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乡村教师戴国良于1963-1966年就读于宁乡师范,当年宁乡属于益阳地区(现在属于长沙)。
这所学校始建于1903年,我父亲于2003年参加了百年校庆。该学校目前是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不少名人和这所学校有关系,如创校时的周震鳞(黄兴密友)和齐璜(儿子齐学启远征军孙立人的副帅),曾就读于此的徐特立、刘少奇,曾任教的谢觉哉等人。陶峙岳曾为宁乡鹅山中学董事(1952年合并)。
周震鳞和黄兴毕业于武昌两湖学堂
两湖书院,清末湖北武昌的新式学堂。于1890年由张之洞创建。院长由武昌知府梁鼎芬兼任。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专取两湖士子入学,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
黄兴在1898年入学时,书院的课程分为中学和西学。中学分经学、史学、地理、兵法、史略等;西学分算学、博物(类似现在的自然科,教授植物、动物、矿物等)、化学、天文、测量五门,教科书基本译自日本书籍,各门聘请专门老师任教。除学术科目外,还有体育课。
1902年,和江汉书院、心经书院合并,改为两湖大学堂,1904年改称两湖文高等学堂。1906年,张之洞又拨款四万三千两,改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设备和师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第二所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原方言学堂和两湖书院的一些师资力量并入。
1898年,黄兴以“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身份考入湘水校经堂。这位入校时就被称为“文似东坡,字工北魏”的少年,之后再次经张之洞面试,入读武昌两湖学院。
周震鳞1897年考试第一名进入武昌两湖书院,期间与黄兴结为好友。
1902年,周震鳞同黄兴一道毕业。
1902年春,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学生30多人,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黄兴是这批留学生中唯一的湘籍学生。1903年,黄兴回国。
周震鳞回乡办学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清朝政府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国势日衰,朝野内外激起了维新变革、救亡图存的浪潮。这种潮流反映在教育上,主要是兴办学校、停废科举,中国迈入现代教育的态势显露端倪,教育的变革开始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即要彻底改革一千多年来的科举教育体制,构建面对全体国民的新的国民教育体系。
1901年8月上谕:“令将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与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学堂。”
1902年7月12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其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学务纲要,一般就称其为《钦定学堂章程》,依此而建立的学校制度则称为“壬寅学制”。
1902年,周震鳞也被派送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但他放弃了留学机会。管学大臣张百熙是湖南人,关心桑梓教育,奏调周震鳞回湘办学,任命为湖南高等学堂教务长。
1902年春,周震鳞回到长沙,与教育界同志创办了中小学校多所。
沩宁试馆原为宁乡籍湘军将领刘典为方便宁乡考生赴长沙考试而设,1865年设立。
1903年,周震鳞在长沙城望麓园宁乡试馆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并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为发展教育办师范速成班的做法,附设速成师范科,这便是宁乡师范的前身。
宁乡驻省中学办学期间,学校聘请了留日教师黄兴、周震鳞(1905年留日)、朱剑凡、齐璜、洪荣圻、周帮柱等,还有留法教师周元圭。
1923年初,利用驻省中学余产回宁乡筹办甲种师范讲习所(简称甲师)。1926年冬,甲师重新迁回长沙望麓园。1929年承甲师设立宁乡乡村师范于宁乡县。1953年开办中师,改称“湖南宁乡师范学校”。
徐特立免试入速成师范
1905年的正月,有一个与他年岁相差无几的陌生人求见周震鳞。这人自报姓名叫徐特立,是长沙五美人,求周校长收录他入宁乡驻省中学速成师范班就读。当时速成师范班招生已结束,周震鳞见来人心意诚恳,就叫他过两天再来校补考。哪知徐特立直言不讳地对周震鳞说:“我已考过三个学校,算术和博物两科都不及格,如果考试,我是考不上的。”周震鳞越发惊异,便问他:“你既然考不上,为什么还要要求上学呢?”徐特立便将自己的身世和志向向周校长作了介绍。周震鳞品读徐特立的文章,欣赏徐特立的习字,连声称好,决定破格批准免试入速成师范班学习。就这样,徐特立终于跃进了宁乡师范的校门,28岁又开始当学生了。
徐特立对所设的课程很感兴趣,系统地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和办学校的方法,尽管速成师范班学制很短,只有4个月,他还是觉得获益匪浅。
刘少奇就读于宁乡驻省中学
