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做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他的高光时刻是在游港公社中学(及下面的陶家湖初中)教初高中数学13年多。1977年刚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有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同济、天大、广州军医、中大、华工、湖大、中南矿冶、湖师、江汉石油学院等大学。有意思的是,他们大多成分不好,难以得到机会推荐上普通高中,所以就读于游港社办高中。
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8月6日召开。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据说是邓小平删除了“单位统一”四个字,这样就不用讲成分,也不要大队和工作单位同意了。消息迅速传往中国教育界。
1977年10月21号,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1977年12月,中国大陆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湖南高考的时间是12月17日至18日,63万人参加考试,2.3万人改变命运。
1960年因苏联专家撤走,国家决定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一些优秀初中毕业生也参加了高考。父亲戴国良和同学李银和一起从育才公社红旗中学(农业中学)初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并双双录取湖大。因县里不打户口迁移挽留他们,于是就读于南县师范吃上供给粮(当时大饥荒),2年后停办回乡务农一年,又一起于63-66年毕业于宁乡师范。五年的数理化师范教育,还有语文、外语、体育、音乐,是全科教育。。
父亲72年从宁乡调回南县厂窖公社,下半年到游港公社,离荷花公社的老家更近(17里路),当时我刚出生。父亲在游港中学一共工作了13年多。70年代的工资只有三十几元。
1977年,南县有10所县立中学,但游港中学并不在其中,这里开有两年制社办高中。1972年开一个班,73年开始开2个班分农机班(毕业后还有放露天电影的),赤脚医生班(包括接生)。学校有170亩农场,学生和老师也要用不少时间搞农业生产,大家都盼下雨可以好好地上课。
因为社办高中入学门槛低,学费很低还可用檩子木、青菜、箩筐扁担等物资代替,吃住在家里,不参加公社的集体出工,所以年轻人趋之若鹜,读社办高中的人数远大于县中。当时是5+2+2学制,不少学生高中毕业后也就十四五六岁。
1977年9月北京会议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都空前兴奋。刚完成高二学业的两个班(76-77两年制)迅速调转车头成为高考预备班,成为冲刺的主力,其中有十几个学生特别优秀,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父亲的解题能力较强,我后来也听其他人讲过。父亲上课速度快,一节课45分钟,前五分钟时间讲一个大题,再展开讲述、答疑以及学生自己思考。当年高考的升学率很低,老师不得不更多关注精英学生,无法普适,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作法。
没有时间讲清楚理论,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背得好的,老师自掏腰包来奖励。老师们都是自己编补习资料,父亲讲的是宁乡师范数学考试题目,有四五个大题在77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类似题目。老师的猜题和估题在那个时候很有意义。
数学还有桂勉如老师,物理是盛梓生和杜建中,化学是沈国华和姚初君,语文是欧学文和谭德山,英语是黄明冬和高春田等人,他们都接受过WG前的正规师范教育或高中教育。(时间久远,名字记忆会有误有漏,SORRY)
高考报名费是5毛钱,报名的人很多,甚至还有完小毕业的(我家一个亲戚就是)。学校对往届生开了一个动员大会,并开放公社礼堂、学校操场、晚上的教室(在读学生回家后)补习,他们也会积极向学校老师们请教并索取资料。当时农村没有通电,但公社和中学有电,是烧煤发电,煤炭是船从宁乡煤炭坝拉过来的。我在78年去了一次那里,看了公社礼堂里的韶峰牌黑白电视,还对电灯拉线开关好奇不已,随后坐汽船顺藕池河回家。刘强东自述在84年才看到电话,感觉太高级了!
老师不够,调了公社干部也来监考,还有公安带了枪过来保卫。
图注:长沙一中考场,深圳科技局张克科就是在长沙考上武汉大学。唐大柏摄
12月17-18日两天,游港学校成为了高考考场,考生坐满了十几个教室,连小学教室也成为了高考考场。网上看到广东是开卷考试,其他省都是闭卷。
当时33岁的父亲到益阳参加了筛选阅卷,就是将接近白卷的超低分考生剔除,只将有些许希望的考生试卷送到长沙阅卷。父亲回忆,数学接近白卷的是大多数(2/3)。桂勉如老师年已6旬,参加了长沙阅卷工作。
父亲记得学生中何志明(北京大学)、张闻涛(湖师)、戴ZHIZHANG(湖大、弟弟妹妹后来也是考出去的)、王GUOQIANG(复旦)、刘GUOQIANG(上海铁道学院)、刘YULAN(广州军医)、曹TIEHUI(武汉某大学)、曹CUIPING(广州军医)、沈LIYA(湖医)、沈CHAOHUI(某师)、谭ZHIWEN(某财经)、谭ZHIWU(北京石油学院?,后赴英国留学)、谭ZHILIANG(某财经)、桂ZHIPING(广州军医)、肖新华(中山大学,他的弟弟妹妹后来也在这里考出去)、孔HAIYUN、欧GANG(师范数学系)等人的数理化较好,这和社办高中的办学性质有关。后来学医的不少,与社办高中赤脚医生班有关。还有很多考得好的学生不记得名字了。我曾在中山大学见过肖新华,我也在深圳见过邓正清(深圳早期电子产业创业者)。(时间久远,名字记忆会有误有漏,SORRY)
77年冬第一次高考,游港考上了10多个,记得有8个本科。因为准备时间非常短,考上的大多是应届生,也有往届生。 大部分考上的学生是地富家庭的孩子,成分不好,因为难以去县里的普通高中就读(也需要推荐),即使读了也难以得到机会推荐上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游港中学杨可敬老师调到毗邻的下柴市公社中学的时候,“忽悠”了一批游港公社陶家湖初中的学生到那里上社办高中。陶家湖的学生到那里比到游港中学的距离还要更近。他们也正好赶上了77年恢复高考,也考得不错,如熊顺祥就考到了清华大学。父亲曾在陶家湖的初中执教1.5年。
年底,父亲和一些毕业班老师被评为游港公社先进教师,至今依然珍藏了这张很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奖状。
1978、1979、1980、1981年游港中学都在高考上取得不俗成绩。高考恢复之后,无论什么成分,都可以读普通高中,因此游港公社的高中部于82年停办。之后,父亲直到2002年从土地湖学校退休都是教初中。
父亲回忆,1990年正月十五,77年首届考上清华的熊顺祥、北大的何志明和湖南师院的张闻涛,曾到过我们家在县一中的“陋室”,并见到了我,不过我正在专心做元宵坨子,没有多注意他们。
我于当年的夏天参加高考,考上东南大学。今年是本科毕业30周年,关于高考,我写过一系列文章。
我家的两盏煤油灯——妈妈的嫁妆 (很多人是在煤油灯下读书的)
《陈小奇经典作品演唱会》唤起回忆——中大百年 (岭南音乐教父陈小奇参加了77届高考,后复读于78年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