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条生命,不会是简单一句“离婚财产纠纷”

健康   健康   2024-11-13 22:24   上海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4-2025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4-2025版)
发出专业靠谱的心理声音:2024一杯咖啡编辑部招募


心理信息共享专

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

AC专栏


昨天的通报,震惊了许多人。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大概21世纪以来,国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独狼式”无差别杀人事件了。领导关注,舆论鼎沸,一时间众说纷纭。今天抽空写了篇你花五分钟就能读完的短文,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谈几点我的看法:


短期内,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说法,以减少“信息污染”。

很多人质疑,嫌疑人还在昏迷中,为何要说这个人的“离婚纠纷”问题?

这么提,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生这样的事情,众人首先会关心“他为何要这么干”,对动机的猜想,是人之本性。

于是,事发后,有一些阴谋论就占据市场,比如认为他是XX雇佣的,是专门搞破坏的……

而专门点明这个人是因为什么引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回应这种猜想,让人们不要去发散联想。

信息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应该被放在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信息上,而非那些无用的“噪声”。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每天都要去判断自己接受的信息,有多少是有用的“信号”,多少是无用的“噪声”。

如果舆论的精力被这种无用的“噪声”占据,这就是一种严重的信息污染,大量浪费时间,而且影响了去关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短期内的“一锤定音”,让舆论不要过度联想,是有其意义的。


但是,也要警惕此类“关联”可能引发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离婚,对女性的婚姻自由不要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文书并没有认为是离婚、财产处置直接导致这个人做出这种事,但是将两者关联起来,会导致一部分人产生“因果论”的联想。于是,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对前妻、法官产生质疑,甚至直接指责前妻和判案的法官。

这是非常错误的。

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我们必须强调这个基本常识。

比如,有些人可能工作不顺,然后做了一些蠢事。难道因为这个相关关系,就认为就是因为工作导致做蠢事,所以就不能进行正常的人事调动了吗?

千万不要做这样的推论,要警惕因为这种推论,导致一些本来挺正常的离婚,变得需要思量再三,导致一些本来很合理的离婚判决和财产处置,变得需要倾斜。

我们更应该在这个时刻,更加稳住阵脚,稳住我们对社会婚姻自由的基本立场。



实际上,婚姻不幸,可能不是导致此类反社会行为的原因,相反,婚姻不幸可能是其反社会人格的结果之一。

一个会作出反社会行为的人,绝不会是此刻当下才有的,而是长期形成的。也就是说,他在作出这种“轰动”事件之前,可能很久的一段时间,就已经对社会中的其他人制造麻烦,产生危害了。

特别是亲密关系,尤其会受到巨大伤害。

如果说这些人的婚姻是“幸福”的,反而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很有可能是两个反社会人格组成了CP,其对社会破坏性尤其大。

而另一种可能,是其精神控制、操纵了其家属,让其家属为其反社会目标服务。

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反社会人格可能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

因此,千万不能抱着他要是有一个“幸福”家庭就好,没有也要是一个“完整”家庭的想法,认为这类人要是不离婚,就不会对其他人不幸了。

这不仅无知,而且太过天真。

我们应该为他的前妻,能够勇敢走出他的魔爪,感到庆幸。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魔爪,显然也不是离婚就能完全挣脱的,即便离婚,摆脱法律关系,这类人依然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种种影响。

就比如这类事情之后,势必会让其前妻被人无辜指摘、牵扯、议论,这也是她非常大的不幸。这本应值得我们悲悯。

在这个当下,尤其需要避免去讨论前妻在婚姻中的责任问题,更不能把她和三十五条生命联系起来,这就不该是她需要去背负的,反而要以更大的同情和理解看到她承载过的多年不幸以及本次的无妄之灾。

珠海方面如果给被波及的当事人提供心理援助的话,我认为一定不要忘记了她,她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之一,她过去和现在都在承受巨大的精神伤害。


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是许多人当下的关切。从心理学角度看,反社会行为的成因是很复杂的,很难马上给出一个大众会很满意的答案,但还是有一些事,是我们马上可以去做的。

首当其冲的,是要叫停那种“自己做判官”、“我就是正义”、“一报还一报”的言论。

这些年来,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这种看起来很爽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很有市场。这类言论打着有什么不满就要发泄,有什么不满就要打回去的“勇敢”、“不妥协”、“不跪”姿态示人。别说,是很具有蛊惑人心作用的,特别是对压抑自己的人尤其具有吸引力。

然而,如果大家都这么干,发展下去,就很容易导致这类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他会认为自己做事的那刻,是真的做坏事吗?