刘卫黄从玉潭高小毕业后,于1916年暑假与任克侠、贺毓湘同学结伴前往长沙报考中学。临行前,梅冶成老师以他们在长沙人地生疏,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楚怡小学老师何叔衡,请他关照他们。刘卫黄因此得识何叔衡。他们到长沙后,先后报考了长郡和一中,都被录取。宁乡驻省中学校长黄锡类,原是玉潭高小校长,了解他们,要他们都到驻省中学就读。他们觉得宁乡驻省中学声誉虽然不及长郡和一中,但是师资阵营强,读书气氛浓,收费也较低,于是三人一齐插入该校二年一期,编入该校二年二期五班学习。一年之后的1917年5月1日,刘少奇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谢觉哉曾任国文老师
1923年到1927年这一段,叫宁乡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简称甲师。甲师于1923年9月17日开学时,一批来自省立一师和宁乡云山学校的教员,走上了甲师的讲台。
谢觉哉教的是国文,他提倡用白话作文。有个叫喻东声音学生不会用白话写作,谢觉哉就给他历数八股文的弊病,不厌其烦地教他写白话文。
齐璜和儿子齐学启(远征军孙立人的副帅)
齐璜,字朴农,清代廪贡生。从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宁乡玉潭书院山长。与周震鳞、黄兴、王凤昌、胡元儒等湖湘名士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宁乡师范前身)。
齐璜共有一子四女,齐学启为齐璜的独子。齐学启(1900-1945),23岁即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考入诺维琪军校习骑兵。
1929年毕业后,先后受聘为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教授。
1931年卫戍国民政府南京,任团长。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齐学启率宪兵第6团迎头抗敌。1937年8月13日,齐学启率部参加战斗。次年,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1942年春,齐学启调升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自滇入缅,协助盟军作战。4月中旬,驻缅英军第一师在缅甸仁安羌遭日军包围,齐学启奉命率部驰援,以少敌多击溃日军,解围7000余英军,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齐学启军事才能轰动英伦三岛。仁安羌战役后,齐学启率部转入卡萨、温早之间,掩护入缅中国军人转移。5月9日,他奉命到卡萨前线指挥,当晚即痛击日军一个联队的第二次进攻。第三天,齐学启随第五军转进,途中,遇新三十八师在卡萨负伤官兵18人,为营救这些伤员,他辗转孟坎、乌有河、荷马林,遭遇日军时他面无惧色,沉着地对负伤官兵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表达了坚决不做敌寇俘虏的决心。战斗中,齐学启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他拒绝换药和进食。“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速枪毙,勿多言”,“求亡得仁,又何怨!” 日军将他辗转解送至仰光战俘集中营服苦役。在服役期间,齐学启充分运用他精通的汉、英语言,向盟军战俘宣传,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念,一时成为战俘们统帅。1944年5月,南京伪政府派叶蓬等劝降,遭到齐学启的怒斥,叶蓬见无计可施,挑拨离间战俘。1945年5月,齐学启遭叛徒暗杀,将星陨落。国民政府闻讯后,追赠其为陆军中将,誉之为“现代文天祥”。其忠骸由云南沾益空运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陶峙岳
他是宁乡人。他的战争经验非常丰富,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护法护国、淞沪抗战。1949年新疆和平起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76军军长兼第8师师长。1937年9月19日,陶峙岳率部从陕西经河南,抵达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将士受其鼓动和激励,作战极为英勇。在蕴藻滨一带,全体官兵同仇敌忾,一举击败守敌。之后,日本陆空军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敌我力量悬殊,陶峙岳率官兵顽强抵抗,坚守阵地22天。当撤出战斗时,第8师战斗人员仅剩700多人。
鹅山中学创始人为贺其炽,1945年经重庆市市长贺耀组举荐,于宁乡巷子口献宝台创办私立鹅山中学,即贺氏族校。贺耀组任董事长,陶峙岳、贺执奎、周震鳞、鲁荡平、周凤九等任董事。1946年迁县城东门外周公祠。1952年10月,私立鹅山中学为宁师接收。
私立民国大学曾在宁乡办学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该校于同年先后迁至开封,后迁至长沙、益阳。1938年迁至溆浦大潭。1940年在湖南宁乡陶家湾自购校舍,于1941年至1944年在此办学。1944年日军占领宁乡前夕,该校迁往安化等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迁回宁乡。1949年迁长沙,并入湖南大学。宁乡人鲁荡平担任校长在1931年3月-1949年期间。
国立师范学院(三闾大学)与北平民国大学都融入了湖南,有动人爱情故事!
参考: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3/1299.htm
从两湖书院到清华学校——中国知识分子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