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种子,他们犹如清晨的露珠,闪耀着对未来的憧憬。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不参与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些看似简单的准则,实则是他们成长的基石。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更关乎社会的和谐。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懂得谦让,懂得感恩,懂得分享。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谦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心灵的成长,分享是快乐的源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却能塑造学生的人格,影响他们的未来。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行为举止,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他人,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公正法治是社会的基石,也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法律是社会的秩序,是公正的象征,也是行为的准则。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点。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你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奉献。应该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把握每一个机会去学习、去成长、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些准则并非易事,需要时间的磨砺和不断的自我反思。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孩子们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将决定我们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一起为未来努力奋斗!
学生应该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包括学校管理规定、教育法律法规、交通安全法规、网络安全法规等等。需要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正确行使权利,遵守法律和规定。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通过了解法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法律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现象、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自身权益、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在于提升自我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安全教育
共建和谐社会
法律知识是法律智慧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智慧是法律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学生需要了解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以下是关于学生必知的法律知识内容: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都要遵守法律,无论什么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不因身份、地位、民族、性别、贫富、职业等而有所区别。
2.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都不能同宪法的规定相抵触,任何人要服从宪法权威。
3.我们国家的审判机关是人民法院,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部门要分工合作、相互监督。
4.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依法治国。
5.《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7.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8.窃盗罪。所谓窃盗罪,就是指『偷东西』。在没经过主人的同意下,随便取走他人的财物,包括钱和物品。
9.恐吓取财罪。就是用不当的手法,包括:恐吓、威胁、暴力等,向别的同学借钱不还或强索金钱。
10.强盗罪。是拿著武器,如:刀械、棒棍或其他具有危险性的东西,威胁同学,使他不敢反抗,然后强行夺取身上的财物。
11.伤害罪。因为打架造成别人身体上、健康上的伤害,依据受伤程度可细分为:普通伤害罪、重伤罪、普通伤害罪之加重结果犯。
12.施打、吸用麻醉药品。所谓的『麻醉药品』就是指『毒品』,因为错误的使用麻醉药品,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除了在医院由医生合法使用外,私下吸用麻醉药品都是违法的行为。另外,虽然本身没有吸毒,但若有贩卖麻醉药品,也是犯法的行为。
13.赌博罪。同学们在学校玩耍时,不论是用金钱或是物品当筹码,都不可以玩赌博性的玩具或游戏。除了不可以从事赌博性的行为外,也不可以提供别人从事赌博的工具或环境,否则就算你没有玩,你还是犯了法。
14.毁坏公共设施罪。不论在学校或是公共场合,只要是不属於自己的东西,而是给大家共同使用的东西,就是公共物品。同学应该小心使用并爱惜公物,不可以随便破坏、毁损或丢掉公物。
15.《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 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16.《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17.《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
18.《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
19.《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第四款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影响司机安全驾驶……(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马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
20.《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有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21.《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22.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2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
2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⑴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⑵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⑶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⑷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⑸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⑹多次偷窃;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⑻吸食、注射毒品;⑼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2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学生们应该具备强烈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应该知道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应该对违法行为保持警惕。
1. 保护自身权益:学生了解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2. 避免违法行为:学生在缺乏法治意识和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意中违反法律,从而带来法律风险和不良后果。
3. 成为合格公民: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应该了解法律,尊重法律,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合格的公民。
4. 维护社会秩序: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 促进社会公正:学生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总之,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遵守法律法规对于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应该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树立法治观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加强安全教育
共建和谐社会
案例一:偷书1500本,不知道是犯罪。某学生刘某3年偷书1500多本,价值3万多元。在法院审判时,称以为偷书是不良行为,不知道是犯罪。被以盗窃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
案例二:嫉妒、侥幸心理。某学院一男生,家境贫寒,同寝室一同学却很有钱,心生嫉妒,想劫富济贫。在得知寝室同学银行卡密码后,趁同学不在寝室之机,将银行卡盗窃。知道取款机有摄像头,于是戴上帽子和大口罩,蒙面取款1500元。仅两天,警方就将其作为重大嫌疑,拘留逮捕,并送交检察院追究其盗窃罪刑事责任。
案例三:持刀抢劫,以为玩笑某校两个学生晚上外出喝酒,喝了一些啤酒后往回走,觉得不兴,还想再喝,但身上已经没有钱。其中一学生就拿出随身带的一把水果刀,挡住路边一骑车路过的人,说:给点钱喝酒。那人说没有钱,两人便让其离开。后那人报警,警察将还在外面游荡的两人抓获。事后两人称,跟他要点酒钱,没有钱就算了,当是开玩笑。
案例四:酒后抢劫。某学院两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孙某和辛某,外出喝酒后,两人比谁胆子大。孙某问辛某敢不敢抢出租车,辛某说:有什么不敢,不信我抢个给你看看。于是随手招停一辆出租车,拿出身上一把小水果刀对着司机,说:拿50元钱来。司机赶紧给了其50元后驾车离开并报警。辛某还在向孙某炫耀自己胆量时,被警察当场抓获。后二人被控抢劫罪。经查二人家境极好。
遵守校规校纪: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学校的纪律和规定。应该尊重老师和同学,不参与打架斗殴、恶作剧等不良行为。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该知道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网络欺凌等不良行为,并且应该及时向老师、家长或有关部门报告。学生应该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如果需要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应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应对校园暴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校园暴力是一种侵犯他人权益的恶劣行为,它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还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学生应该意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在面对校园暴力时,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困境。如果遭遇校园暴力,不要逃避,要勇敢面对,寻求帮助和支持。
第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比如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校园暴力,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如果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应该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寻求帮助。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不参与欺凌事件,不助长欺凌行为。
加强安全教育
共建和谐社会
许多学生年轻,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低,容易受不良环境的诱惑,看问题肤浅,不良心理如逆反心理、争强好胜心理、享乐攀比、好逸恶劳心理、嫉妒嫉恨心理、激情冲动心理等,是诱发学生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产生的一些重要心理因素。
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健康心理,预防不健康心理引发的违法犯罪在自己身上发生:
一、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沉溺网络;
三、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郁闷;
学生应该注意预防网络诈骗,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下载不明软件,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如果遇到网络诈骗事件,应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有关部门反映,寻求帮助。
作为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网络世界虽然精彩,但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如假冒身份、虚假信息、诱骗下载等,并学会识别和防范。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其次,选择正规渠道。在上网时,我们应该选择正规的平台和网站,避免使用不安全的链接或应用程序。在购物、支付等涉及资金的操作时,要仔细核对信息,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
第三,保护好自己的密码。密码应该设置得足够复杂,并定期更换。不要将密码泄露给任何人,也不要使用弱密码或简单的重复字符。
第四,谨慎处理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我们应该避免随意透露个人真实信息,如家庭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等。如果需要提供相关信息,一定要在明确目的和可信度的情况下进行。
最后,遇到可疑情况时,要及时向家长、老师或相关机构求助。他们可以给予我们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网络诈骗。
加强安全教育
共建和谐社会
总之,预防网络诈骗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保护好自己的密码和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求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
龙港市第十二小学
倾 | 心 | 培 | 育 静 | 待 | 花 | 开
图文: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