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节选)丨第六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于坚定文化自信

百科   2025-01-27 21:45   广东  



编者按



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简称《纲要》)一书共14章85条,6.8万字,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论述深刻、结构严谨,忠实原文原著、文风生动朴实,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能建广东火电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节选)】专栏,学习宣传《纲要》,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第六期,让我们一起学习“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于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于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礼乐文明,“近悦远来、万方辐辏”的大国气象,“星汉灿烂、光焰万丈”的千古文章,无不散发着中华民族从容、自信、优雅的精神气息。到了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增强了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四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面对近代以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中华文脉,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3)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不仅仅是坚持经济、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坚定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4)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和完善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5)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要秉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更加博大的胸怀,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面对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不能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是要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我们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系统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仅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来源:共产党员网


国际优先 两翼争先

巩固传统 多元发展

更多资讯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能建广东火电
了解GPEC资讯,尽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