还是,自己是在做一次判官,自己在代表正义,是在一报还一报呢?

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仅仅从自己爽的角度,就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某种权利,也要想想,假如其他跟我们利益不同的人,如果也有这种权利,又会是怎么个模样。

而且,人类社会,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倡导对话,而非对立。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绝不是什么妥协,也不是什么“向对方下跪”,而是真正的勇敢,是不被情绪所绑架,能够用理智和情感驾驭自己,从而才有可能消弭分歧。

而且,人与人之间,即便有分歧存在,也没有什么啊,我们依然可以维护好自己的同时,尊重其他人的不同,并不需要将其“消灭”。

以上才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方向,也是这类反社会行为的始作俑者头脑中欠缺的思维。

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种处理问题的思路,那些反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处理问题的另一种可能。



面对这样的事情,不能瞎传播,但不能不做引导,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科学化、专业化的传播。

在古代社会,信息不发达,这类事基本上不出一个村。在近代社会,传播媒介高度集中化,只要掌握了传媒,基本上可以把此类事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想要不让这些人为人所知很困难,相反,我们更应该害怕的,不是这件事被人所知,而是因为关键信息缺失,又缺乏专业引导后的不当传播。

什么是不当传播?

比如,只有事情本身,却缺乏对事情的有效解读,徒留一些人自己瞎想,那只会越想越糟糕。

就比方说,有些人因为做坏事者的年龄,就发明出一种论调,好像超过多少年龄的男性多么危险等等。这是典型的拿极端个案来概括全部了。

事实上,我们社会中很多中老年男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非常负责,也懂得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就比如,我今天就差点遗失了手机,就是身后一个六十多岁的男性长者,特别跑过来提醒我,我才注意到。

切勿因为个别人的行为,就“以点带面”、“简单推论”,打击一大片。

又比如,停留在对做坏事者的仇恨阶段,不去跟进做坏事者更值得被社会大众知悉的内容。

有人说,我就不愿意听这些分析,管他呢,只要严格的处理就可以了。

我要做一个提醒,你不去听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一种倾听。

这种倾听,表达出来的内容是:我不愿意看到你的存在。

这句话,做坏事者,其实很熟悉。

事实上,他恐怕也是抱着这种想法去伤害别人的生命:

我只管我自己爽,我哪管你的死活!

其实,归根溯源,反社会行为背后多少有那么点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被社会“看到”的期待。

希望被人看到,但是苦于无人看到,所以来那么一下,好让所有人都不能看不到他。


何其悲乎!

但如果我们早点意识到,可能事情又会不一样了。

当事件被以更科学、专业的方式解读、传播后,我们就是在回应社会中一些阶层、个体“被看到”的需求,从而让事情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看见、倾听,当然不代表赞同一个人,但是看见、倾听就是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

惟愿我们都能让真正有用的信息被人看见,避免“噪音”混淆视听!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买买买”也是一种心理疗愈?研究:它确实有用
因工作压力大辞职未批后坠楼:你是抑郁了,还是「职业过劳」
童年期的「情感忽视」,如何影响我们的养育方式?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今年最后2月, 如何“不烂尾” ?| 11月自我成长破局讨论

助人技术(最新第5版):适合新手咨询师正式开展咨询的心理课(2025)

拒绝自我内耗:如何治愈情绪痛苦?|线上系列心理研修课报名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4年度目标版)
我想找个人聊聊: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2024)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一杯咖啡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