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来人,浅谈一下高考、考研、读博

文摘   教育   2024-12-21 00:02   江苏  

写在前面

今天考研日,浅聊一下。由于本人正在读博,标题中的三个阶段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本意是闲聊,也算是给将要经历的读者们做个参考、排雷。本文写于2022年,时效性略有落后,不过逻辑上还是值得大家参考,若所述存在偏颇,大家也权当一乐。


高考

人生中的分水岭,可能是一生中相对最公平的一次竞争:相较于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录取来说,我们抛开地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一因素(当然纳入这一因素来说还是存在不公),高考基本上可以说是绝对的公平了。那么高考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学校与专业,在你有选择余地时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1、城市:
这点不用多说,当然是大城市优先,本人当年有所偏科,高考完去北京混了个211的本科。虽说只是个211吧,由于所在地教育资源充沛,学校里的教师基本都毕业于清北、北医协和或者QS前一百的名校,或者干脆就是这类名校的教师在我校同时任教,也算是吃了波帝都的红利。此外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各类资源的分配也相对要公平一些。缺点自然是生活成本与压力会随之上升,并且需要做好长期背井离乡在外发展的准备。划重点:B区的学校能不去就不去
2、学校与专业:
对于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向来众说纷纭,这里我的观点是专业优先。至于选什么专业呢,千万别听劝退党瞎BB,那些天天嚷着自己行业是天坑的,多半是自己不够硬,大都是没有摸到行业的皮毛找找借口罢了。说实话我本科时低谷期很长,但我觉得是自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所学专业的问题。所以大家择业时更应该先听取各个行业精英所推荐的优势,再去听听劝退党的说辞(行业劣势)。至于具体应该选择哪个专业更好,可以参考该领域内人均为社会创造的价值[1](平均薪水):

很明显,目前各行业中仍然是IT类的行业薪酬最高,这也与生物信息学行业薪酬在生物口里薪资最高相对应,不要说什么怕跌,热门行业不去冲,难道去夕阳产业抄底嘛。至于学校方面嘛,以下是去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薪资Top100,其实可以看出,学校薪资的跨越度没有行业之间的大,换句话说,差学校的热门专业可能要比好学校的冷门专业就业前景好。好了,公众号的用户高中生应该基本没有,关于本科先谈这么多。


考研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说实话,本科生在这个年代过于的廉价,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正好是千禧年生人,那年我国共诞下1765万个婴儿,而2022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是1076万人,扣除其中大约100万个硕博毕业生,2022大约一千万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与2021年的出生人口相当[3]。换句话来说,世纪交替之时出生的人口中,超过一半的人有高等教育经历,这是本科学历贬值的重要原因。所以考研带来的最直接收益是让自己的学历不那么廉价。虽然硕士的学历也在不断的变水,但是相对于我国整体人群来说,硕士学位(~0.7%)的拥有率仍然远低于学士学位(~4%)。谈到考研读研,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你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专业:

高考的志愿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多同学未必能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考研给了大家一次重新择业的机会。这一次,我不推荐大家再依据行业薪酬来选择,到了研究生阶段,你今后可能会把你选择的专业转化为事业而奋斗终生,所以你是否能乐在其中最重要,若是选择了不心水的专业,恐怕薪水再高也像是坐牢,至少读研的三年是如坐针毡。另外,硕士的专业与你实际研究领域的关联性不是绝对的,所以除了专业以外还要考虑所选导师的具体研究领域。

2、学校与导师: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我个人觉得导师的选择要比学校重要的多,因为导师直接决定了你的学术生涯的过程与终点。关于导师,你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1)毕业:

读研,能毕业当然是重中之重,如果说导师的学生总是延毕,尤其是硕士也要延毕,劝各位最好绕道,事出必有妖。

(2)科研能力与经费:

这俩指标也很好量化,科研能力可以拿导师近年来发文的影响因子来衡量,经费直接用各类基金的资助额度来衡量,在报考之前仔细的检索一番是非常有必要地。注意,面上的纵向基金要比从企业拿的横向基金要有意义的多排列组合这两点因素的话,无非这么几种导师:

