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的文章 从武昌两湖学堂到湖南宁乡师范,众多民国名人 里提到了黄兴的留学和归国经历。
1902年,黄兴完成两湖学堂学业(1898-1902春)。1902年春,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学生30多人,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其中就有黄兴。1903年毕业归国,学制大概是一年。
1903年3月29日,留日学生胡元倓在士绅龙湛霖、龙璋的支持下在长沙城北的西园创办了湖南最早的私立新式学堂——明德学堂。黄兴在明德学堂,主持速成师范班,教习体育、地理、博物等课程。
黄兴在两湖学堂的好友周震鳞任明德地理教员(兼)。周震鳞于1903年创办了宁乡驻省中学,并借鉴日本经验开办速成师范,黄兴也去捧场当过教师。 (备注:宁乡师范的60、80、100年校庆是以1901年作为建校日期,现在已调整为1903年正式建校)
近代留日潮
甲午战争(1894~1895年)的败北,让中国意识到在近代化发展上,日本值得借鉴,且两国情势风俗相近、文字相通,与其远赴欧美,不如就近留学日本。于是,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96年),中国立即付诸行为,派遣了十三名留学生赴日探索,由此开启了中国青年留学日本的序幕。
中国学生在甲午战争后到日本留学渐渐成为潮流,尤其是张之洞在1898年4月发表了他的中体西用的重要理论篇章-劝学篇,其中外篇的游学部分,主张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学生毋忘其国: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东京)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在黄兴等人赴日留学(1902-03)的时候,估计有六千到一万名中国学生在日本留学,大部分是自费生。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日本的胜利更是刺激了中国的奋起,当时在东京求索的旅日留学生已超过了万人。有论者因此评论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它产生了民国时期的第一代领袖。
参考:从两湖书院到清华学校——中国知识分子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日本近代教育家:嘉纳治五郎
嘉纳治五郎生于日本神户,出身名门生源寺家族,母亲是当地酿酒业大户嘉纳财阀的女儿。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受人欺负,于是开始学习传统的柔术。1871年随父母移居东京,1877年就读东京大学,主修哲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86年任旧制第五高等学校校长,1894年升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他也曾在日本的文部省担任部门的主管,曾为中国留学生开设东京弘文学院。他在教育界一共服务了二十六年的时间。他同时也是将柔道和剑道列入日本学生必修课程的幕后推手。同时嘉纳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一职的亚洲人。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裕庚与日本外相西园寺公望交涉,希望日本接收中国官费派遣的留日学生。当时积极响应西园寺外相的是其老朋友,时任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校长的嘉纳治五郎(1860~1938年)。
嘉纳治五郎在当时“和汉洋三学”中洋学盛行的社会氛围下,依然思想根植儒学,心系汉学。所以嘉纳治五郎在宏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校长时,先后接收了至少8000名以上的中国留学生。这其中就包括陈独秀、杨昌济、鲁迅、黄兴、杨度、秋瑾、田汉等后来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伟人。
