出勇敢活泼的第三主题,厮杀开始了。以后,三个主题相互纠缠、影响、激发,逐渐推向高潮。象征着悲剧的铜锣响后,呈现出在战神横扫千军,万般肆虐后的战场一片肃杀,尽如《吊古战场文》中“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的凄惨意境。当还沉浸在强烈的战争震撼中,第二曲《金星——和平使者》开始了。与《火星》形成强烈的对比的,是宁静、典雅、优美、自然、平和、幽闲的旋律,她消融了你在上个乐章产生的杀唳、悲愤之气。《木星——欢乐使者》把整个组曲过早地推入高潮。喜悦和兴奋的情绪在快速演奏的民族舞曲风格的旋律下,进入宗教般神圣的欢乐中。期待已久的圣咏如同主神朱彼特的莅临,人们沐浴在辉煌的光芒中,之后是世俗的狂欢。《土星——老年使者》以缓慢的节奏开始,像是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衰老,又像是死神一步步逼近。主题在幽暗、愁虑中,慢慢归于宁静的安详。《天王星——魔术师》管弦乐以轻快且光怪陆离的动机,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氛围。《海王星——神秘主义》通过木管展开神秘的轻缓主题,由竖琴、弦乐和钢片琴逐一替换,呼唤出女声合唱,如同希腊神话中俄底修斯回国时在大海中听到的极具诱惑的海妖歌声,表现遥远的神秘、美丽,既吸引人又令人恐惧的星体幻象。最后,单簧管引出的主题,把人们的想象推到美的极致,再慢慢的消失在远方。霍尔斯特是在一战爆发前夕完成该乐章的,完全可以想象可怕的《火星》乐章对于那些深陷一战恐惧中的听众会产生何等大的震撼,霍尔斯特应该也是冲着战争爆发可能的背景来写这个章节的。乐曲的开始极富特征的节奏型由弱至强,第一主题在这节奏上演绎出来。沉闷的空气笼罩着全场。而当这个节奏型到了最强音后,很自然地形成了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由伴奏转为主旋律的效果,两支军队开始了厮杀,从远至近短兵相接。管风琴宏大的音响使军队变得更为浩荡,之前的各个主题也再次展开,也此起彼伏形成激战正酣的场面。这首曲子如此出名,大大盖过了作曲家的其他创作,演奏次数也远多于霍尔斯特的其他曲子,几乎使之沦为“单曲作曲家”。
金星乐章显得安谧柔润,恰恰和上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让人感受到一个远离硝烟的和平世界。引子中圆号的上行旋律富有诗意,渲染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竖琴和打击乐的琶音犹如清风拂过极乐尽土。之后,小提琴唱出动人的民歌般旋律,主导了整个乐章后续纯净而虔诚的乐思发展。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这个乐章的优美的结尾,用的的是打击乐奏出的分解和弦,非常有特色的。
水星的英文Mercure本来就是信使赫尔墨斯,穿着可飞行的靴子。所以这个乐章是一首快速的谐谑曲,节奏也是活泼的急板,并且是6/8拍。听着钢片琴的切分音,真的有点像邮递员走家串户敲门送信的画面。之后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都有小提琴演奏,温婉柔和。木星名为朱庇特,是所有行星中最大的,所以这个乐章的篇幅也是七个乐章中最宏大的。首先小提琴碎弓引导出第一主题,欢乐气氛异常浩荡。乐章的第二主题则是歌唱性的旋律,由六只圆号奏出!主题与主题之间则是管乐器的固定乐思,犹如宇宙那持续黑暗的背景画面那般。随后产生新的第三主题,是一支民间舞曲。而到这里仅仅这是这个乐章的第一段,随后节奏变化进入第二段,整个第二段犹如一首欢乐颂歌,朴素无华却亲切感人。尤其是高潮部分反复升高八度的表达,使得乐曲来到了高潮。
后面还接着第三段,第一段的三个主题再次展现,使得这个乐章有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我不知道土星为什么和“老年”挂钩,莫非作者也知道中文中“土”表示outdate的意思?这是最长单独演奏的部分,也是最著名的一个乐章,长笛大管和竖琴的固定节奏作为乐章的开始,应该是象征着老人的蹒跚。在这个背景上,低音弦乐器奏出了悲哀的动机,主部发展成这个乐章的主题。乐曲的最后,是竖琴和铃铛的清脆音响,似乎老人走完一生形成的新生轮回。
这是我认为比较精彩的乐章,调性和力度的不断的变化展现出魔术师的捉摸不透,也表现了这颗深蓝色横着自转的行星的捉摸不透。乐章的主题由大管奏出,似乎不那么和谐但是却非常上头,这就是魔术师的魔力所在。它不断吸引着其他声部的加入。随后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又突然停止,并且是从fff到ppp的力度变化。长笛短笛又开始呻吟,然后管风琴又产生新的乐思,总之就是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怪诞乐章。
这最后一个乐章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真正开始带领听众遨游太空了。尤其乐章接近尾声,借着幕后女声合唱的渐渐消逝,似乎是对宇宙深邃暗淡处的反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同一时代的英国作曲家中,几乎只有霍尔斯特独自在从事纯技术方面的试验,比如:四度和五度的叠置和弦、双调性、不规则的节拍和交叉节奏以及由多个插入部分建构的拼装形式。这些试验把他与欧洲大陆的勋伯格、巴托克,特别是他曾密切效仿其作品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联系在一起。《行星》组曲,反映了霍尔斯特在科学进步与发展的时代,表示在众行星间的宇宙中漫游,而不再拘泥于关于行星的古代传说,不再是宗教信仰,认为这部作品是科幻音乐的开端,并影响了后来的《星球大战》、《异形》等电影配乐。
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可以说是最出色的管弦乐入门作品之一。如果说布里顿的《青少年乐队指南》让你体会一个交响乐团各声部、各乐器的作用和相互的配合与流动,霍尔斯特的《行星》则让你通过由各个乐器的音响元素所编织出来的音画效果,感悟绝美的音乐意境。所以,《行星》是世界各大乐团音乐会节目单上的常列曲目。喜欢大型交响乐的朋友,可否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整欣赏一遍《行星组曲》精彩版本呢?改版后的林声音乐公众号将以别致、鲜活、生动且又不失深度的心灵互动与你共浸其中!
简介:“这部著作是集作者三十余年来推广经典音乐累积的沤心沥血之作。全书含"林声经典音乐视听系列欣赏会"现场视、音频精选,通过经典音乐欣赏入门、特色音乐专题、音乐体裁、伟大作曲家系列,向读者娓娓道来经典音乐的审美意蕴与情感内涵。张扬音符背后的文化,强调欣赏中的生命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作者独有的音乐素养、文学底蕴、主持人功力、磁性嗓音四位一体的审美架构,使得本丛书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有声读物,具有卓尔不群、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并重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值得推荐,值得细品,值得收藏!”
出版社:文字部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计五十余万字。音像部分由吉林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计25张蓝光DVD,25张CD。
定价:书:99元/本 碟:50碟精装1460元/套,单碟精装蓝光DVD80元/张,单碟精装CD20元/张。
购买方式:请联系工作室曹老师18066535463(电话微信同号)
在蜻蜓FM搜索林声说音乐
在喜马拉雅搜索林声说音乐
新浪微博@资深乐评人林声
— 林声音乐工作室 —
让我们在音乐中拥抱冬天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