有科研能力有经费,这种多为国外引进的青年人才,既能为你提供科研实战的技术指导、又能给你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属于上上签

有科研能力无经费,国内的年轻老师居多,可能刚晋升为导师,虽然各项基金还没落实,但刚从科研一线退下来的他们通常能够在技术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并且有晋升欲望,能够与学生共同进步,依旧值得推荐。

无科研能力有经费,大多是声名在外的年长教授,可能不会对你的科研有实质性贡献,但是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这也足够支持你完成学业。

无科研能力无经费,编制下尸位素餐的产物,绕道吧。

(3)教育背景:

显然是有国外科研经历、国内名校教育经历的优先,那种本硕博、任教均在同一个学校完成的导师,建议绕道。

学校方面的话,还是那句话,B区的学校尽量别去。说实话,我当年顶着9:1的报录比从北京以前几名的位次考来南京这所211的行为属实大冤种。但据我观察,这样的高校里仍有不少尸位素餐的老师,就是因为很多导师只会对学生提要求却不能给学生实际的指导,才给我们这类科研公众号提供了生存空间,其实我这个号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所以没上过啥好大学一直是我的遗憾,B区啥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另外,尽量别去调剂的、一轮复试都招不满的学校/专业,别老天天想着捡漏,哪有这么好的便宜等你捡,为啥这个坑有调剂心里没数麽,不要欺骗自己。我的用户里不乏刚步入科研生涯的(准)研一人群,同学们,虽然考研已经很艰苦,但是上岸确实只是个起点、而非终点,不要在上岸时抱着侥幸从而耽误了自己三年甚至是一生。


读博

如果你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这个阶段,那么恭喜你,你将完成你求学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读博的经历可能比你前面面对的所有境况都要艰难。但就如我给硕士推荐的一样,还是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乐在其中很重要,还是拿我来说,虽然目前没有什么成就吧,但是做做生信分析、给大家做做科普确实让我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对何时能毕业、毕业之后能拿到多少薪酬,我其实不太在意。这倒是个苦中作乐、自我鸡汤的好方式。

另外学校的选择这方面,拿我目前就读的学校举例,今年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大概是6.7、中位数是4.9,排除共一等因素的加持,最终的平均值是也要小于6的,作为中东部地区的211来说,这个成绩并不理想。还有一个隐藏的点是,我的博士同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挂着公司的高层职位来读博,却不常见到其在学校上课和做实验的身影,这个现象不是我能评价的。所以,还是那句话,读博去B区就更不推荐了。

导师的选择可以参考硕士部分。

读博与硕士最大的不同是,硕士可能注重科研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而读博更需要科研思维的培养。不谈空泛的"创新思维",博士最起码需要做到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能润出去还是润出去看看,去见识一下外面的科研环境还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是由于这两年的特殊原因,很多外部的申请不能成行,所以也造成了这两年国内高校申博普遍比较困难的情况,这两年没有申请上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可以再观望一番。

如果大家需要更深层次的讨论,也可以在后台中与我交流。

参考:

[1]:https://www.sohu.com/a/556044973_121132805

[2]: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21-06-22/doc-ikqcfnca2443572.shtml

[3]:https://zhuanlan.zhihu.com/p/94118835


如何联系我们

公众号后台消息回复不便,这里给大家留一下领取资料及免费服务器(足够支持你完成硕博生涯的生信环境)的微信号,方便各位随时交流(别问在么,添加时直接说来意)。呼声很高的交流群也建好了,欢迎大家入群讨论:

永久免费的生信、科研交流群

大家可以阅读完这几篇之后添加
给生信入门初学者的小贴士
如何搜索公众号过往发布内容

已有生信基地联系方式的同学无需重复添加

您点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Biomamba 生信基地
本人为在读博士研究生,此公众号旨在分享生信知识及科研经验与体会,欢迎各位同学、老师与专家的批评指正,也欢迎各界人士的合作与交流。
 最新文章