1896年6月9日,《朝日新闻》报道了清国首批赴日“官费留学生”的消息。报道说,驻横滨领事吕贤笙将率领选自苏州、宁波的13位留学生抵达日本。对此,嘉纳治五郎在神田区三崎町租借好民房,供留学生起居,并安排本田增次郎教授负责管理照顾,利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室进行教学。1899年,嘉纳治五郎在留学生的住处挂起了“亦乐书院”的招牌。“亦乐”取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后,更多留学生来到这里读书,嘉纳治五郎也逐渐做好准备,将书院转型为正规教育机构。并在小村寿太郎外相的协助下,1902年书院改为正式教育机构的申请获准,更名为弘文学院,并迎来了早期的留学先驱:鲁迅、黄兴、陈天华、宋教仁、陈独秀、李书城等人。后来搬迁到牛込区西五軒町的弘文学院校舍更加壮观,愈发成为人所重望的培养中国留学生的教育基地。作为教育课程,以日语为中心,有学习英语、数学、理科、地理、历史等诸学,设本科,学制三年,教授主要内容为普通学和日本语,第三学年分文科和理科。另设各种速成科,如速成师范科、速成警务科、速成理化科、速成音乐科等,学习时间分为六月、八月至一年、一年半。班次以学生省籍编排。鲁迅是该校第一批56学生之一,是22名寄宿生之一,编入了普通江南班。同年,受1898年发表《劝学篇》的张之洞之邀,嘉纳治五郎克服种种困难访华。在《嘉纳治五郎大系》第九卷中,收录了他历经四个月的考察纪实《清国巡游所感》。文中他如实地记载了归国留学生的忧国之志,也真实地反映了留学生展现才华受限的状况,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痛心疾首。他还诚恳地指出,基于中国自身的特点,改革速度不应操之过急,当和平渐进。在教育领域,推进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才解当务之急。时至今日,其观点依然予以人们以启示。
1905年7月3日,清政府在保和殿举行廷试,也是首次归国留学生考试,13名留日学生中除因病中途归国者以外,唐宝鳄等三人被授予进士称号,其他人分别被授予举人或官职。对此,《朝日新闻》在7月11日(日本留学生殿试)、7月17日(日本留学生的采用)、7月20日(殿试及第的留学生)接连报道,在日本社会掀起了关注中国留学生的热潮。1906年,弘文学院在校生达1615人,规模实属日本首位。不过,因忌讳乾隆帝弘历之讳号,弘文学院遂改名为“宏文学院”。教学形式也应对中国的需求,主要进行“速成教育”,专业也以解决燃眉之急的师范教育为主。时至此时,接受私费留学生的私立学校纷纷涌现,留学生中间不断出现反清言行,包括宏文学院在内,这些学校都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各种指责。于是,日本政府配合清政府,在1905年11月2日公布了限制参与革命活动的“留学生取缔规则”。对此,引发了留学生的集体归国、陈天华蹈海自杀等抗议行动。另外,清政府发现在派遣官费生初期阶段实施的“速成教育”方式也有待调整。因为其学制 为3个月至1年半不等,配置中文翻译,教授专门知识。但是,若欲获取更加深层的教育效果还须参照正规教育的条件。基于以上问题,清政府协同日本文部省调整修改,共同制定了“五校特约”,即从1908年起,15年内派遣165名留学生,分别前往五所合作院校学习。这五校中包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山口高等商业学校、千叶医学专门学校。清政府为每位留学生每年缴纳200至250日元的学费。至此,宏文学院退出留学生教育的舞台,于1909年停课关闭。尽管该校只留下短短七年的校史,却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衔接了中日在共同教育领域的前行之路。七年间宏文学院共接收了7192名留学生,其中3810名学成毕业,成为擎定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支柱。因关东大地震导致的火灾,当年的宏文学院早已在大火中化为灰烬,知道其遗址的人已寥寥无几。该校学生有陈独秀、连英煌、陈天华、黄兴、李待琛、杨度、胡汉民、牛保才、杨昌济、张澜、朱剑凡、胡元倓、李琴湘、方鼎英、许寿裳、鲁迅、厉绥之、沈心工、陈幼云、陈师曾、陈寅恪、刘勋麟、鲍贵藻、李四光、侯鸿鉴、郑菊如、李书城、林伯渠、邓以蛰、赵戴文、程鸿书、邓慕韩、秋瑾等。2007年,时任总理访日之际,在国会演讲中还专门提到了该校的独特作用。参考:嘉纳治五郎与宏文学院——日本近代接收中国留学生史话 :王敏1902年3月24日,鲁迅(当时名字是周树人)和顾琅、张邦华、伍崇学等同学在江南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离开南京赴日本留学,并在4月20日进入日本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等学科。1903 年 3 月,鲁迅在留学一年后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下面这张照片就是1903年拍的。
“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之外,就赴会馆(“清国留学生会馆”),往集会,听讲演。”《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鲁迅在1904年4月从弘文学院毕业后又申请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